《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eminar.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eminar.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eminar 姓 名: 赵永宏 专 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 院: 林学院 授课教师: 王 立 学 号: 2 二十一世纪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生态环境现状一 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特点1 全国人民的环境意识空前提高,广大群众防治荒漠化的科技文化素质广泛普及21世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中国将彻底摆脱愚昧,走向高度文明,走向繁荣富强成为世界强国。通过长期深人的教育和广泛的科学技术培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环境意识和基层广大群众的防治荒漠化的科技素质将有极大的提高。随着生产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将不再为生存而斗争不再为温饱而工
2、作,人们更多的需要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美好舒适的环境。全体人民都认解倒人类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结果必将是毁灭自己。在人口激增,土地、环境、资源压力过重的当今时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单纯的粮食生产、单纯的牧业生产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多种经营,变分散的小而全的小农经济为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许多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要进人大学、成人教育、专科、职业学校、培训班学习。从而使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2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则,它将有力地推动水保与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发展准则,20世纪末人类提出了这一正确的口号。21世纪的发展将真正全面地体现这一根本原则。在荒漠化地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植被、水资源等)、防护体系、水资源问题(管理、开发、节水、径流、农林果牧业)、能源建设、交通道路、经济结构、植被保护(减少裸露地面)、文化教育、科技素质、民主法制、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营水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保证生态条件和环境资源的良胜发展,生产稳步增长,群众收人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1世纪必须全面地毫不动摇地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一切建设工作中,这正是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
4、搞好水土保持,预防荒漠化发生,遏制荒漠化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3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技术必须为发展本地区的生态农业服务荒漠化地区均为程度不同的干旱地区,生态条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必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必须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要建设完善的生态防护体系。防护建设实质上是植被建设,包括乔灌草。现在要特别强调正确处理林草关系,不能只强调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而忽视了草本植物的生态功能。因在降水小于400mm的西北、北方广大地区,如果没有地下水供应和灌溉条件,要大面积发展林业是不现实的,许多地方是不可能的
5、。因水分不足,或难以成活,或难以保存,或不能成材,形成大面积小老树,其防护作用与经济效益极差,常常是造林不见林。而许多牧草对水分的要求比乔木少得多,可在乔木不能生长的地方正常生长,覆盖保护地面,甚至形成较高的覆盖度,防止风蚀、减轻水蚀。在自然界,林草植物本来是有机协调地生长在一起,或形成以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或形成以草为主的草原景观或形成协调的疏林草原。林和草各有自己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各自主要占领一定的地理位置,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可以乔为主,配以适当的牧草与灌木;半干旱地区可以草本植物为主,配以适当的乔灌植物,最好形成疏林草原的结构与景观,充分发挥生态与经济功能,也应建立较多
6、符合生态条件的饲料林。从生态效益看,防风和改造地层小气候以高大乔木占优势;在保土固沙防止风蚀水蚀方面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在改土增肥作用上,牧草比乔木强得多,能形成较多的腐植质,若作为绿肥刘割或雨季翻耕埋入土壤,一二个月就能腐烂成肥料。而土壤的改良是当今防治土地退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在全国有普遍性。因此,即使在我国南部以乔木为主的湿润地区,也应十分重视豆、禾草的改土增肥作用。在经济效益上,林业周期长,而牧草周期很短,对发展牧业、取得前期近期经济效益有利,因此应尽可能实现林草的有机结合。4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会达到更高的标准荒漠化防治应受到特别的重视,预防应成为主要的工作
7、,这样才能遏制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这就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特别是半干早地区和农牧交错区)开展更普遍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提高环保的要求和标准。21世纪的中国也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消灭裸露地面,特别是在风沙区和陡坡地上,要用植被覆盖起来,从而减轻风蚀和水蚀。如果能严格地加以保护,在降水300mm或250mm以上的地区消灭裸露地面是可能实现的,以往的问题是无限制地反复破坏。中国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l)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面积扩大。干旱区的面积为331万km2,荒漠化土地达262.2万km2;(2)季风气候,风大而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生态灾难,是沙漠化
8、蔓延、沙尘暴发生的直接动力;(3)沙物质极为丰富,分布极为广泛,出现于各个地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内陆到沿海,分布在各种生态条件下;(4)气候干早,这是导致植被稀疏、土地裸露、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荒漠化的本底色彩,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是贫困落后的普遍根源;(5)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口众多,经济活动频繁,人员素质低下,法制观念、环境意识淡薄,生产方式陈旧,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农牧林生产多数还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许多生产与生活活动处在违背生态规律和科学意志的状况,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这些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以上五点的综合与叠加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荒漠化
9、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使彻底根治荒漠化成为极其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应对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和消灭裸露地面是必要的。5 扩大水平梯田面积,建设人造小平原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21世纪的水土保持工作除正常实施现有的综合技术外,在流域治理中,应尽量扩大水平梯田面积,建设人造小平原。消灭那些无法利用的土堆、土丘、土柱;改变过窄的条田、孤立土山、微型地块尽量劈高填低使地形整齐化,为将来高度集约经营打下基础。那些陡坡高壁应尽可能用地衣、苔鲜等低等植物繁殖形成生物结皮,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稳定性。对能生长植物的陡坡在种植植物后进行绝对保护,
10、严禁任何破坏。有径流经过的干旱缺水地区在发展灌区经济的同时应尽可能利用有利于径流产生的地形和降水条件或人为改变微型地形发展径流林、草业及修建集水、蓄水工程,保证人畜用水及小型集约生产的需要。二 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如今已形成一整套保持水土和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有多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部分荒漠化防治科学技术也必将取得长足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可大致包括为:1 土地荒漠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必将取得完全的突破。更能反映荒漠化本质、简便实用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将得以完善。2 在21世纪水土保持和
11、荒漠化防治事业中,高科技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广普及。如3S定位技术、航天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荒漠化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与使用、水土流失、荒漠化动态监测、沙尘暴等灾害预报系统,良好的社会服务将成为现实。其他高科技也将逐步引进、应用,这将大大提高防治荒漠化的三个效益。3 21世纪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将逐步现代化。科研实验的观侧、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过程逐步实现电脑控制或自动化。研究手段也将逐步改进。4 21世纪生物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为以生物防治和生物生产事业为核心的水保与荒漠化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优良植物种、动物种的创造将为用材、防护、绿化、果树经济、牧草和畜禽提供优质种
12、源,有力推动荒漠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5 我国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开发在21世纪将逐步迈进高科技的轨道,逐步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当今的先进水平,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6 21世纪的我国水土流失区、荒漠化地区(治理后)的生态农业将获得全面发展,有关的理论和配套技术措施,如先进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建设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将得到蓬勃发展。7 21世纪我国荒漠化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所有科学技术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包括: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水源开发、咸水淡化、污水净化、跨流域引水工程,大力发展径流农林果木业技术及集水、蓄水技术。8 与防治荒漠化相关联的高科技产业在21世纪将得到迅速
13、发展。如螺旋藻产业,太阳能产业,风能应用技术,沼气建设,特种种植、养殖等。9 21世纪我国将不断引进、研制更加先进高效的荒漠化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的治理开发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高该领域综合技术体系。如尼龙网沙障、硬塑片沙障、风力治沙技术研究推广,科技成果组装及其他新技术。10 21世纪我国将更加健全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法制法规建设。治理是重要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的法律法规有时更重要。它有助于全面保护植被保护环境,防治土地退化。11 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新技术会越来越多,由于荒漠化防治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传
14、统技术不可能被全面取代,二者只会更好地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作用。三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社会利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
15、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我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k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十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上流失; 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冰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而积就占国土而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摊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降水量地区差异和年内、年际变化都
16、很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早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上流失遥感测查20世纪90年代术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k m2。其中水蚀165万k;风蚀191万k 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上流失面积为26万km2。目前仍有近200万k m2水土流失而积需要治理。按照现在的防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十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血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伞国荒漠化土地总而积为262.2万k占国土总而积的2
17、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 m2水蚀荒漠化20.5万k冰融荒漠化36.3万k土壤盐渍化23.3万k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4 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199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l 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
18、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993年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座是水源缺乏l 9座是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5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我国森林面积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利两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伞国森林而积的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广大的两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我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但没有增加
19、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米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皿积56的四川省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在三峡库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因此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的规定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的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后我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6 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居世界第9位。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l 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牛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柄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
20、天然林牛态系统的破坏。所以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再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我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来己绝迹的高等植物物种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四 21世纪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策略1 进一步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程,要将水土保持落到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的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爱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克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国家利益的思想。可以通过立法、宣传等方式进行水
21、土保持思想的传输,同时,水土保持的意识应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意识。2 严格水土保持政策,强化政府行为要切实贯彻水土保持法和与其配套的实施条例,配备专职人员,加强行政执法队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开矿、修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同时还应强化政府行为,切实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把水土保持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整治过程中,强调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出现矛盾时,应保证生态优先。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认真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实现社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 筹措资金,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重建和谐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统筹使用,专款专用。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是通过治理沟坡、清淤、修坝等起到消减水流冲刷能力的作用。生物措施主要是通过造林种草、绿化荒山秃岭、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等方式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和拦蓄流失的水土能力,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