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大学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大学高校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究了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并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字】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现状;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
2、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重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如何使传统的人才培养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因素、新思想,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使它真正地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动中去,这不光是高校也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狭义的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生产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或者是说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了某种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的人。
3、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也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创新人才还应该包括那些具备创造性素质,可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我们要从国际化视野来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尤其要求创新人才要有世界眼光,要勇于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要敢于推动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在了解了创新人才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其内涵。创新人才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此外便要有创新质量。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
4、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在本文中也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和科学技术高度交叉发展的时代、人文精神主导社会潮流的时代。这也就直接导致本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机遇,而硝烟未尽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体现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满怀创新激情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能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该方面的培养,还需要将这提升到适当的高度加以强调和实施。二、我国创新教
5、育的现状(一)教育理念发展缓慢 (二)学校专业设置与学分制缺乏柔性(三)唯书、唯师、唯上(四)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1.在创新人格上缺乏献身事业的精神 创新是需要一种高尚、积极的工作境界的。现在一些大学生知识贫乏,心灵更加“贫瘠”。在越来越安逸的条件下,整日想的都是吃喝玩乐。有人曾在网络上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后者,而已经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竟不可思议的几乎全部选择后者。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是现实社会的压力造成的,但结果是肯定的: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也难在创
6、新上有大作为。 2.在质疑精神方面缺乏大胆怀疑的勇气 当今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知识迷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课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意味着真理。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找寻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石。大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转变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大胆质疑,能做到既善“学”又会“问”。 3.对待专业的态度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兴趣是从事一切事业的直接动力。我们看到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只为分数和学分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多年的纯灌输式
7、教育无视学生个人兴趣,久而久之,不免对一切都开始麻木。“以兴趣为导向”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出求知的内在驱动力,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自然就变得不再枯燥和被动,这种培养方式既提升了现有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又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 4.缺乏创新者的探究激情 应试教育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很多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激情被逐渐扼杀。学生死气沉沉地被迫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过后便毫不吝惜地将其忘得一干二净,慢慢也就丧失激情。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
8、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顺利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又需要破除因循守旧的陈旧思想,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优良传统,以便于形成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全民共识。并且也要破除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加强荣辱观和道德观建设,倡导和培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追求真理、顽强拼搏的精神。要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广开言路,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要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2.努
9、力形成崇尚创新发展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是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三是大力宣传有关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尊敬的工作和活动。 3.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反映时代发展特征、社会发展需要,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为
10、核心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固然要注重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同时,更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基本上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计划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进行一番改革。 1.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弹性。当前,学校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放宽校内转系、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如此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 2.改革考试制度,构建一个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知识的考核应当以能力考核为主。对知识
11、考核可采取传统考试的办法;对创造力考核可采取实验、调研、设计技巧比赛等手段。 3.课堂理论教学要以精简、高效、实用为原则。 4.要专业知识和全面发展并重,养成综合素质。 5.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辨能力。结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而其重中之重则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当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角度,从新的视角观察高校教育,论述了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并且指出了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不足,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作为大学生本身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深入生活,磨砺意志,躬身实践,这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更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参考文献】1、关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分析。百度文库2、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百度文库3、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4、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