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doc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金堂官仓白马学校 廖东 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那就是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发展上并非同步,存在着不均衡性。所以,我们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得深入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不然又会回到耗时低效的老路上去。其实,我觉得任何改革,不外乎是通过调整、代谢、转变来适应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遵守,而无法改变。教学改革亦不例外,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行为的转变,
2、都是为了寻找、发现、遵循“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身的规律。有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学设计,至今仍发着熠熠光彩,叫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他们总能在教改的大潮中驾波驭澜,应裕自如,这正是他们牢牢抓住了规律的结果。改革不是全盘推翻,重新再来,它里面有很多永远不变的东西。教学改革就是在协调、平衡、处理着这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
3、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下面我就从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谈起。我给我的汇报起了一个题目:跳起快乐的心灵舞蹈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跳起:点明了教师的职业任务和特点,也隐含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编剧、导演、教练,而非演员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快乐:实是当今语文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心灵发育成长的快乐,感受思想出炉、开锋、削金断玉的快乐,享受美丽的心灵的远游的快乐心灵: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的和民族的心性与精神的精神之学,是教育之学。母语教育根本上就是精神教育。”(韩军)她是作用于的人的心灵的学问
4、。舞蹈:语文学习,她曼妙多姿、载歌载舞,她是优雅端庄的交际舞,她是她是激情四射的迪斯科,她是粗犷豪放的腰鼓表演我将从“精选切入、亮点重敲、巧妙设问”几个方面,并结合一些典型的课例,汇报我的一些感受和理解。一、精选切入: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十一种切入方式:小“题”大做:题目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制作”,渗透携带了众多的信息“密码”。所以我
5、们可以在这个“小题目”上做“大文章”。1.重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悟,综合多方面的理解,重新为课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课文阐述理由。有时还可以同原标题对比,从而又可能寻到一个新的深入赏析点。在这一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一个或多个“摄入(视觉、听觉)加工(理解、整合、概括)输出(口头表达)”的历练过程。而“输出”的信息标题,势必渗透了对教师来说最可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初读感受,这些感受或深刻或肤浅、或准确或偏颇、或全面或片面,而每一次校正、点拨、再重拟,无不是对文本的再解读。如同学对麦琪的礼物重拟的标题有:“爱”、“爱的馈赠”、“无用而珍贵的礼物”、“最美的意外”等。很明显,前两
6、个标题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后两个标题则从情节出发,其中“无用而珍贵的礼物”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侧重对线索的评价,“最美的意外”侧重对巧妙构思的评价。至此,学习这篇小说要解决的两个目标爱的主题和巧妙的情节均由学生自己提出。接着教师只需三言两语的过渡,便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探究了。2.添加:为有标题的课文加副标题,为没有标题的课文加标题,并且根据课文说明理由。如学生在句式“一个_的故事”提示下,为鲁迅的风筝加了这样的副标题:“一个记忆深处的故事”、“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让人心动令人落泪的故事”、“一个虽发生于儿时但成年也难忘的充满自责内疚之情的故事”再如学生为李商隐的无题添加的标题:
7、“不尽的思念”、“爱”、“思”、“思念绵绵无绝期”、“青鸟难凭”等。为范仲淹的渔家傲添加的标题:“塞外秋思”、“塞外景思乡情”、“边声”、“将军泪”等。在对文言诗文“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背景下,应该把诗词赏析到什么程度为合适?这种借助标题进行的提纲挈领的、教师相机点拨深化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阅读活动,我们认为是深浅适中、浓淡相宜的。3.质疑:抓住标题特别是悬念式标题进行质疑,不仅会为课文教读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会提升阅读能力。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一定会听见什么?为什么你一定会听见?怎样做才能会听见?这三个紧紧围绕标题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文章陈述的当然也是教师必须带领学
8、生解决的三个问题。再如不朽的失眠,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就是:失眠是很痛苦的,为什么作者说它“不朽”呢?教师便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期待读书,学生便很快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主旨。4.分解:有些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如果把它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文章就应该是由这颗种子长成的大树。对这样的标题宜用“分解印证法”,使标题成为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如夏天也是好天气: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生:(齐说)“好”字。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
9、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生:(齐说)“也”字。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怎么
10、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这是极具匠心的开始,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这里,没有动人的让学生和听课者赞叹的导语,没有任何套话。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由以上几种切入方法不难看出,从文章标题切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它使教读过程呈现由点及面、顺势铺开的破竹之势。这一块思维的“小石头”,不仅会在学生的心湖上荡起层层涟漪,而且还可能会掀起思想的波涛,令学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求同索异:也就是运用比较法切入文本。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与旧课有很多联系(相同与不同)的课文,以及存在众多联系的多首诗歌。如南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
11、,同样涉及爱国情怀的主题但又风格各异。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1.抄读:以句子为单位抄写下来。2.口译: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求同:这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点?爱国情怀是从哪些词句中传达出来的?(合作探究一)4.索异:这三首诗格调不同,情感的浓度也有差别。这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出来?(合作探究二)5.寻因:三位诗人的这种情感缘何而来?请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说明。(合作探究三)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呈现了如下特点:1.不蔓不枝,提高了诗歌教读的效率。这是逐首处理所不能企及的。2.抄读、口译后,用三个拾级而上、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三次合作探究,从言语入手钻研文本,在活动中建构起对诗句的理解,
12、避免了驾空分析。3.使整个课堂结构呈现清晰、简明、深刻的特点,似层层剥笋,渐入佳境。由此可见,比较切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方法。由果索因: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由因求果,或由果索因,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拎起一两个句子、却能提纲挈领带动全文的赏析,可谓“小投入、大回报”。如老杨同志:课文结尾说,阎家山的贫苦农民感到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于是教师对学生说:“老杨同志来到阎家山仅仅半天时间,为什么那里的贫苦农民就感到他真是自己人呢?”经过对课文的研读,学生认识到,老杨同志对广聚是不吃(不到广聚家吃饭)、不叙(不和他交谈)、不留情(当众顶撞他)。而对老秦家等人是
13、同吃、同叙、同劳动。如鲁迅的风筝:板书标题后,教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悲哀。他在风筝一文中写道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把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为了什么事而悲哀?悲哀到什么程度?这样悲哀说明了什么?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弟“最喜欢”和哥哥“嫌恶”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穿插了鲁迅十六七岁前家里经历的两次重大变故的材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以“有出息”来要求弟弟的良苦用心。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美读,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传达作者的
14、心绪。第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并且穿插了一段对鲁迅先生真诚对待亲人的评述。最后教师让同学以哥哥或弟弟的口气给对方说几句话,有些同学说得很感人。我们认为,以上设计有如下特点:1.切入点的选择犀利、敏锐、有穿透力。能迅速地持久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能“穿透”课上45分钟,“穿透”课文所有段落,“穿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2.使整个教读过程呈现简洁明快、纲举目张的特点。特级教师陈钟梁说:“简洁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在不到两分钟的导语里,教师迅速调动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读过程中,围绕着由切入点细化的三个问题展开,学生赏析、美读,教师点拨、穿插,不蔓不枝,线条清晰。发现质疑:教读一篇
15、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和暗示,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畅谈收获、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要重点渲染的“收获”和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如发问的精神:导入新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钟,并提示注意记录收获、提出问题(包括最想问的问题和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参考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发现我最想问的问题是我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实践证明,被充分放开手脚后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畅谈收获时,他们有的说:“我发现这又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它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教师就顺势问:“文中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原句吗?”于是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心论点。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的反问句
16、很多。”教师就贴着这位学生的发言说:“请画出所有的反问句,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想想作者为什么如此青睐这种句式?”于是,课堂里又书声琅琅,人声鼎沸。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和前面的几篇写法不同。它先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论点正确,再从反面论证相反的论点不正确。”教师接过来说:“我们是不是先找出这两种论证的起止段?”“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正面的论点,下面大家能快速画出反面的论点吗?”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教材里的一个错误。第二自然段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中的课本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中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提出问题时,学生问:“我最想问作者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之后
17、,为什么还要再从反面论证?是不是多此一举?是不是所有议论文都得这样写?”学生听到教师虽也有同感但没发表意见,就继续发问:“我弄不懂第十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呢,还是只是对反面论证的总结呢?”教师仍保持缄默。于是又有学生说:“我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至此,应该解决的问题已全由学生提出。于是教师说:“下面我们分组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顺序为:。”还有的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写在纸条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确定切入点和教读的重点,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在选择“发现质疑”切入点的背景下,使课堂教学呈现了如
18、下特点:1.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上设计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教为学服务,这是课标精神在语文课堂里绽放的最美的花朵。2.对教师驾控课堂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作出判断:肯定,否定?取,舍?重锤敲打,微微带过?要不要再读读课文?需不需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细枝末节的?讨论时如何排序?结果用什么方式呈现出来?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使课文的教读走进“散
19、、淡、乱、空”的泥淖。梳理联系:抓住课文中的人物、事、理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活动。如葫芦僧判断胡芦案:(每一个箭头表示一个涉及人物关系的问题)理清演变:研究作品中人和事的演变过程,研究如此演变的条件(因为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顺藤摸瓜,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最后一课:教师问:“小弗朗士的转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当学生抓住“别上学了、懊悔、细心听讲、永不忘记”四个阶段时,教师再问:“小弗朗士的每一次转化在怎样的条件下实现的?”此后抓住课文的关键内容、关键语句一一研读,从而认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其它思想内容。拎出线索:就是抓住组织课文材料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如七根
20、火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和火柴有没有关系?(需火)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杰出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献火)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送火)有了上面这个教学的大致轮廓,就可以把其他教学内容挂在这条线索之上了。我们认为,这种教学设计的特点是:1.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衔接紧密,连贯自然,易于学生接受。2.纲举目张。抓住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就可以用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起来,使课堂教学不零乱,富有整体感。紧扣主旨:抓住文章主旨层层铺开,从而提挈全篇。如驿路梨花:抓住主旨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设问:文章是怎样描写“驿路”和“梨花”的?“处处开”体现在哪
21、几件事上?改成“此处开”行不行?以此句为上联,直接点明主旨的下联该怎么说?学生讨论后得出:从时间上看,小茅屋从建造到“我”和老余来到,十几年完好无损,这需要众多人持之以恒的维护;从人物上看,有解放军,小姑娘,老人,有当地人,有过路的外地人,真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族群众,军民共建,助人为乐的精神像接力棒在他们手中传递;从地点上看,茅屋建在僻远的树林里,这样的地方都洋溢着雷锋精神,其他地方不言而喻。学生为这句话对的体现中心的下联有:“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处处在”等。抓住特色:有些课文,或内容,或结构,或手法,或语言,非同一般,独具特色。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就可取得
22、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背影一课,抓住“背影”这一特色,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思虚、略,望实、详,找实、略,现虚、略)为什么要详写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使作者感动得落泪?(逆境,亲临,年高,体胖)再如木兰诗一课,抓住“女英雄”这一特色切入,以探究“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女英雄”为主线,融词句积累、人物赏析、课文理解、人文熏陶、美读吟诵、观点辩论、联系生活等于一体,学生思维活跃,遍“地”开花;教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可谓简洁高效的阅读。探究警句:所谓警句,就是简
23、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果课文中有警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使学生领会警句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如小橘灯抓住“提着小橘灯,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这一警句进行教学,从而带起了全课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会提着小橘灯,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呢?(灯小含义大)既然小橘灯是小姑娘的象征,那为什么这位小姑娘使人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呢?(人小心胸大)小姑娘的家庭是那样小,为什么她的心胸那样大呢?(家小社会大)本文写的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它怎么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呢?(事小背景大)十一关注诗(词)眼: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一词或精彩一句,而这一词一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由诗眼切入教学,这一技巧的艺术效果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初中语文 教材 解读 阅读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