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
2、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 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 教育科学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3、A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 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 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 B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C 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 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
4、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课程资源等。 “语文课程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4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文学性,语文课多学点文学作品,多讲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便是加强人文性了。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
5、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必须研究从事这方面教育的目的,要研究教育的内容及其范围、 所要达到的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有关的目标。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 重视工具性教育。不过,人们谈论的“学以致用”的“用”,通常是指眼前看得见的实际运用,所以往往顾不到 眼前无用、日后大有用处的事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_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 写的活动。语文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体现了它的工具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工具性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
6、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 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 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程的
7、实施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让学生围绕一百多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就 算是讲究工具性了?是不是像有的语文课那样,大讲思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之类,就算是突出“人文性”了? 或者语文课上,半节课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半节课讲交流沟通技巧,就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我们说,语文 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 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组织教学;人文性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把握 上,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
8、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掌握运用语言文 字的规范,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或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人文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 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想、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 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 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
9、育融为一体。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 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这应该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战 略取向。 5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认识。 1、关于“工具性”。这是由语言的功能和语文的内涵决定的。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 “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 (2)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听、说、读写,而这正是语文科的全部内容。语言是工具,由此可知,语文科也就具有了工具性这一特性。 语文课程
10、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2、关于“人文性”: (1)人文性的含义:人文是由“天文”相对而衍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谓之人文。人文性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或思想性,也可以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 (2)人文性是其又一基本属性 语言的工具特性决定的。(与一般工具区别)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一定的感情色彩的。)笔记上没有括号内的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文学习内
11、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课程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若单纯提“工具性”,则数学也有;若单纯提人文 性,所有的文史学科都有,也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的关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受到人文教育,使形式与内容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 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第二章语
12、文课程目标 1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语文教学的指导型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进行学习、进行探究活动、获得方法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而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是学生探究知识与形成能力的源动力,对知识的获得与能
13、力的形成将 产生巨大的影响;价值观则是正确落实各种目标的导向标。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4简述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或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关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修养等。语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语文能力这个小概念。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或语文教学 研究中,人们通常把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这两个概念并提。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由此观之,语文素养,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 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
14、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基本点: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 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的态度。 丰富的语文知识。 扎实的语文能力。 较强的语感。 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 7简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 个)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
15、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 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情感熏陶。这种情感熏陶应该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效果,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的效果。即注重因文解道,而非强行灌输。尊重独特的体验,同时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工具性的特点)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Eg:你认为是呢?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呢?因文解道 “批注法”“朗读体验”“学会看电影”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合作学习:
16、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探究学习: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努力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确立现代意识和新锐目光,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8. 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7题的小条)9 你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7题小条)第三章语文教材1如何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正确使用语文教材对待语文的态度,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 1、 以一种教材为主,同时陈
17、列若干种其他语文教材供学生自由阅读。2、 要使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学习工具,学生成为使用教科书的主人。3、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科书。4、 教师必须熟悉教科书、把握教科书、运用教科书。区别教教材用教材教目的不同教材的完成三维目标的提升教材地位不同权威可以更换评价不同局限于教材内容教材的拓展Eg背影中作者几次写了背影,表达了什么情况,运用了什么手法(填空、选择、简答题)学会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亲情,学会感恩等。(作文、情境性)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些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
18、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圣陶先生教育论集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老师笔记)含义: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分类: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空间分为校内、校外两类资源。2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 (办板报、手抄报、查资料、阅读课外书)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对原文本中课程资源的挖掘。(引言、阅读提示、课后研讨与练习、综合性学习等) 关注和实现超文本(即教材以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
19、师、学生、环境等)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和策略从问题角度看:可以有课内向课外开拓;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从课题角度看: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从学习情景看:可以到大自然中、家庭中、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和注释等。第五章阅读教学1结合新课标谈谈你对阅读及阅
20、读教学的理解?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观点: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第一,从目标上看,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搜集到一定的信息,并且在大脑中对其进行处理加工。 第二,从过程上看,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通过阅读文本中的事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并且,由于阅读文本中情感的陶冶,我们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引起与读者的共鸣。 第三,从操作上看,阅读是智力技能。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过摄取信息来认识信息所指的事物,从而认识世界,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和智力,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教学
21、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见笔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阐释 2阅读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一) 阅读感受能力 指能正确认读、感知的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即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的感同身受。人、事、物、理等“象”所指。小学低年级以培养阅读感受能力为主,重点培养阅读兴趣。(二) 阅读理解能力 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物、理(这些“象”)的基础上,运
22、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 象、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意 【良好理解能力的条件: 文化知识的营养 生活经验的营养 心智技能的营养】 (三) 阅读鉴赏能力 鉴赏是指对读物的欣赏和评价。鉴,评价;对文本内容辨别真假好坏,区别文本品级的高低文野。 赏,欣赏文本的美好之处,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 【鉴赏能力的形成:有赖于阅读优秀作品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多读多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四)、阅读借鉴能力阅读迁移能力 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导、发现,提出或解答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见
23、,并得以借鉴的能力 . (另外两条老师笔记没有) 良好的阅读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天天读,每天必读。 健康读书的习惯。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 边读边思活动笔的习惯。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获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和一些有价值的见解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 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独到。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程 教学 考试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