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行教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 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一.教效果:古诗是小语文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 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中,教师将古诗中抽 象的意境,用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习难度,调 动了生习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 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
2、远山。白 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 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 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 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 接着说道。在后的默写中没有生写错字。二.成功之处:1.古诗教,要求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生营造了一 个民主、轻松、和谐的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 绘的画面,并鼓励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 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
3、以及更深地体会到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 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 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生作画的信心。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 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生自始 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三.缺乏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生阅读。四.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
4、自读自 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 到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赠刘景文教反思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 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 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 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一.教效果:传统的古诗文教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 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
5、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 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习古诗首先就要带着生看到诗人所 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生的情感。在本次教中,我不是让生根据词语意 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 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 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生的思维在扩张, 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 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二.成
6、功之处: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 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 生捧起书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 悦的比照,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生那么 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总之,在教赠刘景文这首诗时,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拟多, 注重了让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拟简洁,完整,生也能够在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 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
7、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 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三.缺乏之处:在教中仍存在着此许的缺乏,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四.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夜书所见教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 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一.教效果:创设情境,激发习的兴趣教本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 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的秋天,走进诗人客居
8、他乡的那种 思乡之心境。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 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生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前,我让生诗人的资料,了解 诗人,为生好古诗和走夜书所见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时,我让生用自己喜欢 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 惯。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生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生,“书”是什么意思?你 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 当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告诉生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习方 法,生在老师的
9、指导下,运用所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生语文习的能力。二.成功之处:生是习和开展的主体。在教过程中,要保护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中年级的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 础和习能力。在本节课教时,根据生的身心开展,选择安排了生自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 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听,评 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4、小组合作 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生兴 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生习兴趣。(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 的威信,又使生明白合作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生合作习精 神。三 .缺乏之处: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生;2、教时间上把握 不够准。四 .成功之处:语文教光靠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拓展,使课堂教得到拓展和延伸, 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生的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 积累。我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所见、村居,拓展了张籍的秋思、张继 的枫桥夜泊。整堂课,书声琅琅,生得很快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