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与译文).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王日: “请闻其说J对日:“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帽辕、维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扶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 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缺乏以成名,得其地 缺乏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J司马错日:“不然。臣闻
2、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 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 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 天下之期、丕欲应!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 五鼎,露百面亡三川,那么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 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
3、之完也J惠王日:“善!寡人听子J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 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 不欲危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 不欲危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 不欲/危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 不欲/危11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4、) (3分)A. “当屯留之道”的“当”是“挡住,占据”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B. “以因于齐赵”的“因”是“依靠”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 人之力而敝之”的“因”用法和意义相同。C. “以临二周之郊”中的“二周”,指的是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 战国时期的东周。D.“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 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12 .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 果出去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B.从立论角度看
5、,两人论辩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名” “实”二字, 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陷于污名之中。C.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 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D.本文主要由人物的论辨语言构成,文字较为干净、洗炼,且结构精巧、 绵密、完整。在表达中作者并未显露主观的褒贬、抑扬等态度,但作者的倾向性 又融于其中。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译文:(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译文:14 .清吴楚材古文观止云:“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请简要 概括司马错主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高考 文言文 阅读 模拟 训练 战国策 司马 争论 秦惠王前 答案 译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