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doc
《《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源于人们对 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 和 哲学具有的功能 的功能, 的功能, 、 的功能。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区别: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世界观 决定 , 体现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 的概括和总结。(2)区别:主要是 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 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 的本质和规律。(3)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的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总之,哲学是 , 和 的统一,是对 概括和总结。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和 关系问题,简单的说, 就是 和 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
3、基本问题包栝两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 的 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的问题。2思维和存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 和 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的问题。(二)唯物主义的及其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正确性:否认 ,认为 ,坚持 ,本质上 的。 缺陷:只是猜想,没有 ,它把物质归结为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正确性:在 的基础上 。 缺陷:认为 ,是世界本原,
4、因而具有 、 和 ,等缺陷。(3)辩证唯物主义(三)唯心主义的基本型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 是本源, 依赖于 , 决定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 , 。(2)客观唯心主义:把看作世界主宰和本源。认为 。写出下列观点属于什么观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气者,理之依也 3. (1)哲学史上的 “两个对子” 和 ; 和 。(2)哲学基本派别: 和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属于 的范畴。 决定
5、 , 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 在精神上的反映。判断对错: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2.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 ;牢牢地把握了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 。所以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 、对 和 的批判,更新人的 ,解放人的 ,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 ,提出 ,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 。(2)自然科学基础: 。(3)直接理论来源: ,其中主要是 和 。
6、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 与 的统一; 与 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 与 的统一。 马克思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 ,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 ,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 , 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2)唯一特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统一的 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也是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 从本质
7、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二)哲学上的运动概念1.哲学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 。3运动和静止(1)静止含义:是 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2)运动是 的, 的, 的。
8、静止是 的, 的, 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 和 。(三)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 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4. 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事半功倍。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
9、握思维的奥妙【考点解析】(一)物质决定意识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更重要的是 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从意识的 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从意识的 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从意识的 看,它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世界是 人的意识而存的, , ,物质 意识(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 。(1)意识活动具有 、 。表现: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 、 ,制定 、 等。(2)意识活动具有 和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 的、有 的。
10、意识不及能反映事物的 ,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 和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 。(1)意识对 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者永远也不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2)意识对于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可以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11、观能动性的关系1.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 。原理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守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1)我们做事情要 物质运动的 ,从 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为我们的行动依据。(2)要充分发挥人的 ,不断 ,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2、,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要把 和 结合起来,把 和 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原理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遵守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认的主观能动性,并把二者加以结合。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世界的一切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 。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
13、的构成要素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其次是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 。实践是处在 中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唯一检验。标准。(1)实践是认识的 。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才能完成,在实践中 和 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 ,并从中获得认识。人类的认识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实践,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有两种来源直接经验,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得间接经验,通过看书,向别人学习获得。(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 和 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
15、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原理6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唯一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同时要充分重视认识的作用,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工作。(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 真理的特点。(1)真理是 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
16、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真理 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2)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那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三)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与哲学 生活 哲学 考点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