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doc
《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3、古诗两首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充分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通过查工具书并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边读边想,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达到体会诗人情感的目的。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恩生活”,包括现代诗歌老师,您好!,文包诗但愿人长久,古代诗歌古诗两首,现代诗歌秋天,写作想象心中美好的节日,口语交际学会感激。这一组的课文有四篇课文组成,都与诗有关,既有现代诗歌,又有古代诗歌,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又让学生体味到了现代诗歌的清新幽
2、雅。文包诗放在古诗两首前面,体现了扶放过程。两首现代诗歌各居首尾,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现代诗歌和古诗的不同,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背诵中深刻感悟。在前一课学习但愿人长久对于咏月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诗句意思后能通过诗句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去深入领悟诗的意境,想象诗所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2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以本课为例子,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掌握诗意,想象诗歌
3、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2.群文阅读材料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重点关注“螺”字,强调读音,辨析“螺“与“骡”,当堂习字。2 学习望洞庭,反复朗读,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结合图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交流个人反思修改一、背景资料阅读:洞庭湖资料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
4、,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君山资料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是避暑胜地,它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风景如画。3、峨眉山资料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4、刘禹锡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唐朝著名诗人
5、,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5、李白资料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6、写作背景资料望洞庭: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曾六次来洞庭湖。望洞庭是诗人,唯一一次在秋天
6、来洞庭湖所作。人们评价此诗:“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峨眉山月歌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岁。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峨眉山月歌。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椘角冀瓧清溪椨逯輻三峡。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
7、云流水,酣畅淋漓!二、生字词抢先学 1、组词螺( )狭( )骡 ( ) 峡( )2、多音字组词磨( ) 发( ) ( ) ( )三、古诗内容先理解1.望洞庭是_代诗人_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_美景,诗中描写了_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2.峨眉山月歌是_代诗人_初离四川时写的。诗人在_乘船远行,从_出发,驶向_,最后到达_。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了_等景物。3、利用字典及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在文中画个问号,准备上课交流。一、揭题导入环节1.教师引诵含有山水景点的诗歌,如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揭题。2.引入洞庭湖与
8、君山的资料。3.引入刘禹锡资料,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加以补充。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诗意环节1.新词生词抢先学: 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生字,重点指导螺:(笔画较多,注意笔顺,) (与“骡”区别,扩词辨析)磨(比较不同读音的意思)2.当堂习字。3.通诗句,析诗意(1)汇报预习情况:理解重点词语(相:相互 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2)小组合作,试述诗意(3)第1、2句写了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湖面如未磨的铜镜。第3、4句写了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三、精读感悟环
9、节:1以“望”为媒,想象画面(1)说说作者“望”到的景物表示美好事物的词:湖光、秋月、镜、白银盘、青螺表示颜色的词:白 青(2)学生试想象画面,并口述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研讨“一青螺”: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进一步体味,启发学生说说这时又有怎样的感觉。(提示: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抓住关键词语点拨。不要过多分析,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2、以“和”入手,体会情感(1)山、水、月间和谐相调本首诗中“和谐
10、相调”表现在哪里呢?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小结:月夜下的洞庭湖,湖水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在皓月的银辉下,青翠的洞庭山清澈的洞庭水,山水浑然一体,远望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些美好景色的出现,全在于山、水、月间和谐相调。 (2)诗人情感的和谐相调补充资料:刘禹锡当年的境遇。当年的刘禹锡被贬,应该说是心情不畅。游洞庭恰逢秋天的清冷月夜,这多给人萧瑟、凄凉之感。而刘禹锡却能够超脱这种情怀,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胸怀,得益于刘禹锡看到了山、水、月间,和谐而生的雅趣。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人生的趣味,超脱了现实的羁绊。(提示: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