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ppt
《发展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ppt(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广义:动物心理学、民族、 个体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狭义:个体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谈谈你对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认识? 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它与个体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完全由年龄决定。 2、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3、心理发展存在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第二章 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横断设计,优 点能揭示年龄差异与发展趋势,花费和耗时都较少,Text,Text,缺 点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连续数据,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
2、究,创造力的发展被试:5、8、11、14、17岁儿童,进行各种类型的创造力测验。,纵向研究,横断设计,优 点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及其阶段性特征。,Text,Text,缺 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与发展变化的混淆被试的流失较耗费时间和资金,系统考察同样的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者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研究考察了女孩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发展的差异与在家里(如出走)、学校(如旷课)、业余生活(如吸毒或喝酒)中的问题行为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15岁时在这些问题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早熟女孩比晚熟女孩有更多的问题:早熟女孩饮酒行为比率更高、与成人有更多的冲突、对学校和未来职业较少感兴趣。早熟女孩对
3、社会关系的关注比晚熟女孩大得多。,尽管15岁差别很大,但到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时,许多差别明显消失了。到成年时,早熟和晚熟的被试在问题行为和社会关系方面几乎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早熟女孩的问题行为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纵向研究才能理解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聚合交叉研究,将横断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假设在1975年对20岁群体样本(1955年出生的群体)进行创造力的测评,然后在他们40岁(1995年)时再作重新评估。在1995年,对另一组20岁群体样本(1975年出生的群体)进行创造力的测评,以后也是每隔20年再重新评估一次。在该研究中,包括一次纵向研
4、究,同时有横断研究,如95年就分别对20岁和40岁的样本进行了测验。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纵向角度获得年龄趋势特点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观点要点: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反之,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班都拉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进行学习。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5、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操作性反射作用的结果。是强化的结果。 性别角色的获得:模仿-强化或者惩罚;观察他人受强化。 亲社会的行为:观察学习。,三、维果斯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08论述 1、最近发展区:儿童智力现有的水平;儿童智力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新的水平。这种差异的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3、最佳学习期限的思想。,四、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岁):儿童能运用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岁):儿童开始以符号为中介来表征外部世界,通过表象和言语表征世界。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三座山实验),直观形象性和不可
6、逆性(守恒的实验)。,具体运算阶段(岁):儿童能进行具体运算,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思考,克服思维局限性。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性。“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思维的片面性。 形式运算阶段(岁):思维无须以具体事物作为中介,能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思维更具有弹性和复杂性。,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长度守恒,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
7、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六、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理论 02J同化、顺应与平衡和适应。七、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01L对认知结构变化的认识不同: 皮亚杰:变化;现代:不变对阶段的理解不同: 皮亚杰:四个阶段;现代:关注知识如何表征和变化,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发展条件不同: 皮亚杰:同化、顺应和平衡;现代:教育和训练研究方法不同: 皮亚杰:访谈;现代:任务分析发展动力不同: 皮亚杰:内在的主动性好奇心;现代:自我调节,第四章 婴儿期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婴儿期:0-3岁。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势力
8、说-动作的发展成熟比学习更重要。 一、婴儿的深度知觉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深度知觉是天生OR 后天习得的。 6-14月的婴儿. 刚出生小鸡、小山羊、小绵羊;小老鼠,小猫。 6个月的婴儿具备了深度知觉。,二、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强化说:斯金纳 转化生成说:语言利用规则进行创造;先天具有普遍的语法,具有语言获得装置。 模仿说:班杜拉。社会学习-模仿的结果。 认知说: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言语产生和发展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三、托马斯-切斯有关婴儿气质类型的分类 根据活动性,生理活动的规律性,反应强度等9项指标: 容易型:安静的、生理机能有规律、对人友
9、好。40% 困难型:哭闹、爱发脾气、生理无规律。10% 迟缓型:活动水平低、反应水平低,安静、退缩、对环境适应慢。15% 平均型:35%。,四、婴儿依恋的含义、类型及阶段。 06论述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扶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喜欢所有的人 ,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区别,对母亲偏爱,对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0、6个月-3岁) 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怯生。,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安全,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 2、回避型依恋。 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 当母亲离开时显示出苦恼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是予盾的,即想接触,又反抗接触。,动物也有依恋,哈洛恒河猴早期依恋的实验研究:实验设计:两个假的猴“妈妈”。因变量:在两个猴妈妈身上呆的时间。结果:大部分时间与布妈妈呆在一起;受惊吓时,依恋柔软的妈妈。结论:舒
11、适的身体接触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第五章 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幼儿期:3-6、7岁,学前期。游戏是其主导活动一、游戏理论(一)传统的游戏理论1、复演说: 霍尔,游戏是人类祖先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2、精力过剩说: 席勒-斯宾塞。3、机能快乐说: 彪勒,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4、生活准备说: 格罗斯,游戏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二)现代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游戏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认知动力理论: 皮亚杰,游戏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巩固和扩大已有的概念,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
12、要求的影响。,二、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04j 思维的形象性;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三、谈谈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理论观点。 幼儿期是完成性别认知的重要阶段。 性别的认识:3岁,性别同一性;5岁,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的认识:4-9岁对性别角色标准认识更多。,1、社会生物学理论:两性间的发育以及荷尔蒙的差异决定性别化。儿童的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天生的差别决定了父母等对他们的教育方式。 2、精神分析:通过同性别家长的认同学会性别概念。 3、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 4、认知理论:受个体的自身成熟以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四、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