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实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专业实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实习报告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工商管理专业名称 潘泽江 肖文韬实习企业 马俊华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11年05月25日 联系方式 完成时间 专业实习: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时间:2011年04月20号2011年04月21号实习地点: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实习目的:学习和实践企业管理运营知识实习内容:(1)了解我国茶叶生产状况,学习茶叶相关知识,观摩茶叶实地生产和加工,了解砖茶生产的技术及设备,了解生产原理等。(2)学习企业及组织的整体运营管理,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3)现行公司面临的困境及思考实习报告:一丶赵李桥茶厂公司简介湖北省赵李桥茶
2、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边销茶(砖茶)行业的重点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主要生产青砖茶、米砖茶、茯砖茶、绿砖茶等品种,产品选料精良,按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内质和口味,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是其它茶类所不及,尤其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饮用。是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兄弟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该公司产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前苏联、蒙古、中东、英、美、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因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被原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又因规模、产量居中国同 行业之
3、首,而荣登“中华之最”。原公司旧址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镇,有名的“洞茶”即是该公司前身生产的砖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53年4月,公司迁至赤壁市赵李桥镇,公司名也由“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 厂”改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1977年厂名改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2009年成立“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赵李桥镇是湖北省的南大门,交通十分便捷,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及107国道均穿镇而过。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优质名牌产品;系列产品分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银、铜奖。“川”字商标2009年5月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该公司是国家
4、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出口产品合格生产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权。为表彰对社会的贡献,国务院、国家民委分别授予该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丶具体实习过程及内容1. 青砖茶生产情况 青砖茶,又称“川字茶”,是以湖北老青茶为原料压制而成。成茶的外形端正光滑,厚薄均匀,砖面色泽青褐。汤色红黄明亮,具有青砖茶特殊的香味,品饮时无青涩感觉,叶底粗老呈暗褐色。 以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青砖茶,主产于湖北省。清代在蒲圻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青砖茶的压制分洒面
5、、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青砖茶面上的一层叫洒面,质量最好;底面的一层叫二面,质量次之;洒面和二面中间夹的一层叫包心茶,又叫里茶,质量较差。青砖茶的质量高低决定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等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制成青砖成品茶。青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每片青砖重2公斤(其中洒面、二面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规格为34174厘米。 青砖茶饮用时需将茶砖破碎,放进特制的水壶中加水煎煮,
6、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补肾,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2. 砖茶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图鲜叶外包装材料采购及验收内包装材料采购及验收 初制加工 检测入库包装材料贮存 原料拼配 司 称 蒸 茶 压制定型 冷 却 退 砖 验 砖 烘房干燥 检 测 包装成品贮存装 运 3. 参加体会与心得通过这次参观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我发现我们中国的茶厂都面临一些困境。中国茶企普遍规模较小,一些年销售额过1亿元左右的品牌却都很“牛气”,张口动辄是全产业链、千亩万亩茶园基地、一条龙原生态茶园观光旅游、天价茶、让人眼花的产品规格、价格、品级与包装盒,等等。这些茶企,怎么
7、看都没有“宰辅气象”,却有为晏子赶车的“御者”相:用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与做人一样,一旦“甚自得”,通常就丧失了对现状的真实判断,也不会有大的追求,说起来满嘴文化,实际上停留在小贩的思维状态-如果有人非要说这是“务实”,我不会与你争论。至少晏子春秋里的御者之妻指出其问题,这位文化水平不高的御者,还是懂得“大自抑损”,以至被晏子注意到,最终“荐以为大夫”的(用现在话,就是从首长司机晋身为市政府秘书长,或屌丝变成高富官)。实际上,中国茶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如几乎所有“业内人士”的说法:我们的茶产品很好,就是实力、资本、品牌弱等,这种“套话”完全是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的“自得”之见。试问:
8、一个资源(茶园基地)不缺、品牌血统(悠久历史)不缺、消费人群及消费习惯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国字号企业)、资本不缺的行业,为什么做不出大品牌?缺的是什么?缺的一定市场的关键要素:产品,即茶企没有解决茶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代码”问题。从茶企挂在嘴边的茶文化,来看这种沟通代码错乱到了什么程度:不去提供最优性价比的,品质、品级、品相稳定的茶产品,而是玩茶具、外包装、天价茶、0元首富茶、娶妃、苍井空代言,在茶叶产地里“借尸还魂”-陈圆圆、潘安卖茶、宋徽宗(赵佶)御笔等,这些是什么茶文化?这些策划与喝茶爱茶的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再看大小茶企是怎样对待购买产品的消费者的:张口茶文化,闭口乱开价。造成产品最核心
9、的要素-中国茶的“价格信号”系统是极度紊乱的。中国茶的真正问题,正是茶企们挂在嘴边、认为没有问题的两个核心要素:产品与文化。哪个中国茶企是按照消费品营销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研究方法,从消费者与市场规律,来定义自己的产品?茶文化的核心是做“让消费者爱喝的茶产品”,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玩前面说的那些茶具、茶仪式、天价茶等炒作与边缘产品上。不去抓茶产品的主要问题:培育品牌消费者、推广品牌产品、建立口碑等,这样的茶企怎么能够做大?经营中摆脱不了行业陋习,眼睛里只有交易与一次性利润,怎么能茶“翅”高飞?我们的观点是:中国茶企当前的首要战略,是如何实现企业的快速规模化,其他问题都应从属于快速规模化这个战略。即要按照快速规模化需要的战略资源、战略配置、战术手段,来重组企业的产品、渠道、生产、管理,即按照消费品的营销规律,重塑产品力及其营销模式、商业模式,以“活着”的喝茶的消费者为营销核心,而不是“死去”的古人的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