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校园之美第 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B. 传不习乎(传授)C.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D.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2.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关系)B. 择其善者而从之(连词,表顺承关系)C.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并列关系)D.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递进关系)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张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 马小强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班
2、主任指出了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经常温故而知新C. 那年冬天,奶奶因病去世,家人心里都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D. 生活中大家遇到问题应周详考虑,而后与同学商量,择善而从4.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不存在活用的一项是()。A. 传不习乎B. 饭疏食,饮水C.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 匹夫不可夺志也5. 读准字音论语( ) 不愠( )不亦说乎( ) 曾子( )逾矩( ) 三省吾身(
3、 )曲肱( ) 一箪食( )不思则罔( )6. 文学常识(1)论语由_编写,记录了_,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与_孟子合称为“四书”。(2)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_,有的谈_。语言简练,含意深远。7. 直接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_。(2)不义而富且贵,_。(3)子曰:“_,可以为师矣。”(4)三军可夺帅也,_。(5)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传不习乎?(8)
4、子夏曰:“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 理解性默写。(1)论语十二章中的“_,_?”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2)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5)孔子感慨时光流逝,强调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9. 重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5、0; )(3)温故而知新 ( )(4)吾日三省吾身 ( )(5)为人谋而不忠乎 ( )(6)四十而不惑 ( &
6、#160; )(7)学而不思则罔 ( )(8)思而不学则殆 ( )(9)不堪其忧 ( )(10)不逾矩 ( &
7、#160; )(11)不舍昼夜 ( )(12)博学而笃志 ( )10.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片段,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8、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
9、三省吾身 ( )(4)不义而富且贵 ( )下列加下划线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3项不同的一项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B. 学而时习之C. 曲肱而枕之D.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学/而不思/则罔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
10、亦君子乎?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_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敧(q):倾斜。宥(yòu)座:座位右
11、边。宥:同“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满则覆 (
12、; )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1)思而不学则殆。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_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与_应该相结合。12. 翻译下列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2)为人谋而不忠乎?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_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
13、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解答】B “传不习乎”中的“传”作名词用,应解释为“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错误。故选B。 2.【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而”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示因果,相当
14、于“因为.所以.”;表修饰(方式、状态);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解答】ABD解释正确。C.而:表转折关系。故理解错误。故选C。 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首先学生需要理解题目中成语的意思,然后还要知晓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以及词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答题的时候要细心,也可以采取排除法来做题。【解答】A“不亦乐乎”,意为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符合语境。故A不合题意。B“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符合语境。故B不合题意。C“逝者如斯”指“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不能用来说人去世。故C符合题意。D“择善而
15、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符合语境。故D不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特殊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注重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答题时要根据词语具体判断。【解答】A项,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吃;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没有活用。故选D。 5.【答案】lún yùn yuè zng yú xng gng
16、dn wng【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字词读音的识记拼写能力。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另外,学生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读准字音,标准调号。【解答】本题中,“论”读“ún”;“愠”读“yùn ”;“说”读“yuè”;“曾”读“zng”;“逾”读“yú”;“省”读“xng ”;“肱”读“gng”;“箪”读“dn”;“罔”读“wng”。 6.【答案】(1)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17、弟子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儒 大学 中庸(2)学习方法和态度 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7.【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2)于我如浮云(3)温故而知新(4)匹夫不可夺志也(5)逝者如斯夫(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8)博学而笃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
18、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逝、笃”的书写。8.【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4)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罔”“殆”“浮”“斯”的书写。9.【答案】(1)按时(2)连词,表转折 生气;恼怒(3)获得(
19、4)每天(5)替(6)迷惑;疑惑(7)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疑惑(9)能忍受(10)越过(11)停留(12)连词,表并列 坚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时、日、罔、殆、逾、舍”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10.【答案】【小题1】(1)同“悦”,愉快(2)生气;恼怒(3)自我检查、反省(4)合乎正义【小题2】D【小题3】D【小题4】(1)
20、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小题5】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说”是通假字。2.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
21、”的用法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用作动词,到去;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这里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解答】D项,“王凝之”为人名;其他3项中的“之”均为代词。故选D。3.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
22、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解答】D “为师”和“矣”之间没必要停顿。断句错误。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愠”“知新”等关键词的理解。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11.【
23、答案】【小题1】(1)是(2)这(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翻倒【小题2】(1)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小题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小题4】态度 学 思【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罔”的意思是“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2. 本题考查文言文
24、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殆”“于”。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类的题型,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因此,可以得到
25、这样的启示: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一般情况下,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阅读文本,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相结合。12.【答案】(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3)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4)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1)亦,乐;(2)谋,忠;(3)而,罔,殆;(4)笃,切。第15页,共1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