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ppt课件.ppt
《部编语文八下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八下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ppt课件.ppt(1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议论文阅读一、人生三病张培锋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
2、底下功夫。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畏心,就是讳疾忌
3、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
4、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5、)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段引出论题,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B)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
6、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二、悲加欢不等于零叶春雷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
7、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羡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
8、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就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
9、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对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这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正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
10、越大。什么叫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第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
11、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2.下列与第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A)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病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而迷茫,善良的沙利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畏疾病。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跑步上学,他
12、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1)人生是有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坦然接受。(2)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我们要乐观地面对,把它看成正数。三、培养自己的“静能量”鲁云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
13、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
14、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
15、洲”吧。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
16、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B.第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
17、极意义。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2.下面不能证明第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C)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3.第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18、”。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途径:(1)要学会追求安静;(2)要学会享受安静;(3)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用心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
19、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五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
20、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2.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3.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主要有四大特点:准确性(说理严密)、鲜明性(情感分明)、概括性(语言简明)、生动性(有感染力)。所以,在分析议论文语言特色时,应该有意识地从这四点思考。【高频考点一】概括文章中心论点(主要观点)【技法点拨】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
21、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定义2.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特征3.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位置4.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概述的,标志词语的)A.有的文章的论点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原话。【看标题;看开头;看结尾】B.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可以根据分论点进行归纳概括,归纳得出中心论点。C.还可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应该”、“是”、“总之”等表示判断或总结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总结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2、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从以下两方面把握:(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题目点明,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结尾总结,文章中间。(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A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原因;B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23、,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真题演练】(一)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1.本段的论点是:老实人不吃亏(二)信仰之光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
24、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
25、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中考 第二 模块 阅读 议论文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