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号教育学第七章-课程课后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月4号教育学第七章-课程课后思考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 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开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有目的、有方案、有结构地产生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4以下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
2、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5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开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6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7课程的功能不是执行预定的方案,而是在教与学的活动进程中对学生个体经验的改造和建构,这种表述符合以下哪种定义。A课程即知识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活动D课程即方案8在我国,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A课程方案、教学
3、大纲、教材B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D课程方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9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方案(课程方案)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1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指: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B.根本知识、根本技能、根本学力C.知识、智力、能力 D.知识、能力、人格1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表达。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根底性和开展性D科学性、根底性和开展性12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次课程改革。A5B6C7
4、D814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1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 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 B 教育目标分类学 C 教育过程 D 教学与一般开展 二、填空题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2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大课程论、_、独立论和整合论四种。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2简述课程的类型及其分类。3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简述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对新课程的结构的设置要求。5课程方案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 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
5、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局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A4.A5.D6.C7.C8.B9.B10.A11.C12.B13.D14.C15.A二、填空题1课程2大教学论3潜在(隐性)4分科5选择性6学科的开展7教材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9社会课程资源10课程目标三、简答题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
6、总和。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方案、途径、标准的含义。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从课程方案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一政治因素;主要表达在:1.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制约;2.
7、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3.对课程编制过程的控制;二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1.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确实定;2.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课程改革;三文化因素;1.不同的民族文化需要有不同的课程与之相适应;2.文化的变迁需要课程及时作出更新;四科技革新;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目标的设置;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改革;3.科技革新影响课程改革的速度;五学生开展;1.课程改革要满足学生需要;2.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开展区。4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
8、区效劳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效劳,可以在到达国家课程根本要求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四、论述题1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
9、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1)这个学校的活动表达出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根底,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杜威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等对儿童开展的意义。 (2)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