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1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上册总说明二年级上册总说明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 2011 年 12 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于 2013 年 4 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教学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这一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等几个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内容分类内容分类内内容容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法的含义数与代数数与代数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除法口诀用乘法口
2、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图形与几图形与几何何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综合与实综合与实践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技能方面。(1)能正确地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
3、、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1 1/162162选择口算和笔算。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
4、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建立 1 米和 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
5、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2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2 2/162162力。(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6、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问题解决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
7、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4情感态度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
8、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3 3/162162(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 53 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 4 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 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一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 课时二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 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1 课时三 表内乘法(一)13 课时四 表内除法(一)9 课时五 厘米和米4 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1 课时
9、六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 课时七 观察物体 2 课时八 期末复习 4 课时4 4/162162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说明单元教学说明(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10、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
11、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5 5/162162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
12、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 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
13、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
14、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与加、减含义的契合程度要低于后者。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6 6/162162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
15、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例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
16、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设计说明】复习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实现知识迁移,为下一环节学生7 7/162162主动探索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笔算打好
17、基础。二、自主探索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 1。出示例 1 的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92726。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组织交流:(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
18、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 1 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8 8/16
19、2162便。【设计说明】例题的教学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先让学生分两步列出竖式,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通过比较发现两种写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将两个竖式连写比较简便。“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减式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再次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这样,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计算方法的比较、总结与提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
20、名板演。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1)出示场景图和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追问: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小结。(略)【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
21、样,各有侧重。第1 题重在帮助9 9/162162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第 2 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第 3、4 题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3、4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
22、点和难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复习准备1、板演262538 701826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2、口算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12820503064283078188 78406 52128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二)学习新知(二)学习新知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1010/1621622、出示例 3 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哪些条件?
23、要求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呢?3、尝试列式。启发提问:(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用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板书)小结性提问:(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的一道题。(1)603840(2)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基本练习1、练习。2、想想做做第 2 题,在书上填数。3、想想做做第 3 题。提高练习4、想想做做第 4 题。
24、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要求还剩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现在一共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1111/16216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5、想想做做第 5 题。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女生栽树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四)作业设计(四)作业设计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练习一练习一第 1 题这样的口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经常练习。第 2 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
25、怎样算的,怎样想的。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适当分析。第 3 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题每条线上的数的特点:左边一题,每条线上三个数的个位上相加的和都是 10;右边一题,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中,都有 43 和 17 这两个数,因此,都可以先算431760,再用 60 分别加每条线上的第三个数。第 4 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思考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洁的解题思路。例如,解题时可以这样思考:两车上都有一筐是 26 个苹果,所以只需要考虑另外 4 筐中的 2 筐。参考答案:应交换 28 个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