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doc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名称:BASIC THEORY OF TH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 时:90授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养生保健、中药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规律及方法,包括的内容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
2、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义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绪论 【目的要求】 1学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
3、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学时,其他
4、2学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二)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
5、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二)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
6、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士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各自的概念
7、、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安排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l学时。 第二章 藏象 【目的要求】 1
8、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脏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9、 (-)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神明。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
10、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 )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胃气的概念。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
11、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津液藏焉”。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12、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如肺主行水”的实验等,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章共安排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1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13、】 。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大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
14、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
15、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二、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二、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
16、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本章安排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l学时。第四章 经络【目的要求】1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高等教育 全日制 本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