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概论》补充材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观学概论》补充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观学概论》补充材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观学概论补充材料一、中观学源流与传播:1、中观学的传承历史: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龙树菩萨所创立。龙树上承阿含与般若思想,确立了“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宗旨。由于中观主张诸法毕竟空,所以中观学派又被称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观学派不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发展,而且也流传到汉、藏二地,对该地区之佛教有深远的影响。不过,中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出现和大乘佛教其它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观到了后期(约811世纪)与唯识发生合流;在中国,中观则与如来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观则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讨论的,并未包含融入异说的部分,而是早期龙树中论里的基本
2、观点,以及中期中观论师清辨和月称等人的见解。2、理论基础: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自性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相依共存的关系(因缘生法),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中观学看来,只有遣除(破除)了对因缘(条件)所生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生起执着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性空和中道。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着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窨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
3、间方面看)。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远离了这四对等二边,就意味着破除了对主观认识人和客观世界的实有执著,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同时,中观学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了义之正理(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性空之同时,还应当相应的安立相对真理(俗谛:又名世俗谛、俗谛、名言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覆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正如中论观涅槃品第二十四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4、涅槃之实际,及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为此,他们规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阶段。继龙树、提婆之后,阐述中观理论的有罗睺罗跋陀罗,在罗睺罗以后200年中的传承关系很不清楚。3、派别分立与理论发展: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乘佛教才开始分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提婆的中观,但他们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都各自不同。因之中观派分成应成派(归谬论证派)和自续派(独立论证派)两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
5、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个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破除一切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破斥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不但对空有,而且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破遣(“非唯空有,亦复空空”)。但自续派的清辨等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空不是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应成派的后继者有月称和寂天。他们进一步发挥了佛护的“以破显空”的思想。此派至11世纪初在印度中断。但经阿底峡传入西藏复经宗喀巴的提倡。在藏地继续得到发展。自续派的后继者有难誓、室利笈多、阇那迦波、寂护、莲花
6、戒、解脱军和师子贤等。公元78世纪以后,随着密教的传播。大乘两个学派开始融合,形成中观瑜伽行派。寂护是这个学派的创建者,著有摄真实等。他坚持自续派的独立论证路线,并受到法称因明学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认为外界的一切存在虽然都是识的流转和显现,但从终极意义(胜义)上看则不过是“寂灭戏论”或“毕竟空”。莲花戒对寂护的摄真实作了细注,著有修买欠序,进一步把唯识学说引入中观派中去,提出了“无相唯识说”。师子贤著有八千颂般若解说现观庄严明,用般若思想贯通了中观和瑜伽两派理论。他们的思想传入藏地后对显教的各派有重要影响。4、在中国汉地的传播与弘扬: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在5世纪经鸠摩罗什传译后
7、,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三论宗,其著名的代表有僧肇、僧诠、法朗、吉藏等。另外,龙树的中观论说也是中国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的立论依据。吉藏的弟子慧灌把三论宗传至朝鲜、日本,在日本奈良时期一度很流行。二、中观学的核心正理:以下分为四个部分论述。一、缘起论:中观的缘起论可以包含缘起的此缘性、相待性与空寂性等三种意义,它们大约相当于中论第26品的十二缘起支,第24品的性空缘起,以及归敬偈中的八不缘起。缘起的此缘性与相待性,是清辨和月称依据缘起一词的梵文语法和字源所做出的解释。清辨将缘起解释为此缘性(ida.mpratyayataa),此缘性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意思,也就是由于有此因所以有彼果,它
8、指出了因果序列的必然性。如杂阿含经所说的十二缘起支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乃至缘生有老死,就是一种因果序列性。每一支中的前支是后支的原因,后支是前支的结果,依序环节紧扣,形成有情流转的因果必然性。反之,有情的还灭,则是此缘性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由于此因灭所以彼果灭,就十二缘起支而言,即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月称对缘起的看法,则越过了这种时间先后的因果序列之思考。月称根据缘起的字源提出了相待性(apek.saa),相待性是一种对因果同时性的考察,它强调因与果之间的相依相待,例如父与子之间就是互相依待的,子固然从父而生,可是如果没有子,父亦不成其为父,因此父与子必须同时俱有
9、,互相观待,才能成立父与子的关系。如以十二缘起支而言,世尊曾指出识与名色之间乃是互相依待的关系,亦即不但是名色依于识,同时识也要依于名色。杂阿含经以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来作比喻,以说明两者之间相互依待的关系。缘起的空寂性则表现在中论归敬偈中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是形容缘起的真实相,凡夫由于不能见空,于诸法执有实有相,所以落入了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边见。然而彻见空寂性的圣者,于诸法不着实有相,故能远离各种执见,直透缘起的真实相。除了八不之外,归敬偈第2诗颂的善灭诸戏论也是形容缘起的真实相。依据梵文,善灭诸戏论包含灭戏论和寂固两个语词,这两个语
10、词代表涅槃寂灭的境界,更能表达缘起的空寂性之意义。二、性空论:中观以性空为了义教。空是对于有情自身与外在世界的考察,发现没有一物具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诸法宛然有而毕竟空。中观的性空论可以分从存有论和宇宙论作探讨。先就存有论而言,中观认为一切存在物,包括有情和物质都不具有实体,它们的存在都只是依赖各种条件的结合,条件改变则存在物跟着改变,条件离散则存在物跟着消灭,所以任何有情或物质的存在都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幻有),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中观对于有情和物质的非真实存在,称为我空和法空。换言之,我空和法空,代表中观对一切存在的抉择。中观的我空和法空,基本上是承袭自阿含的无我和无我所。龙树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 概论 补充 材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