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线性电阻电路分析优秀PPT.ppt
《第2章线性电阻电路分析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线性电阻电路分析优秀PPT.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章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60页2.1 二端网络及其等效变换二端网络及其等效变换2.1.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二端网络二端网络 具有两个端钮与外电路相联的网络叫二端网络,也称单口网络。二端网络根据其内部是否包含电源(独立源),分为无源二端网络和有源二端网络。每一个二端元件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二端网络。图2.1所示为二端网络的一般符号。二端网络端钮上的电流I、端钮间的电压U分别叫做端口电流和端口电压。图2.1中端口电压U和端口电流I的参考方向对二端网络来说是关联一致的,UI应看成该网络消耗的功率。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又称二端网络的外特性。2.等效变换等效变换 当一个二端网络与另一
2、个二端网络的端口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时,这两个二端网络对外部来说叫做等效网络。等效网络的内部结构虽然不同,但对外部电路而言,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完全相同。换言之,等效网络互换后,虽然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外特性没有改变,因此对外电路的影响也就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所说的“等效”是对网络以外的电路而言,是对外部等效。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60页 求一个二端网络等效网络的过程叫做等效变换。等效变换是电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简化电路的一个常用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电路中的某些二端网络用其等效电路代替,这样不会影响电路其余部分的支路电压和电流,但由于电路规模的减小,则可简化电路的分
3、析和计算。一个内部不含电源的电阻性二端网络(即无源二端网络),总有一个电阻元件与之等效,这个电阻叫做该网络的等效电阻。其数值等于该网络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的比值,用R表示。此外,还有三端网络、四端网络n端网络。两个n端网络,如果对应各端钮间电压电流关系相同,就是等效网络。2.1.2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1.电阻的串联及其分压电阻的串联及其分压 几个电阻首尾依次相联,中间没有分支,电路中通过同一电流,这种联接方式称为电阻的串联。图2.2(a)所示为n个电阻串联的无源二端网络。图2.2(b)所示为只有一个电阻R的无源二端网络,如果图(b)中端口电压、端口电流
4、与图(a)中完全相同,则这两个二端网络就是等效的,R就是图(a)中n个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由KVL可以推出,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为 R=R1+R2+Rn=(2.1)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60页 即电阻串联时,其等效电阻等于各个串联电阻的代数和。电阻串联具有分压特点,各电阻上的电压关系为 u1:u2:un=R1:R2:Rn (2.2)这说明,电阻串联时,各个电阻上的电压按电阻的大小进行分配,各个电阻上的电压大小与其电阻值成正比。其中,电阻Rj上的电压uj等于(2.3)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60页 同样,电阻串联时,各电阻的功率大小与其电阻值成正比,电阻大的功率大。根据电阻的功率公式可得 p1:p2
5、:pn=R1:R2:Rn (2.4)串联电阻的总功率等于各个电阻功率的和,即 p=u i=i 2R1+i2R2+i n2 Rn (2.5)例例2.1 图2.3所示是某电子设备中的一个分压电路。R=680的电位器与电阻R1、R2串联,已知R1=R2=550,电路输入电压U1=12 V,求输出电压U2的变化范围。解:解:电位器实际上是具有a、b、c三个端钮的可变电阻。当滑动端c移动到a端时,电位器全部与R2串联,输出电压为 滑动端c移动到b端时,电位器全部与R1串联,输出电压为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60页 因此,调节680的电位器时,输出电压可在3.71 V8.29 V之间变化。例例2.2 现有一
6、个内阻为20 k、量程为10 V的电压表,如图2.4所示,今欲将电压表量程扩大为50 V和250 V,问需串联的附加电阻值为多少?解:解:电压表内阻Rg=20 k,量程为10 V,即Ug=10 V。在50 V这一挡量程,总电压U=50 V,串联电阻为R1,根据分压公式(2.3)可得即所以 R1=80 k在250 V这一挡量程,总电压U=250 V,串联电阻为R1和R2,同理可得即得 R1=400 k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60页2.电阻的并联及其分流电阻的并联及其分流 几个电阻的一端联在一起,另一端也联在一起,在电源作用下,各电阻两端具有同一电压,这种联接方式称为电阻的并联。图2.5(a)所示为
7、n个电阻并联的无源二端网络。其等效电路如图2.5(b)所示,由KCL可以推出,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为(2.6)或用电导表示为 G=G1+G2+Gn=(2.7)式(2.6)和(2.7)表明,电阻并联时,其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或者说,总电导等于各并联电导之和。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60页 电阻并联具有分流的特点,各电阻上的电流关系为 i 1:i 2:i n=G 1:G 2:Gn (2.8)这说明,电阻并联时,各个电阻上的支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或与电导成正比,电阻小(电导大)的支路,支路电流大。其中,电阻Rj上的电流ij等于(2.9)同样,并联电路中,各电阻的功率也与电阻成反比,即
8、p1:p2:pn=(1/R1):(1/R2):(1/Rn)(2.10)并联电阻的总功率等于各电阻功率的总和。两个电阻并联时,其等效电阻为(2.11)其电流分配关系为(2.12)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60页3.电阻的混联电阻的混联 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电路称为混联电路。利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就可以将混联电路进行简化,进而分析计算电路。例例2.3 求图2.6(a)所示电路ab端的等效电阻Rab。解:解:分析无源二端网络ab端的等效电阻(即输入电阻),必须正确识别电阻的串并联关系。为了便于分析,可将电路内所有结点标上字母,且缩短无电阻支路(即短路线),在不改变电路联接关系的前提下,可在引出端钮
9、a、b之间,逐一分析结点之间的电阻,适当改画电路图,以便识别电阻串并联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60页 在图2.6(a)中,用c、d、e标出其余各结点,c、d间因为是短路线联接,实质为一点。从a点开始,12、4电阻出自a点联接于c(d),从c(d)分出4、6、3三个电阻,其中4电阻联接到b端,6和3电阻联接到e,再由e出来经2电阻到b。这样在不改变电路联接关系情况下,原电路图可画成图2.6(b)的形式,电阻间串并联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因此等效电阻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电路改画过程中,必须从a端顺势画到b端,而不能中途改变方向。图2.6(a)中不改变各电阻阻值,将a、e间用短路线联接如图2.6(c
10、)所示,那么a、b之间等效电阻Rab等于多少呢?读者可自行分析。(注意:在图(c)中ade支路的4电阻和3电阻被短路线短接。答案:Rab=1.6)。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60页 例例2.4 将内阻Rg=2 000,满偏电流Ig=100A的直流表头做成多量程的直流电流表,采用图2.7所示的环形分流器。现要求量程为1mA、10mA、100mA三档,试求分流电阻R1、R2和R3。解:解:分流器开关S打在位置“3”时,量程最小,分流电阻最大,为R1+R2+R3,S打在位置“1”时,量程最大,分流电阻最小,为R1。因此可以利用电阻串并联关系,首先从最小量程开始,求得总的分流电阻,在从最大量程开始,逐一
11、求出各分流电阻。分析如下:S打在1 mA档,R1、R2、R3串联后与Rg并联,Ig=100A=0.1 mA,I=1 mA,根据分流关系,得 即 所以 R1+R2+R3=222.22S打在100 mA档,Rg、R2、R3串联后与R1并联,Ig=100A=0.1mA,I=100 mA。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60页 S打在10 mA档,Rg、R3串联,R1、R2串联,Ig=100A=0.1mA,I=10 mA。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60页2.2 电阻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电阻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2.2.1 电阻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电阻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 电阻的连接方式,除
12、了串联和并联外,还有更复杂的联接,本节介绍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就是电阻复杂联接中的常见情形。而且这两种复杂的联接无法用串联和并联等效变换进行简化。将三个电阻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分别接到三个不同的端钮上,就构成了电阻的星形联接,又称Y形联接,如图2.8(a)所示。将三个电阻分别接到三个端钮的每两个之间,这样就构成了电阻的三角形联接,又称为形联接,如图2.8(b)所示。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60页2.2.2 电阻电阻Y形联接与形联接与形联接的等效变换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电阻的Y形联接和形联接是无源电阻性三端网络,根据多端网络等效变换的条件,让其对应端口的电压、电流分别相等,利用KCL、KVL就
13、可推导出两个网络之间等效变换的参数条件。它们是:(1)将形联接等效为Y形联接:(2.13)当R12=R23=R31=R 时,有R1=R2=R3=RY=。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60页(2)将Y形联接等效为形联接:(2.14)当R1=R2=R3=RY时,有R12=R23=R31=R=3RY。在电路分析中,有时将形电阻网络与Y形电阻网络进行等效变换,就有可能把复杂的电路转变为简单电路,使分析计算大为简化。所谓简单电路是指利用电阻的串并联逐步化简,最后能化为一个等效电阻的电路。例例2.5 求图2.9(a)所示电路中电流I。解:解:将3、5和2三个电阻构成的三角形网络等效变换为星形电阻网络,如图2.8
14、(b)所示,根据式(2.13)求得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60页 R1=1.5 R2=0.6 R3=1 再用电阻串联和并联公式,求出连接到电压源两端的等效电阻为 R=1.5+2.5 最后求得 此题也可以利用Y形电阻网络等效变换为三角形电阻网络的方法进行求解,请读者自行分析。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60页2.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2.3.1 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n个理想电压源串联,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压源。图2.10(a)所示为两个电压源US1和US2串联,可以用一个等效的电压源US代替。n个理想电流源并联,可以等效成一个电流源,如图2.10(b)
15、所示。图2.11(a)、(b)、(c)、(d)所示均为含有独立源二端网络等效变换的例子。这些等效变换的结果简化了部分电路而不影响其外电路的工作状态。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60页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个电压源并联若干元件(如电阻、电流源),对外等效仍为该电压源,如图2.11中的(a)和(c);一个电流源串联若干元件(如电阻、电压源),对外等效仍为该电流源,如图2.11中的(b)和(d)。这是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但将电压不相等的电压源并联或电流不相等的电流源串联是不允许的,这将违背KVL和KCL。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60页2.3.2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
16、效变换 第1.4节中介绍过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即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组合和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组合。在电路分析中常常要求两种电源模型之间进行等效变换,以简化电路,从而便于分析和计算。图2.12给出了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所谓等效仍然是指外部等效。要求等效变换前后,两种模型的外特性即端钮处电压电流关系不变。也就是与相同外电路联接的端钮a、b之间电压相同时,两模型端钮上的电流也必须相同(大小相等,参考方向相同)。图2.12(a)是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模型,输出电压u=uS i R i,也可表示为 图2.12(b)是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模型,输出电流为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60页 根据等效的含义,上面
17、两个式子中对应项应该相等,即(2.15)应用式(2.15)进行等效变换时,应该注意变换前后电流源与电压源参考方向的对应关系:电流源的参考方向应与电压源的参考“-”极到参考“+”极的方向一致,反过来也是一样,如图2.12所示。例例2.6 求图2.13(a)所示电路的等效电流源模型和图2.13(b)所示电路的等效电压源模型。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60页 解:解:图2.13(a)中 Is=,R i/=R i=4 根据等效前US的极性,可知等效后电流源IS的参考方向应向下。图2.13(b)中 Us=R i/Is=63=18 V,R i=R i/=3 原电流源模型中IS参考方向向上,等效后的电压源模型
18、中US的参考极性应是上正下负。例例2.7 化简图2.14(a)所示的有源二端网络为等效的电压源模型。解:解:此题在分析时要注意,IS1与R1/、IS2与R2/这两个电流源模型中间有电阻R3相隔,不是并联关系。首先将IS1与R1/的电流源模型等效为US1与R1串联的电压源模型,如图2.14(b)所示。Us1=R1/Is1=46=24 V,R1=R1/=4 再将US1、R1、R3的串联支路等效为=电流源IS3与电阻R3/的并联,如图2.14(c)所示。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60页 最后可得等效的电压源模型如图2.14(e)所示,电压源电压参考极性上正下负。,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60页 例例2
19、.8 在图2.15(a)所示电路中,计算电阻R2中的电流I2。解:解:首先将图2.15(a)中IS与R1的并联组合电路,等效变换成US1与R1的串联组合电路,如图2.15(b)所示。其中 US1=R1 IS=68=48 V 再将图2.15(b)中US1、US2的串联电路等效变换为US,如图2.15(c)所示,注意US1与US2的参考方向是相反的,所以 US=US1-US2=4818=30 V 最后由图2.15(c)计算出电流I2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60页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利用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可以简化含源电路,从而使电路的分析变的简便。这种分析电路的方法称为等效变换法。利用等效变换
20、法分析电路时需要注意,等效变换只能等效待求支路以外的部分,否则,待求物理量就会因此而消失。例例2.9 含受控源的二端网络如图2.16(a)所示,求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R。解:解:受控源元件虽是有源元件,但含有受控源的电路若没有独立源的激励便不能产生响应,所以由受控源和电阻组成的二端网络,其等效电路是一个电阻。求该等效电阻时,一般不能利用电阻的串并联等效方法来求,而是利用“外施电源法”,写出端口电压、电流的关系式,即U-I关系式,从而求出等效电阻。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60页 图2.16(a)中受控源是电压控制电流源。受控源与独立源一样,也可进行电源的等效变换,图2.16(a)中的受控电流源与电
21、阻的并联等效变换为受控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如图2.16(b)所示。假想在端口外加电流源I,在图2.16(b)中分析端口U-I关系。选定I1、I2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U=2I+(10+10)I1 4U (10+10)I1 4U 20I2=0 I2=I I1联立解之得 例例2.10 试将图2.17(a)所示的含受控源的二端网络进行化简。解:解:图2.15(a)中既含有受控源,也含独立源,其等效电路应为一个独立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同样利用“外施电源法”,写出端口U-I关系式。图2.17(a)中的受控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等效变换为受控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如图2.17(b)所示。写出端口的U-I关系式为
22、 U=-500 I+1000 I+1000 I+20=1500 I+20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0页 根据这一电压电流关系式,可得到相应的等效含源支路如图2.17(c)所示。从本例可以看到,电流控制电压源在这里好比一个“-500”的电阻。受控源相当于负电阻是由受控电压参考方向与控制电流参考方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0页2.4 结点电压法结点电压法2.4.1 结点电压及结点电压方程结点电压及结点电压方程 上一章介绍的支路电流分析法实际上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以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列方程进行求解的方法。显然,这种分析方法只适于求解支路数比较少的电路,当电路中支路数较多时,再以各
23、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列方程就非常麻烦。为此,本节介绍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叫做结点电压分析法,简称结点法。结点法是这样的:首先选电路中某一结点作为参考点(其电位为零),其它各结点到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结点的结点电压(实际上就是该结点的电位),一般用V表示。然后以结点电压为未知量,应用KCL列出各结点的KCL方程,解方程得到结点电压,继而以结点电压为依据,求出各支路电流。结点法的理论根据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结点电压分析法中电阻元件的参数值用电导表示,即电导的单位是西门子,符号为S。图2.18所示电路共有4个结点,选结点4为参考结点,则V4=0,其它各结点到参考结点的电压(即各结点的电位)分别是V1、V2
24、、V3。则各支路电流可用结点电压表示为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60页 I2=G2(V1 V2),I3=G3V2 I4=G4V3,I5=G5(V1 V3)对各结点列KCL方程:结点1 G2(V1V2)+G5(V1V3)=Is1 结点2 G3V2-G2(V1 V2)=Is6 结点3 G4V3-G5(V1 V3)=-Is6 整理得 (G2+G5)V1-G2V2 G5V3=Is1 -G3V1+(G2+G3)V2 =Is6 -G5V1+(G4+G5)V3 =-Is6 这样就把以支路电流为变量的电流方程转变为以结点电压为变量的方程,解方程求得V1、V2、V3,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各支路电流,而方程数目却大为减
25、少。电路有n个结点,必须要列(n-1)个以结点电压为变量的结点方程。显然对多支路、少结点的电路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适宜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60页 上式中,令G11=G2+G5,G22=G2+G3,G33=G4+G5,G11、G22、G33分别为结点1、结点2、结点3的自导,是分别连接到结点1、2、3的所有支路电导之和。用G12 和G21、G13 和G31、G23 和G32分别表示结点1和2、结点1和3、结点2和3之间的互导,分别等于相应两结点间公共电导并取负值。本例中,G12=G21=-G2,G13=G31=-G5,G23=G32=0。由于规定各结点电压的参考方向都是由非参考结点指向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性 电阻 电路 分析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