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精.ppt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精.ppt(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认知社会学习理论1第1页,本讲稿共95页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者: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出生于加拿大,1947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5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53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事研究和教学。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第2页,本讲稿共95页3第3页,本讲稿共95页4第4页,本讲稿共95页什么是学习Domjan1993年提出,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个体此时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理解或对环境做出反应;(2)这种变化明显第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是由于重复、钻研、实践、观察,而不是由于遗传、成熟过程或因受伤
2、引起的生理损伤而导致的;(3)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事实、思想和行为被习得又很快被忘掉,就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了。由于疲劳、患病或药物造成的变化不能称作学习反应。5第5页,本讲稿共95页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1重复repetition和单纯影响mereexposure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有许多研究证明,人们对一首歌曲、一种新食品、一个人,接受的有关它们的刺激越多,就会对它们采取越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单纯影响效应。虽然人们说他们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但是实际上,他们喜欢他们知道的。(They say they know what they like,butactuallytheylikewhattheyknow.)
3、6第6页,本讲稿共95页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2.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华生)3.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学习(斯金纳)4.观察学习(班杜拉)7第7页,本讲稿共95页合作学习4.合作学习或指导学习collaborativeorguidedlearning(维果茨基)近期发展心理学者越来越推崇具有文化意义的技能和特性。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社会化代理人之间的合作,习得和掌握这些东西。父母和其他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年幼儿童习得新能力,途径有三:(1)在他们自己不能干的事情上向他们提出挑战;(2)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经过认真设计,提供一些提示、建议和指导;(3)鼓励儿童实现他们能完成的行为。儿童逐渐第对所做的事情更
4、熟悉,就会从教学者那里承担起更多的计划和制订策略角色,最终能独立第迎接类似的挑战。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述4种学习,更有能力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脚手架以及必要的鼓励和帮助,让这种学习得以展开。8第8页,本讲稿共95页一、认知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来源9第9页,本讲稿共95页1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第一位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榜样和示范学习的被动者。父母、教师对儿童成长负完全的责任。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华生的经典实验:9个月的阿尔伯特对白鼠产生恐惧感,并泛化到兔子和圣诞老人面具。说明环境的决定作用。10第10页,本讲稿共95页11第11页,本讲稿共
5、95页华生的名言“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让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的,永远也不要抱他们,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好成绩,拍他们脑门一下。只需一周时间,你就会发现,你多么容易在与孩子相处时做到完全的客观又亲切诚恳,你会为自己过去那种令人作呕的、感情用事的教育方式而惭愧。”12第12页,本讲稿共95页2 新赫尔主义理论 (1)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出自两种动机驱力:非习得的动机初级驱力(吃、喝、性)习得的动机次级驱力(交往、赞许、权力、成就)(2)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强化的功用是减小驱力。(3)个性是学习到的行为习惯的积累。13第13页,本
6、讲稿共95页减小驱力法新赫尔主义理论家嘲笑弗洛伊德主义关于给成人个性蒙上一层新外衣的口唇期和肛门期的固结说。他们把个性看成是相对稳定的学习到的反应的积累,或称习惯,它们可以持续一生。因为他们证明,减小驱力法(methodsofreductingdrives)是成功的。只要一个反应可以减小一种内驱力,就可以说它是被强化的和被习得的(并由此而成为习惯)。14第14页,本讲稿共95页内驱力-行为-强化-驱力减弱新赫尔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强化要求减小驱力。这与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快乐原则很相似,根据快乐原则,本我偏向于那些能马上满足本能需要的策略和反应。虽然新赫尔主义理论用的术语
7、和弗洛伊德不同,但它和精神分析学说联系密切,所不同的是,新赫尔主义认为,指引我们行为的许多动机可能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并以此对人类发展科学做出贡献。15第15页,本讲稿共95页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一个5岁小孩本来不愿意背诵诗歌,但他喜欢吃糖果,妈妈说,如果你背会一首诗,我就给你吃一块糖。小孩很想吃糖(吃的内驱力),所以背会了一首诗,并得到一块糖。吃到糖以后,想吃糖的驱力暂时减弱。后来,孩子发现,会背一首诗,妈妈很高兴,还夸奖他,于是,想得到夸奖成为他的内驱力,当他得到夸奖之后,这种内驱力也会减弱。最持久的内驱力来自孩子对诗歌本身的兴趣。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16第16页,本
8、讲稿共95页3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 (1)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动的。(2)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生了。(3)强化物和功能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17第17页,本讲稿共95页18第18页,本讲稿共95页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在新赫尔主义理论家构建他们的社会与人格发展理论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华生的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信徒,进行了一系列动物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原理,它们导致了另一个社会学习理论,成为连接新赫尔主义理论与当今许多行为学家赞同的观
9、点之间的链环。斯金纳与新赫尔主义理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认为,内驱力对人类的社会学习只起很小作用甚至不起作用。他说,我们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它或多或少地是它们的结果的机能。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事件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动的。19第19页,本讲稿共95页操作学习是怎样产生的这些操作是怎样习得的?如前所述,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生了。在斯金纳的理论框架中,强化物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任何可以增加该反应出现的可能性的事件。所以,当一个3岁女孩在玩的时候让她的娃娃呆舒服些,而受到她自豪的妈妈的搂抱的时候,她就以更大的积极性
10、继续关照她的娃娃,这时,斯金纳理论家就会说,母亲的搂抱强化了女孩的关爱行为。20第20页,本讲稿共95页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物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上述例子中的女孩受到的是正强化,因为当一个令人愉快的正向刺激在关照行为之后被加到情境中,使这一反应又重复出现了。因此,正强化是一种奖励,它是一种特定行为的结果。相反,负强化是使人不快的刺激,当一种特定反应出现时,它从情境中被减去。举个例子,当我们钻进汽车要发动时,车里响起令人不快的刺耳声音,直到我们系上安全带,声音才停止。通过负强化使系安全带成为一种习惯,就是说,由于系安全带可以终止刺耳的噪声,所以我们学会了系安全带。中止、逃离或回避不愉快的
11、情境是我们养成很多习惯的基础。21第21页,本讲稿共95页负强化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他只要不把衣服往房间地板上乱扔就不会招致妈妈的训斥,那么这种爱整洁行为就会更多地出现。如果你发现你早上8点起床去听一个老师的课可以回避另一位令你厌烦的老师,那么你可能成为一个早起床的人。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行为都因为负强化通过某种不愉快的事情避免出现或消除而加强了。但是斯金纳认为,很多不相信负强化作用的父母都很少使用它来影响孩子的行为。22第22页,本讲稿共95页负强化与惩罚不同你们大概要说:“实际上所有父母都使用令人厌恶的刺激去控制他们孩子的行为!”的确如此。但斯金纳理论家认为负强化和惩罚是不同的。一个负强化物是一
12、个令人厌恶的刺激,而当孩子表现出一个符合期望的举动(它是做出强化的人希望逐渐养成的东西)时,这个负强化物就撤回了。反之,最常见的惩罚方式是当孩子做出一个令人不快的行为就给他一个使他厌恶的刺激。换言之,惩罚的目的是与强化相反的,是禁止一个不能接受的行动,而不是加强一个可接受的行动。23第23页,本讲稿共95页惩罚不如强化有效父母的确经常运用惩罚作为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有一种情况不得不使用惩罚,这就是当被惩罚的行为是某种危险行为,如玩火柴、电源插头等。操作学习论者坚信,一般来说,在促进向好的方向转化方面,惩罚不如强化管用。例如,一个孩子因为用手抓食物吃而受到惩罚,可能会连吃东西一起制止了,而不是促
13、使孩子去学习使用勺子。要想促进这种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强化是简单得多的办法。操作理论家还提醒人们,惩罚还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惹孩子生气,对惩罚者表示愤怒。有证据说明惩罚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采用严厉惩罚来制止孩子攻击行为的家长,可能培养出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孩子。24第24页,本讲稿共95页婴儿的学习斯金纳使用巧妙的强化,教会动物各种复杂操作,如鸽子打乒乓球。成人也可以通过强化,使孩子学习社会行为。下面的例子说明,即便婴儿也对操作条件作用很敏感。PaulWeisberg(1963)将3个月婴儿放在4种实验情境中,探讨是否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学说话。第一组是条件社会刺激组,这个组的婴儿在咿呀说话时,
14、给他们的社会刺激是微笑和亲切地拍打他们的肚子。第二组是非条件社会刺激组,不管孩子说不说话,都随机第给以刺激。第三组是条件非社会刺激组,当孩子咿呀说话时,就响起音乐声。第四组是非条件非社会刺激组,不管孩子说不说话,随机地让他们听音乐。25第25页,本讲稿共95页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Weisberg发现,非条件社会刺激和音乐声都不能强化婴儿的学说话行为。只有当咿呀说话与条件社会刺激伴随出现时,才能使说话行为出现得更多。斯金纳在分析这一结果时认为,不能把这些婴儿的咿呀学语行为归为“咿呀学语本能”、或习得的学说话需要及其他任何内部动机。婴儿学说话只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外部刺激,从而激发这种行为反
15、复出现。这个例子说明,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人类大量的社会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原理成为条件反应。26第26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人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但是我们能否用根据动物实验得出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社会学习?班杜拉认为不行。他说,虽然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服从于操作条件作用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可以以那种方式习得。他批评斯金纳理论的极端行为主义假设,即外部刺激与反应同时发生的强化物和指引这些行动的情境,控制着人类的大多数行为。班杜拉强调,人类是可以认识事物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与动物不一样,人可以思考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信会发生的事情,比他们实际体验到的事件对他们的影响
16、更大。27第27页,本讲稿共95页人为长远利益付出短期代价例如,一个学生上大学,要花费许多财力和时间,也面临着很多令人厌烦的要求。学生容忍这些花费和令人不愉快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拿到学位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他们的行为并不取决于它的当时后果,否则没有几个大学生会愿意在大学里经受这种磨难。他们坚持留在大学里读书,因为他们想到了接受教育的长期利益,并决心为此付出短期代价。班杜拉认为,强化对人的社会学习起的作用与新赫尔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理论说的不同。28第28页,本讲稿共95页二、认知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29第29页,本讲稿共95页1 与过去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人的个性是他们的
17、社会学习经验的产物,都使用大致相同的术语如情境(cue)、反应(response)、强 化(reinforcement)、惩 罚(punishment)、习得(aquisition)和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作为他们重要的理论建构。不同点:(1)内驱力不能解释人的全部行为;(2)人的学习行为不一定需要强化30第30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对“内驱力”的解释“内驱力”并不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的术语清单中。斯金纳从一开始就批评新赫尔主义把人类行为看作初级和次级驱力所推动的判断。班杜拉同意这种批评。他把内驱力这个术语看作一个可循环的动机标签,它比行为所描述的东西多不了
18、什么。例如,一个内驱力理论家观察一个努力积聚财富的人时,会把他的行为看作对财富的“习得的内驱力”,这可以从这个人的寻求钱财行为中推论出来。班杜拉就此批评说:“有动机驱动的行为不存在,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但这种行为能否完全归于内驱力行为,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常见的活动,如阅读,来看一看这种分析的局限性。人们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资料,他们夜以继日地阅读,如果不让他们阅读资料(如一份报纸找不到了),他们会焦躁不安。31第31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对“内驱力”的解释人们可能会把(阅读行为)归于“阅读驱力”的作用。但如果想预测人们要阅读什么,什么时候阅读,读多长时间,以及他们要读的材料的顺序,你找不到什么内驱力
19、,找到的只是原有的刺激物和所期待的从阅读得到的好处。换言之,班杜拉主张,社会学习理论家必须查明发生于前的引起一个反应的刺激(情境)和在人可以解释反应为什么发生之前维持、改变或中止该反应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所以,人们为什么阅读?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可能因为阅读的乐趣而阅读,有人为考试而读,有人为了计划一次度假。在班杜拉看来,把这4个人的行为归于“阅读驱力”是过于简单化了的分析。32第32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在这一点上,斯金纳和班杜拉完全一致。但是如前述,斯金纳理论家认为外部刺激环境的情境和外部强化物是人类行为的初级决定因素。班杜拉否认这种说法,因为它忽略了个体的认知能力。对任
20、何特殊刺激或情境的反应都并不完全取决于强化或惩罚,强化和惩罚实际上正是表现在人的印象里,或关于他的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认知表象中。33第33页,本讲稿共95页“无尝试”学习(notriallearning)斯金纳理论和新赫尔主义理论都认为,儿童必须先表现出一个行为反应,在这个反应受到强化后,它才能被学习到。班杜拉不同意。1965年他做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断:儿童可以仅凭观察社会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习,尽管他们从未尝试做出他们见到或受到过任何强化来做出这个反应。注意这里的含义:班杜拉提出了一种“无尝试”的学习(notriallearning),从这种学习中学到的反应不是由内驱力状态来推动的,也不是由
21、强化物加强的。许多学习理论家说,班杜拉的论断中看来不可能忽视经典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34第34页,本讲稿共95页2 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1965年,班杜拉做了一个堪称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经典的实验,证明了“无尝试学习”的存在,也证明了学习过程和完成行为过程是两回事。35第35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的经典实验幼儿学校儿童在半黑暗的房间里看一部短片。他们在影片中看见一个女性成人榜样对一个大充气娃娃做出一系列的攻击行为,如一边用木棍打娃娃,一边喊叫:“真带劲儿!”把皮球扔到娃娃身上,喊叫:“梆!梆!梆!”等等。实验条件有三种,一是榜样奖励组,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另一个成人,她给了攻击型榜样一些糖果
22、和饮料,奖励她的“冠军行为”。第二组是榜样惩罚组,影片最后出现另一个成人训斥并打了那个打娃娃的榜样几巴掌,因为她打了娃娃。第三组是无结果组,那个打娃娃的女人既没有受到奖励,也没有受到惩罚。36第36页,本讲稿共95页37第37页,本讲稿共95页班杜拉的经典实验看完电影之后,每个孩子单独留在一间游乐室里,游乐室和影片中那个房间里的布置完全相同,娃娃、木棍等等,都和影片里一样。实验者隐藏在暗处观察儿童的行为,纪录下所有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前两组儿童的模仿行为明显多于第三组儿童,说明前两组儿童学到了相当陌生的攻击行为,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强化。这很像班杜拉假设的“无尝试”学习。38第38页,本讲稿共9
23、5页学习和行为的区别但是马上出现了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榜样,榜样奖励组和无结果组儿童是否比榜样惩罚组学到的更多呢?为此,班杜拉进行了第二个实验,让儿童表现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实验中,主试鼓励儿童回忆他们从影片中看到的东西,并承诺说,如果回忆得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奖励(饮料和小装饰品)。这个“学习”测验的结果证明,三种条件下儿童学到的东西差不多相等。39第39页,本讲稿共95页观察学习中不需要强化显然,榜样惩罚组儿童在前面的行为测验中的模仿行为比前两组少,是因为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打了娃娃,也会像影片中那个成年人一样受到惩罚。但是,当受到鼓励时,他们的模仿行为就比行为测验时多多了。区别儿童通过观察进
24、行的学习和他们愿意做出的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班杜拉的实验证明,观察学习中并不需要什么强化,强化的作用只是增加了儿童在观察中学到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40第40页,本讲稿共95页41第41页,本讲稿共95页3 观察学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人一生中形成的大多数习惯都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而习得。因此观察学习在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1)观察学习比试误学习更有效。当观察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而学习时,他们节省了由他们自己尝试学习同样技能和能力时那些不必要的错误。(2)许多复杂行为只能通过榜样来学习,例如学习语言。(3)观察学习使年幼儿童在“榜样”只是在自寻乐趣而并不想教他们什么的环境中学到很多东西
25、。42第42页,本讲稿共95页4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儿童处于大量的社会榜样包围之中,父母、教师、兄弟姐妹、同伴、童子军干部、媒体中的人物等等。但班杜拉(1977)认为:1)儿童首先必须注意通过观察而学习的榜样;2)一些榜样比另一些更值得注意。(1)注意 attention43第43页,本讲稿共95页儿童选择的社会榜样年幼儿童选择什么人作社会榜样呢?班杜拉说,这主要是那些亲近、温和、照料他们的人和有能力、有权力的人。Joan Grusec和Rona Abramovitch(1982)发现,幼儿学校儿童经常注意和模仿他们的老师(有能力、有权力的榜样)和班里那些待他们热情、善于照顾人的孩子。此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社会 学习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