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通信行业深度研究.docx
《2022年通信行业深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通信行业深度研究.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通信行业深度研究1. 车内通信架构变革是智能网联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1.1. 政策+需求催动下智能网联汽车前景明确、空间广阔新四化指引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兴未艾。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 力车企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未来汽车作为手机之后另一 大移动终端,对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的需求已成产业共识。汽车新四化(网联化、 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中,电动化和共享化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已较为成 熟,而智能化(自动驾驶)和网联化(车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更舒适的 驾驶及娱乐体验,是车企在行业发展新浪潮中体现品牌区分度的重要抓手。智能化 和网联化技术对技术
2、和产业链的要求高,目前尚在发展初期,如自动驾驶系统感知 方案和电子电器架构仍处于应用与探索并行的阶段。政策文件指引频出,规范标准不断细化,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程。针对智 能网联汽车产业,我国政府先后指定出台多项政策规范、指导意见等,从短期、中 期和长期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应用发展。2018 年 12 月,工 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目标 2020 年车联网渗透 率达到30%、新车L2 搭载率达到30%、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新车装配率达到60%; 且技术体系可以支撑 L3。2020 年 2 月,十一部委联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提出智能汽车产业发
3、展战略目标,2025 年 L3 可规模化量产,L4 于特定场景下应用; 2020 年 11 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目标 L2、L3 级智能网联新车 占比于 2025 年达到 50%;2030 年超过 70%;2025 年 C-V2X 渗透率达到 50%,2030 年基本普及。新四化需求及政府助力催动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快速提升,中国速度快于全球。需 求推动下,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和渗透率快速提升。IDC 预测,2024 年全球搭 载智能网联系统的新车出货量将达到 7620 万辆,智能网联系统搭载率将达 71%, 2020-2024 年年复合增长率 14.5%。中国智能网联汽车
4、增速和渗透率均高于全球, IDC 预测到 2025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从 2021 年的 1370 万辆增至 2490 万 辆,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到 83%,2021-2025 年年复合增长率 16.1%。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规模快速成长,2026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近 6000 亿元。Business Research 预测到 2026 年,包含乘用车、Robo-Taxi、共享汽车、车路 协同等所有相关应用及服务的全球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链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8202.9 亿美元增至 14754.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2.5%。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 2026
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 5859 亿元,2016-2026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 到 22.15%。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相关产业链有望率先受益。中国受益国 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新势力厂商如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等的鲶鱼效应,发展进 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给了我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机会,。依 据 IHS Markit 数据及预测,中国智能网联功能新车渗透率在 2020 年超过世界渗透 率,到 2025 年将达到 75.90%,高于全球的 59.40%。依据操作控制主体、驾驶员接管、场景限制等标准,自动驾驶分为 L0-L5 共 6 个等 级,L5 为完全自动驾
6、驶,标准明晰助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铺平道路。国际汽车 工程师协会 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J3016 标准将自动驾驶功能分成 L0-L5 五级,L0 为人工驾驶,从 L1 到 L5 车辆接管的功能越来越多,需要人工介入 的场景逐级减少,到 L5 实现所有场景车辆操作的完全自动驾驶。国内也针对自动 驾驶推出了自己的分级标准,2020 年 3 月工信部公示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 2021 年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出台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 荐标准(GB/T 40429-2021),于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国内标准
7、与 SAE 标 准大体相同,不同点在于国内 L0 级别为应急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可参与部分目标 与时间探测和响应。L2 渗透率不断提升,L3 即将落地。当前各大主机厂的主流智能车型大都已实现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新车 L2 渗透率不断提升。麦肯锡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新车 L2 及以上等级的自动驾驶等级渗透率将从 2021 年的 20%提升至 67%,其中 L2 渗 透率 57%,仍将是主流自动驾驶等级。车云数据显示,我国具备 L2+OTA 功能的智 能网联乘用车渗透率逐月提升,2022 年 8 月新车销量(上险数)达 415,208 辆,渗 透率从 2021 年 1 月的 8.0%提
8、升至 21.8%。从分级标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L2 到 L3 的提升是一道门槛。SAE 标准中 L3 车辆将完成大部分驾驶操作,并负责周边监控 任务;我国标准中 L3 其需要车辆进行目标时间探测与相应等大部分驾驶任务,用 户在需要时完成动态驾驶任务接管。L3 功能的实现对技术和安全测试的要求大幅提 高,同时引发权责界定等法律问题。依据我国自主厂商的规划路线图,目前均处于 L2 向 L3 过渡的 L2.5、L2.9 阶段。目前我国 L3 及以上自动驾驶应用以试验和区域 性示范为主,L4 甚至完全的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预计短期内难以实现,需要长时间 的技术积累、法规体系的完善及路侧基础设施的建设。2
9、022 年 7 月,深圳市率先立 法支持 L3 上路,明确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责任由驾驶人承担,无驾驶人智能 网联其策划责任由车辆所有人和管理人共同承担。事故权责的明确标明 L3 向正式 落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ADAS 为当前阶段自动驾驶核心产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进辅助驾驶系统功能)为目前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主要产品载 体,通过感知(摄像头、雷达等)、决策(芯片、算法等)、执行(线控制动、转向 等)实现驾驶功能。目前 ADAS 产品主要为 L2 级别,新车装配率快速提升,市场 空间增长潜力大。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
10、021 年中国自主品牌 ADAS 装配量达 248.9 万辆,同比增长 69.6%,装配率达 29.1%;2022 年 1-4 月 ADAS 装配量 88.7 万辆, 同比增长 39.5%,装配率 33.9%。随着 ADAS 及 L2+自动驾驶渗透率逐渐提升,增 长潜力逐步释放,预计 ADAS 市场仍有 2-3 倍增长空间。根据 Statista 数据,到 2028 年全球 ADAS 市场规模将增至 585.9 亿美元,2021-2028 年复合增长率 11.40%。我 国 ADAS 市场规模增速显著快于全球,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 年我国 ADAS 市场 规模将达到 2250 亿元,202
11、0-2025 年复合增长率 21.67%。1.2. 软件和电子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感知、传输、决策都将受益软件和电子是汽车价值量增加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成本占比逐渐提升。与传统汽 车相比,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新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软件 算法和传感器、T-box 等新的车载电子产品,其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将逐渐提升。伴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 SDV)及面向服务的框架(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的提出和普及,整车的设计开发也将与传统产生较大变 革。麦肯锡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汽车销售额将达
12、到 38,0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7%;其中软件和电子电器元件市场将增至 4,69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7.02%, 是整车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到 2030 年汽车软件和电子电器占整车价值量占比也将 从 2020 年的 8.64%升至 12.34%。汽车软件和电子的细分市场中,ECU/DCU 占比最大,动力电子增速及集成验证服 务增速较快。2019 到 2030 年动力电子市场增速最快,达到 18%,2030 年市场规模 将达到约 700 亿美元;其次为集成验证服务,增速 10%,2030 年规模 320 亿美元。 ECU/DCU 仍为其中最大的细分领域,因规模化量产效应降本效应增
13、速仅 3%。 ECU/DCU 从结构来看比重向 DCU 倾斜。2025 年 ECU 与 DCU 市场规模分别为 760 亿美元和 210 亿美元,二者之比约为 3:1;随着域控制器的集成和发展,到 2030 年 二者市场规模相当。其中自动驾驶域和座舱(信息娱乐)域向 DCU 转变较快。2025 年 ADAS 的 ECU 与 DCU 市场空间之比为 4:3,到 2030 年变为 1:3;ADAS 市场空 间也从 350 亿美元增至 560 亿美元。2025 年座舱域 ECU 与 DCU 价值之比约为 6:5, 到 2030 年座舱大部分价值量集中在 DCU,ECU 与 DCU 之比变为 1:9。
14、1.3. 车内通信架构作为智能网联的基础技术,升级换代需求强烈车内通信架构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之一,其连接计算功能,。智能网联汽车的通 信可划分为车-车通信、车-人通信、车-云通信、车-路通信和车-云通信五类场景。其 中车内通信处于中心地位,与其他场景均有数据交互。车内通信通过规划控制车内 各个功能单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处理及执行,使得车内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能够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完成高可靠低时延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从技术层面来看,智 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包括感知技术(传感器、定位、V2X);连接计算技术(E/E 架 构、计算平台);预测决策技术(AI 算法等)。EE 架构相关的车内通信扮演了
15、连接 的关键角色,将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及时可靠的传输给计算平台进行处理和决策。2. 传统车内通信网络发展回顾:重可靠性、轻传输速度2.1. 车内通信网络:汽车的神经系统、负责数据传输处理的核心部件车内通信网络指基于 CAN、LIN 等传统通信技术建立的使得车内传感器、控制器 与执行器(ECU)之间进行及时可靠的数据传输、处理和决策的通讯网络。在汽车行 业早期,车内网络架构采用的都是点对点的通信模式。但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化 程度加深,功能愈加丰富,单车 ECU 和导线数量大幅增加。传统的点对点架构下一 辆车的导线长度可达数千米,节点可达上千个。一方面线束的采购和装配成本大幅 增加,另一方面也
16、加剧了对车内有限空间的消耗。点对点通信到汽车总线,复杂度大幅降低,可靠性及可维护性大幅提升。点对点的 通信模式下,动力及车身控制中的各个功能单元都要与仪表盘进行一对一连接,各 动力功能单元之间也需要相互连接,线束繁多,布线复杂。以 CAN 为代表的总线技 术问世后,动力单元可连接到一条动力 CAN 上接到仪表盘,车身单元连接到车身 CAN 上接到仪表盘,线束的数量和结构大大简化。传统点对点式的通信架构下汽车 每增加一个新功能就需要对应增加一个 ECU,增加电线和线束布线,并嵌入相应的 硬件和软件,效率低且可操作性差。而分布式架构如 CAN 总线可协助车辆实现最 高减重 45kg 公斤并节约空间
17、。相比于点对点式的通信模式,分布式架构优势在于: 1)允许紧密联系的功能部署在一个 ECU 上从而更简单地集成到网络上;2)损坏替 换很方便;3)应用层协议和数据定义统一,任何遵循协议的供应商所生产的控制单 元都可轻易添加或拆除,几乎不需要硬件和软件的修改适配,灵活性强,设计成本 低。汽车总线技术发展历史早,迭代周期长,固化传统供应链及运作模式难以适应更 快的开发需求。早在 1986 年博世便提出 CAN 总线技术,至今其仍是应用最广的 汽车总线技术,并且在进行更新迭代。2015 年,传输速率 5Mbps 的 CAN-FD 国际ISO 标准推出,2021 年 CiA(CAN in Automa
18、tion)发布 CiA 610-1 规范(第三 代),传输速度可达 10Mbps 的 CAN XL 面世,但尚未正式通过 ISO 标准。LIN 总 线、FlexRay 总线和 MOST 总线的最初标准分别于 1999 年、2005 年、2006 年相继 提出,相关公司或联盟的建立均在 2000 年之前。对于彼时的汽车而言,这些总线 技术已基本能满足车内通信需求,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技术进步和迭代速度并不 快,直到最近在智能网联汽车对车内通信需求大幅提升的冲击下,CAN 总线的迭 代速度才有所加快。车内不同场景应用不同的总线技术以满足带宽与成本的平衡。自总线技术出现以来, 各大汽车厂商及零部件供应
19、商曾开发过种类繁多的通信协议。SAE 依据传输速度和 用途将汽车网络划分为四个等级,一个典型的车内网络会同时应用多种总线技术以 针对功能、安全需求不同的场景,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做到成本控制。以奥迪 A6 的 车内网络架构为例,其发动机及动力相关功能接到动力 CAN 总线上、车门、座椅等 功能连到舒适 CAN 总线上,音视频单元则使用 MOST 总线进行连接,各类型总线 之间通过总线数据诊断接口/网关进行连接。车身、动力等功能中 CAN、LIN 总线应用最广,数据传输需求大的音视频则采用 MOST 总线。汽车中大部分车身控制及舒适功能(如车门、车窗、座椅、空调 等)对于实时性、传输速率的要求不高,
20、可采用低速 CAN、LIN 等传输速度不高 但可靠性强、成本低廉的总线;动力、辅助驾驶相关的功能安全等级要求和可靠 性、实时性要求更高,采用更高速率并具备高可靠性的高速 CAN、FlexRay 总 线;而音视频娱乐功能对于传输速率的要求最高,采用专门用于音视频传输的高 带宽 MOST 总线。此外各大总线通过中央网关进行数据交互传输。CAN 总线、 LIN 总线、FlexRay 总线和 MOST 总线是截至目前应用最广的传统总线技术。2.2. CAN 总线:可靠性为王1)CAN 总线简介: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是德国博世 (BOSCH)公司在
21、 1986 年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用于解决汽车中控制与 测试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CAN 总线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通过拓扑方式连 接控制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在应用中主要用于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问题, 依据传输速度不同可以分为动力/高速 CAN(1Mbps,ISO11898)和舒适/低速 CAN(125kbps,ISO11519)。 2)CAN 总线结构:ECU 需要 CAN 接口才能参与 CAN 通信,CAN 接口由 CAN 控 制器和 CAN 收发器组成。CAN 控制器执行 CAN 协议规定的通信功能,可以大大 减轻主机负担;CAN 收发器负责将 CAN 控制器连接到物理传输
22、介质即双绞线上。3)CAN 总线竞争与仲裁机制:CAN 报文数据帧包括帧起始、仲裁段、控制段、数 据段、校验段、应达段和帧结束段七个部分,完成信息识别、仲裁到校验、应答的完整传递过程。当多个节点竞争 CAN 总线的使用权时,通过仲裁段确定信息传递 的先后与优先级。仲裁采用“线与”机制即 1&0=0:只要总线上有一个节点将总线拉 到低电平(逻辑 0)即显性状态,总线就为低电平(逻辑 0)即显性状态。而只有所 有节点都为高(隐性),总线才为高,即隐性。即报文的 ID 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仲裁失败的报文进入“只听”模式。 4)CAN 总线通信方式:CAN 采用多主通信方式,数据以广播形式发送。所有
23、节点 都可以自主发送和接收其他节点的信息,CAN 控制器大多具有根据 ID 过滤报文的 功能。但因此 CAN 总线负载率需控制在 70%以下,否则低优先级 ID 的报文发送会 产生严重的延时。因此虽然理论上 CAN 总线最多可以连接 110 个节点,实际应用 中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5)CAN FD&CAN XL:2011 年 Bosch 发布了 CAN FD(Flexible Data-rate)的方案 以应对车辆控制器数量和通信数据激增产升的新需求。CAN FD 优化了通信带宽和 有效数据长度,使得 CAN FD 的通信速率可达到 5Mbps。主要原理为:A. 增加报 文中有效数据占比,将数
24、据域从 8 比特提升至最大 64 比特,使得报文中有效数据 占比显著提升。B. 增加总线传输速率。报文起始时采用 500Kbps,数据区间采用 2Mbps。而 CAN XL 数据段支持最大 2048 字节的数据段,数据段传输速度可高达 10Mbps,使得传输速率进一步大幅提升。2.3. LIN 总线:低成本覆盖低速场景1)LIN 总线简介: 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局部互联网络)协会于 1998 年由 5 家整车厂(奥迪、宝马、戴姆勒、沃尔沃、大众)、1 家半导体制造商(摩托 罗拉)、1 家工具提供商(Mentor Graphics)成立。LIN 总线为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通信 行业 深度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