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 政策、市场与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标(以下简称“双碳标”)提出以来,中国绿融发展步快 道,融科技在绿融领域中的应空间阔。课题组对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 展的持政策、市场主体发展情况、需求与机遇开展了研究分析,以识别融科技服务于 绿融的市场前景、潜在需求与前沿技术应场景。1. 政策持(1)绿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围绕实现“双碳”标,中国绿融政策和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政策措施、 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取得积极的进展。 在全球推动可持续融发展,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2021年10于意 利罗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银与美国财政部作为可
2、持续融作组联合主席共 同牵头发布了G20可持续融路线图2,提出要提升全球不同区域可持续融界定标 准的可性、兼容性和致性,建全球致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建有公信的转 型融框架。该路线图通过界定标准、披露标准、整体框架明确肯定了可持续融对推动 绿转型的要地位,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优先发展事项,为全球市场资 持绿发展提供了指引。此外,中国银与欧盟委员会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 融共同分类录报告减缓候变化,致于推动提升全球可持续融分类标准的可 性、兼容性和致性,于2021年11在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融国际平台 (IPSF)发布。 从国内来看,绿融政策、框架与具也在不断完善。2021年10,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和国务院分别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 与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随 后,各领域各业实施案也在加快制定。为充分发挥绿融在助“双碳”标实现上的作,中国银于2021年初步确 了“三功能”3、“五柱”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绿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 露框架、绿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融国际合作为柱的 绿融体系,并推出“碳减排持具”,以1.75%的优惠利率助实现“双碳”标。 2022年3,中国银发布题为绿融助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提出推进绿 融和转型融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融具,继续深化绿融地试点和国
4、际合作,有效持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2021年12,中国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并联合国家发 展和改委员会、中国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开展候投融资试点,指导试点地积极 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和推动碳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励试点地融机构在依 法合规、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包括碳基、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 融服务。绿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逐步清晰,将有效推动绿融服务经济 质发展。 在地层,各地政府推进绿融的具体动计划也陆续出台。2017年6以来,国务 院先后在浙江、江、东、贵州、肃、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绿融改创新 试验区。试点今,六省(区)九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表现突
5、出。浙江省湖州市于 2021年发布国内部地市级绿融促进条例,并于2022年2发布深化建设绿 融改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融体系的实施意,该件是国内个区域性转 型融发展路线图。截2021年底,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构建了涵盖业、农业、能源、 建筑、交通运输、个六领域的碳账户体系。绿融创新在地得到进步开拓。(2)融科技相关政策“双碳”标为中国绿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持低碳 产业的发展和防范碳运带来的融险,必须要对企业和融机构开展统规范的碳 核算,了解企业、项的碳排放情况和与各种指标相的碳强度信息,也需要融机构开 展候相关的险分析,尤其是转型险分析。数据、物联、智能、区块链等科
6、技段在数据获取、识别、分析、可视化能够有效解决绿主体、项和产品识别难 度的问题,包括碳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认证的问题。中国银、中国银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融监管部都将提升融科技平列为2022年的要事项。 次将推动融科技与绿融深度融合上升到战略规划度。2021年12,在中国 银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着强调了融科技的应与管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 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融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2022年1,中国银印发 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加强融科技与绿融的深度融 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融,运科技段有序推进绿低碳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 提升融服务绿产业的覆盖和精准度。在融科技的监
7、管应,2022年1,在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提出努促进融服务业数字化 转型,加强对依法监管的科技撑,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平。重点推进融科技和转型融标准的研究与实践。2022年2,中国银、国家市场 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融 标准化“四五”发展规划,部署下步中国融科技标准作的点:推动融标准化 作数字化转型,围绕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移动融等领域加标准供 给,切实提升融科技险防范平;研究制定转型融标准,明确提出“建ESG评价 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发展和低碳转型。2. 市场发展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拥有阔的市场前景,科技公司
8、基于各产品优势和原有业务 态投身绿融浪潮,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已经成为 快速成的市场主体类别。北京绿院从2019年开始对中国融科技在绿融领域的 应情况进年度跟踪调研。2021年,活跃在中国绿融领域的科技公司有84家,相 较上年增加25家。 以企业性质和业务模式划分,服务于绿融领域的中国科技公司主要包括环境信息数 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互联 科技公司四类主体。相较2020年,2021年以各类云服务商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科技 公司积极拓展绿融服务与业务应,为各类绿融场景提供系统性解决案。同 时,科技公司也正在布局并探索融科技在绿保险领域的
9、应。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 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变。考虑到现阶段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规模、业务覆盖范围,绿融服务并 其主要业务,为更准确地反映中国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主要 针对61家点服务绿融的科技公司进深调研分析。 从绿融产品看,融科技具的使主要集中在绿信贷、绿债券、绿保险、绿 基、绿信托、绿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融等领域。其中,在绿信贷、绿 基、环境权益交易业务领域的使率较,在绿信托、绿租赁业务领域则刚刚起 步。 从技术应来看,数据、智能和云计算仍是前推动绿融发展的三柱性技 术。2021年全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区块链和物联应呈现爆发性
10、增。可预在未 来实现绿融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区块链和物联技术将得到更具规模的发 展和应。从提供的服务和应场景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中主要提供数据供给服务、系 统开发服务、SaaS平台服务、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案与态服务。本次调 研覆盖的企业中,既有绿融数据服务提供,也有推出绿融集成式解决案与 态服务提供商。61家样本企业中有40家提供数据服务,5家提供信息系统开发服务、44 家提供SaaS平台服务、6家提供综合解决案与态服务。样本企业的业务场景涉及了企 业前端绿数据采集、认证与集成、绿识别、测算与贴标、事中环境险管控、流程管 理与能效管理、事后产品信息披露等多个环节。些融科
11、技公司可持同时向多类主 体开放,对接各产业部,也出现了由提供单服务向提供数据、具及平台的系统性解 决案转变的趋势。 从应主体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前以服务融机构、企业、政府部为 主,但在融监管、个户应场景的开发还较为有限。向融机构,科技公司 主要是为其提供环境数据信息服务和ESG资产、绿资产识别与评价具、绿资产 管理与监测平台;向企业,科技公司主要为其提供融资对接平台、碳核算及能效管理 具;向地政府,科技公司则为其开发企业能耗与碳排放平台、融机构绿贷款绩效 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功能。但在融科技助监管部环保违规监控与稽查、推动企业环境 信息披露,以及个绿融场景还未有较成熟的应。3. 需求与机遇未
12、来,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市场需求将进步扩。据中国融学会绿融专 业委员会测算,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年的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 币(约73万亿美元)。其中能源、交通、建筑、业四业将吸纳80%-90%的绿 投资,带来了效精准识别绿项、快速筛查与实时监控环境候险的巨需求。 同时,为化社会各部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与碳核查也势在必。此外,融科技 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险上存在天然优势,为更好地识别绿项、绿主体,助绿低 碳投融资发展及候险监测需要,融科技需在候险相关领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赋 能等持续发挥要的作。 从绿融产品需求看,2021年中国绿信贷、绿债券、绿基等市场规模均位居 全球前列。据中国银
13、公布数据,截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贷款余额约15.9 万亿元币(约2.38万亿美元),同增33%,规模位居世界第位。据Wind数 据,2021年中国绿债券市场新增486“贴标”绿债券,发额共计6083亿元币 (约913亿美元),绿债券新增数与发额分别同增120.91%和167.92%。与此同时,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带来了企业在转型险保障的巨额资 需求。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的调研数据,2018年2020年期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 提供45.03万亿元币(约6.76万亿美元)保额的绿保险保障,付赔款533.77亿元 币(约80.12亿美元)。 2021年,融科技持绿融在绿主体识别与认证贴标
14、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 环境数据核算与披露、化模型评估法及精度等,现有产品仍存在识别与分析法 简单、数据维度单、可靠性与时效性差等问题。在现有的应场景中,需要进步强化 融科技持能耗与环境信息采集、绿项识别、环境险筛查与监控、环境信息披露 等的度和质。 展望未来,国内外正就可持续融发展形成系列新的共识,包括建持转型融的政 策框架、融需要持物多样性保护4以及将绿融与普惠融有机融合5等。这些 向性的共识,意味着融科技持绿融发展可能在如下个领域获得更的创新应 空间:(1)物多样性保护:融科技助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险评估物多样性保护是可持续融下步将关注的点。2021年10推出的G20可持续 融路线图提出
15、,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现阶段优先发展事项,并实现未来 逐步将物多样性等然、社会的可持续议题纳具体动。2022年3,央与监 管机构绿融络(NGFS)与国际可持续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络(INSPIRE)发布 报告显示6,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对经济和融稳定带来险,建议各国央与融 监管机构采取经济动,以应对然和物多样性相关的险。 融科技主要可从以下个助物多样性保护:是使物联、遥感等技术追踪 物种,监测森林地所承受的环境影响,利数据技术绘制物多样性地图,识别 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推动物种保护;是建物多样性险与项险的关联关 系,引导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例如,构建物多样性综合评估类具,应遥感、地 理信息系统(
16、GIS)、空间分析等技术,进项物多样性险分析与评级,并通过集 成纳各融机构系统,对投资项物多样性险实现筛查;三是上述技术应也可逐 步推到、碳汇、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环境险的评估。(2)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融科技为碳融提供系统化解决案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碳中和标的基础性作。通过统的核算标准明确产品产命 周期各环节的碳迹核算与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节能减排部署对总体温室体排放控 制关要。为化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势在必。为了控制碳排放总和激励企业 努减排,中国已建七个区域性和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态环境部数据显 示,截2022年3,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业、近3000家点排放企业, 累计覆
17、盖4.4亿吨碳排放,累计成交额约104.7亿元币(约15.7亿美元)。据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7启动以来,截2022716,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纳发电业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碳排放,累计碳排放配 额(CEA)交易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84.92亿元币(约12.58亿美元)。随 着未来更多业和企业的纳碳市场,以及融业开展碳相关的融服务,多数企业都 须进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 前,融科技可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账户、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提供集成式解 决案。在企业端,物联技术促进了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 融科技系统性解决案可实现能耗在线监
18、测、能效管理、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等集成功能, 碳核算智能模型可实现对企业碳减排的动核算并纳企业碳账户,作为银核定授信额度和利率的依据。在融机构端,为融服务商提供企业画像、碳信、碳积分等 融数据产品,并将产品的额度利率与企业碳账户挂钩。在政府端,SaaS平台服务帮助 政府监管部精准掌握企业能耗与排放情况。(3)转型融:融科技为企业!减碳转型提供全过程量化与认证服务实现“双碳”标,融不仅仅要持“纯绿”的项,更需要帮助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中 国银正在研究转型融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持。转型融主要为传统碳企业主 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向低碳转型提供融服务,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电、钢铁、 建材、化、纺织、交通等碳业。
19、在现有绿融框架下,“绿”的界定径较为严 格,缺少持低碳转型的标准和具。为扩绿融体系覆盖范围,促进转型融市场 发展,监管部有望出台包括转型标准、披露要求、融持具以及激励措施等内容的 转型融政策框架。 为避免“洗绿”或“假转型”问题,转型融临着更、更复杂的披露标准。如转型活动要 有明确的减碳效果;转型活动主体须设定减碳的化标和时间表;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 (如法通过转型录和录中明确的化指标直接识别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专 业机构的“转型”认证等。融科技可为转型融的减碳标核算与信息披露提供系统性的 解决案,如建转型融项贴标、认证与监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汇集由合格审核 机构核验的企业“减碳”成果化数
20、据和指标,维护由认证机构授予的“转型”认证等。融 科技可以为融机构、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对这些认证数据的访问账号,便于企业查、 融机构险管理及监管部统计与监督。(4)ESG评价与投资:融科技将微企业纳绿融持范畴,推动绿普 惠融发展为实现“双碳”标,ESG投资向绿项、绿主体倾斜,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 成本、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构建资产组合等各环节,需将融资主体的环境、社会表现和 公司治理等险因素纳考范围。传统ESG投融资实践往往聚焦于中型企业和项 ,通过项申报的形式认定是否符合绿标准。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由于ESG数 据缺失,管理流程不健全、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治的能弱,难以达到绿认定标准。此 外,由
21、于这类融资主体贷款规模、资料留存残缺,对其进审核与授信的操作成本与 险成本较,传统的项申报制不能较好的适。因此,ESG认定与评估需要更多的考 虑普惠性,推动普惠融与绿融融合发展。 在解决中企业ESG数据采集、分析等,未来融科技应该发挥主导作,以降低 信息获得成本,提信息可得性。如,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各部数据共享,丰富 ESG模型评价维度并推动提评价模型精准度;物联可解决数据更新不及时与环境数据缺失问题,实现企业对能耗等环保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主上报;区块链可保证企业端数 据的可溯源与互信,解决企业端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智能通过对模型的 强化训练,提绿识别的准确度,实现对绿主体实时授信并助动
22、态险防控与预 警。在绿识别与认定、评价与贴标、险动态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各环节,融科技 可进步开展探索,助融资源向微绿主体倾斜。(5)绿农业:数字技术赋能对绿农业活动的识别和融持数字技术在绿农业领域有着泛的应潜,如凭借数字技术段,助农业减碳任 务,引导绿农业供应链投融资,通过农产品溯源持绿农业发展。 具体来说,在绿农业能效管理应上,可通过遥感、机监测等技术精准控制地肥 与精准投放农药;在温室体减排,可通过物联、智能技术段进精准的 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产预测等,减少农业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效 应;在绿农业产业链投融资,将物联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可实现标准电仓单 成、业务数据存证、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金 科技 行业 推动 中国 绿色 金融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