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汽车行业出海专题报告.docx
《2022年汽车行业出海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汽车行业出海专题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汽车行业出海专题报告1.2021年是车企出海“元年”,电车占比已达25%2021 年是中国汽车出海“高光期”的元年,电动车出海贡献了重要的增量。复盘过 去几年的我国汽车出口销量,2017 年至 2020 年始终保持在 100+万辆的水平,但是 2021 年出口呈现出亮眼的增长。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21 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实现 201.5 万 辆,同比涨幅达 101%,首次突破 200 万辆大关。 2022 年 1-5 月出口近百万辆,增长势头不减。2022 年 1 至 5 月,出口销量 96.9 万 辆,同比+44.7%,汽车生产虽受疫情影响明显,但仍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特斯拉在
2、中 国建厂提升部分增量,但同样受上海疫情影响特斯拉 15 月出口量约 10 万辆,占比不足 10%。排除特斯拉的出口量,我国自主品牌月度汽车出口量仍表现出强势增长,今年 5 月 疫情影响缓和后,单月出口量跃升至 24.5 万辆,同比+73.4%,国内疫情防控压力减轻后, 出口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缓解。增长原因主要有二: 1. 在 2018 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下滑,中国车企开始意识到海外市场对于增长的重要 性,部署出海计划,并在 2-3 年后开始兑现。同时在全球汽车销量停止增长的情况下,通 用、福特、日产等企业海外业务利润坍缩,叠加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要求更多资金投入, 许多海外车企纷纷收缩
3、业务版图,如福特、通用战略性退出北美、中国以外的市场,日产 退出欧洲、韩国市场。 2. 新能源车出口带动增长:2021 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销量达到 59 万辆,和 2020 年 出口的新能源车销量相比几乎是三倍,即使减去特斯拉(中国)贡献的 16 万辆出口,增 长也十分可观。纯电动车是新能源车出口的大头,实现 54.6 万辆。出口车辆的新能源占比 从 2020 年的 21%提升到了 2021 年的 29%。从结构看,我国向六大洲均有出口,亚洲是出口第一大市场,占整体出口量的 33.5%。 国产汽车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市占率普遍不高于 6%,在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市占率略 高于 10%,但整体都并
4、非高位。对比之下,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远超上述几大市场,且逐 年攀升,从 2018 年到 2021 年,市占率从 13.4%提升至 21.5%。此外可以看出,虽然在 欧亚美洲等市场中国车企目前的市占率不高,但从 2018 年到 2021 年,在全球各个市场中 国国产汽车的占比均有提升,在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占比提升显著,中国汽车的竞争 力正在逐渐凸显。2.油车可渗透低势能国家,电动技术变革助攻高势能市场汽车发展历程+本土汽车工业底蕴定义“势能” 我们引入“势能”这个概念来阐述国内汽车的出口壁垒。势能主要指目标国家内车企 的发展力。 “势能”的第一个维度,是汽车技术发展的时间。如果将各国的汽车千
5、人保有量放在 同一个坐标中,可以看到美国的汽车工业标志性起点在 1910 年 ,伴随福特 Model T 将流 水线生产概念引入汽车行业,1015 年 Model T 的价格下降到 440 美元,是当地工人 4 个 月的工资,汽车开始走进美国家庭,美国汽车保有量开始腾飞;德国汽车工业可以追溯到 1920 年,在二战后 1950 年左右开始恢复;日本的汽车工业则是在 1950 年左右起步,借 助 1970 年石油危机的契机实现对美国市场的拓展。欧美日韩等国家,汽车工业起步相比 中国早几十至百年,无疑是“高势能”国家。“势能”的第二个维度,是当地本土品牌的实力,低势能国家的汽车售价和中国相比 高
6、30%-50%,但是汽车工业起步的时间,或千人汽车保有量,并不是“势能”的唯一衡 量标准。以泰国为例,虽然泰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在 2020 年为 265 辆/千人,高于中国的 201 辆/千人,但是泰国本土品牌缺位,市场主要被日系车主导,带来的结果之一是本地汽 车产品竞争不激烈,产品售价较高:虽然泰国 2020 年的人均 GDP 约为 7,300 美元,低于 中国的 1.1 万美元,且平均物价和购买力相对较低,但是汽车售价比中国普遍高出 30%-40%,例如凯美瑞在中国售价 18-27 万元,但在泰国售价折合人民币为 27-34 万元。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我们把欧洲、北美、日韩区域定义为高势能
7、市场,把其他包括东 盟、南美、中东、非洲等在的地区内定义为低势能市场。中国油车可渗透“低势能”国家,电动技术变革助攻“高势能”市场复盘 1900 年以来欧美、日本等地区的汽车工业发展,和出海历史,可以得到一个结 论:“高势能”市场向下出口是顺水推舟,“低势能”国家向上突破需要借助技术变革。 美国、欧洲汽车工业起步较早,在 1920 年左右已经实现了比较好的规模化生产。 1920-1940 年,在日本汽车工业的空白时期,通用、福特等品牌将产品大量输入日本市场, 直到 1940 年代日本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外资车企产能限制,扶植本土汽车工业。 1960-1970 年是日本汽车工业实力起步的发展阶段
8、,丰田等部分日本车企开始尝试拓展美 国等海外市场,但是效果不佳。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1975年美国排放政策迅速收紧, 日本车企才借助技术变革的机遇,凭借节油技术向美国市场实现扩张。对于当下中国车企而言,机会的类型也可以分为两类:燃油车方面,我们更加看好中 国燃油车进入本土品牌实力较弱、竞争松缓的低势能市场。电动车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在 研发上起步较早,自我迭代效率高,凭借当前的产品、技术实力领先,有望对高势能地区 实现突破。具体来说:1. 燃油车:技术积累引发质变,燃油车出海不再单凭成本优势“以价换量”。 就像德系、美系、日系车企进入中国,中国品牌也可以向低势能国家输出燃油车产品。 回顾过
9、往,1984 年大众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标志德系车企正式进入中国,并且是 最早进入的合资品牌之一,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高,让车型建立了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凭 借中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以来的积累,自主品牌的产品力在近 510 年里迎来“质变”,出 现了一批质量出色、性能良好、在智能化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品牌车型。目前如 吉利博越、哈弗 H6、奇瑞翼虎等已输出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中东、非洲、南美洲 等海外目的地市场。中国当前不仅仅是输出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打造如“智能”、“新潮” 的差异化标签,并通过营销创新,来实现品牌的打造。2. 新能源车:电动化的技术变革,让中国车企有望向上突破高势能
10、市场。 电动化的技术变革,让中国车企有望向上突破高势能市场。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 自主品牌在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技术研发上起步较晚,固然奋力直追,但与 合资品牌有一代左右差距。且燃油机效率提升的空间有限,美、欧、日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中国品牌不易通过传统燃油车实现产品力超越、突破高势能市场。但是能源变革的背景下, 格局有望重新洗牌。中国政府由于对电动车的补贴启动较早,促使中国车企较早开始做第 一代电动车研发,并且在 2018 年新能源车补贴逐步退坡后,中国车企推出“第二代”新 能源车,特点为市场化导向、纯电平台、正向研发,2019-2020 年如比亚迪汉、蔚来 ES6、 小鹏 P7
11、、欧拉好猫等具备市场化竞争力的产品上市,带来需求爆发。欧洲 EV 市场:低关税、基础设施完善。1. 关税低:德国、法国等国家电动车整车进 口享受 10%的低进口税,挪威对电动车进口实行免税。2. 充电基础设施较完善;3. 市场 接受度高:欧洲消费者对于环保理念认可度高。蔚来 ES8、小鹏 G3、P7 目前已向挪威用 户交付近千辆车,小鹏 P5 在欧洲的丹麦、荷兰、挪威、瑞典四国开启预定,上汽集团的 车型已较大规模出口至挪威、荷兰、英国等 10 余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 EV 市场: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车进口的关税相对较低,如泰国、巴西、 厄瓜多尔对纯电动车实行 0 关税。但是这些地区补能等配套设施
12、不完善,新能源车处在“导 入阶段”早期,中国车企需要做市场教育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中国家市场 EV 潜力大, 一方面由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当地 EV 市场发展 初期进入,有望在品牌影响力、标准制定上具备先发优势。日本的案例:技术变革,让切入高势能国家成为可能1973 年石油危机叠加环保政策的出台,“节油”成为车企关注的首要目标。上世纪 60-70 年代,美国车型设计以宽大奢侈为时尚,这些车排量大、油耗高,一度被称为“汽 油狂饮者”。然而,大排量的燃油车带来了极高的尾气排放,严重影响到了大气环境。为 此,1972 年,美国通过了马斯基法案,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在 1
13、975 年必须达到 1970 年十分之一的排放标准;1975 年,又通过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规定制造商生产的新 车不满足要求的燃油经济性标准,需相应缴纳燃油税。此外,1973 年和 1978 年先后爆发 的两次石油危机更是雪上加霜,WTI 油价从 1970 年的不到 30 美元/桶,飙升到 1973 年的 60 美元/桶,后一路走高突破 120 美元/桶。高企的油价使得美国消费者开始难以承担,出 现了“烧不起油”的困境。需求端和政策端两方的压力迫使车企关注节油技术。燃油经济性出众的日本车借石油危机东风打开美国市场。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石油完 全依赖进口,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争取尽量低的耗能,日本从
14、发展汽车工业伊始,便主打 小排量汽车。1972 年 7 月 11 日,第一代本田思域诞生,该车型定位于经济小型汽车,搭 配一台 1.2L 的自然吸气水冷发动机。1973 年 12 月,思域增加了 1.5L 排量的车型,而这 台发动机装备了当时本田独创的CVCC技术,依靠这一技术使得发动机更经济省油,同时排放性能大幅提 高,成为首款满足美国马斯基法案要求的汽车,开启了日系车进军美国市场的大门。 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婴儿潮”一代人已成 为美国社会主力,他们更注重实用主义,偏好紧凑、低油耗、具备性价比的车型。以丰田 为代表的“及时生产”的高效管理理念,让日本车
15、耐用性和经济性提升。美国消费者纷纷 转向日本车,日本对美乘用车出口量从 1975 年的 71.2 万辆快速跃升至 1980 年的 182.0 万辆。除技术外,日本车企深入研究美国社会生活,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产品。日本汽车对 用户功能上需求的满足是其得以改变海外竞争格局的一大关键。例如,本田 MPV 奥德赛 (Odyssey)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初的表现不及预期,本田很快意识到美日两国消费者的差 异,便开始进行用户调研。由主管开发的工程师小田垣邦道领导,项目组用 6 个月时间从 美国东部横穿到达西部,行程 2.5 万公里,积累了无数的实地考察和用户深访,最终敲定 美版奥德赛的开发计划。车型定位中产阶
16、级家庭用车,设计创新性地修改成为两侧滑动门 设计,方便孩子上下学进出。这一改动由于成本原因曾引发内部分歧,但是最终调研记录 说服高层采用这一设计。新款奥德赛推出后获得成功,本田原本目标年销量 8 万辆,但美 国市场消费者的实际销量达到了目标的两倍。3.优势与收益:不只是性价比,电动智能打造品牌形象输出成本优势,海外市场利润或更加丰厚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主要体现在零部件采购成本、人工、和产能投入方面。根据市场 调研机构博圣轩(Daxue Consulting),Model3 在中国的生产成本相比美国降低了 20%-28%。我们对 2020 年的中美特斯拉 Model 3 成本进行估算,对照结论:1
17、. 国产化 后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例如引入 LG 国产化学圆柱后造车成本为 17.3 万元/辆,降幅达 17%。通过引入宁德时代 CTP 技术后,单车成本进一步削减至 17.1 万元/辆;2. 人工成 本较低,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单车人工成本仅为 0.5 万元/辆,显著低于美国水平(1.0 万元/辆);3. 单位产能投入更少,单车折旧摊销大幅下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效率 高,工程只用了 10 个月;特斯拉在 2019 财年 Q3 的业绩交流电话会上表示,中国 Model 3 单车产能投入比美国的生产线降低了约 65%。无论是整车出海或当地建厂,海外都有望获得更丰厚的利润。根据我们的调研和
18、测算, 海外整车价格相比中国高 30%50%,成本的上涨幅度低于价格的增长,中国车企出海有 不错的利润回报。具体而言,1. 整车出口(CBU)的盈利较为稳定,由于在中国工厂进行 生产,物料、人工、折旧等成本没有变化,运费根据地区远近不同,单车增加成本约为 12 万元。2)海外工厂的盈利性随着产能利用率有较大的变化。根据我们的测算,产能利用 率达到 40%时,海外工厂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而产能利用率达到 80%,海外工厂能够获 得比国内更加丰厚的利润。海外车企产能收缩,为国内车企出海减轻竞争压力。相比自建工厂,收购的产能 1. 是外企按照较高标准建设的工厂,自动化程度、规范性等都较强,工厂的质量很
19、好;2. 缩 短建设周期,能够实现较为快速的海外产能置办;3. 成本较低,相比自建工厂投入更少, 能够较早收投入。以通用汽车为例,早在 2015 年,通用汽车宣布从欧洲撤出雪佛兰品牌, 并在同年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2017 年,通用汽车将其欧洲业务部门欧宝(Opel)和沃 克斯豪尔(Vauxhall)出售给了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并退出了南非和其他非洲 市场。2018 年 11 月,通用汽车在北美本土市场宣布重大调整计划,关闭设在美国的 4 家工厂和加拿大的 1 家工厂,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幅裁员,同时削减滞销车型生产。2020 年 2 月,通用汽车位于泰国的制造工厂被“打包”出售给长城汽
20、车。出海可以延长车型的生命周期,实现前期投入的再利用。中国是全球汽车竞争最激烈 的市场,在新技术的应用、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走在前列,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需 求也是日新月异。在中国能够得到销量验证的车型,往往是产品力、性价比等综合能力最 强的车型。一些例如上市 3 年的“次新款”,或者产品本身不错但是不太适应中国市场竞 争的产品,放在海外市场横向比较,其实有不错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增车出海能够增加车 型末期的回报,延长生命周期,实现前期投入资源的更好应用。电动出海黄金时期到来,长期有望海外输出标准海外电动车政策积极,为新能源车出海打开时间窗口。2021 年海外新能源车市场总 量达 324 万辆
21、,而 2025 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 1,000 万辆,对应复合增速预测超 30%。目 前电动车在各国普遍享受低关税,和积极的政策引导, 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出海提供了黄金的窗口期。中国 EV 品牌能力已在国内获得验证,出海表现值得期待。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在 中国市场,自主/新能源企业表现都要好于合资品牌。销量方面,2021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 量中 70%是自主品牌+新势力,在市占率上领先于合资品牌。中高端市场,比亚迪、小鹏, 甚至欧拉的销量表现都好于大众,在豪华车市场中,蔚来 ES6、EC6 车型也在与宝马 iX3 的竞争中更胜一筹。技术方面,大众的 ID 系列,是大众告别油改电平台后的第一批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汽车行业 出海 专题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