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之伊利股份研究报告:伊牛当先_无往不利.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乳制品行业之伊利股份研究报告:伊牛当先_无往不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制品行业之伊利股份研究报告:伊牛当先_无往不利.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乳制品行业之伊利股份研究报告:伊牛当先_无往不利1. 伊利股份: 伊牛当先 无往不利公司前身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于1993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组成立, 1996 年公司于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乳制品企业上市第一股,上市以来公司 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稳居全球 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1.1 股权激励助力公司稳定发展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高管员工持股比例高,深度绑定利益。公司股权结构较为 分散,无实际控制人,截至 21Q3 前十大股东中高管持股占比 7.74%,现任董事长 兼总裁潘刚先生在公司任职超过 20 年,持股比例为 4.71%
2、。股权激励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分别选用股权、 限制性股票及员工持股的方式,充分调动管理团队和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将公司利 益与员工利益捆绑,助力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1.2 财务分析: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公司主要从事各类乳制品及健康饮品的加工、制造与销售活动,旗下拥有液体乳、 乳饮料、奶粉、酸奶、冷冻饮品、奶酪、乳脂、包装饮用水几大产品系列。21Q3 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高增长。2011-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374.5 亿元增长至 968.9 亿元,10 年 CAGR 为 11.14%,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18.09 亿元增 长至 70.7
3、8 亿元,10 年 CAGR 为 16.37%。2021 年 1-9 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50.07 亿元,归母净利润 79.4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5.2%和 31.9%,主要受益 于奶粉表现亮眼以及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带来的费用投放减缓。具体来看,公司营收增速在 14 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16 年受促销较多及奶粉 业务下滑的影响,公司营收加速下滑,增速低于 1%。随着乳制品行业发展放缓, 公司营收增速在 18 年再次到达顶峰后,19 年和 20 年再次放缓,公司归母净利 润自 17 年开始呈现个位数增长。分具体产品来看,17 年以前液体乳板块营收增速快于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产品, 因
4、此液体乳产品营收占比不断提升,从 11 年的 71.9%提升至 17 年的 81.9%。17 年开始公司大力发展奶粉及奶制品,奶粉及奶制品板块营收突增,并从此维持超 25%的高增长,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占比从 17 年的 9.4%提升至 20 年的 13.3%, 21Q3 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13.7%。产品高端化战略提升公司毛利率。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从 2011 的 29.28%提升至 21Q3 的 36.81%,自 2015 年后,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 35%以上,主要受益于公 司产品的高端化战略以及规模效应的形成。竞争格局改善下公司期间费用控制能力加强,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的期
5、间费用主要 由销售费用构成,2011-2018 年行业竞争激励,公司不断加大营销费用投入,销售 费用率由 2011 年的 19.5%上升至 2018 年的 24.9%,自 2018 年起乳制品行业高 度集中,格局较为稳定,受益于此公司销售费用率逐渐下滑,21Q3 公司销售费用 率为 21.3%。而公司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基本保持稳定。2. 乳制品行业: 稳定发展 品类变革2.1 乳制品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纵然历经价格战、质量风波和行业洗牌等因素影响,我国乳 制品行业仍以较快速度发展壮大。目前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在经历了几轮行 业大洗牌后,形成了伊利和蒙牛
6、双强的格局。回顾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大 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1.1 1949 年-1977 年:起步阶段、发展缓慢第一阶段是从 1949 年至 1977 年,这一阶段乳制品行业发展不稳定且较为缓慢, 奶牛存栏数量极少,不足 50 万头。1959 年至 1961 年期间曾发生三年自然灾害, 粮食紧缺,部分奶牛被用作充当食物,乳制品行业出现负增长,行业发展受到较大 冲击。2.1.2 1978 年-1992 年:发展阶段、老国标诞生第二阶段是从 1978 年至 1992 年,这一阶段乳制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原奶和 乳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但受制于技术及运输条件,产品结构仍以奶粉 和
7、低温奶为主。质量方面,1986 年我国实施生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对生鲜乳的细菌总数 和蛋白质含量按等级进行划分,标准化文件形成,质量管理从严。数量方面,奶牛存栏数量快速增长,1992 年奶牛存栏数量为 294 万头,与 1978 年的 48 万头相比增长 5 倍。同期液体奶产量大幅提升,1992 年达到 56.4 万吨, 比 1978 年增长 5.8 倍。同时经济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牛奶消费 量随之快速增长。2.1.3 1993 年-2007 年:常温奶诞生、行业迎来高增长第三阶段是从 1993 年至 2007 年。1993 年开始,乳制品生产出现过剩,乳粉积压 严重,积压量最
8、高占当年产量的 20%,部分乳制品企业陷入困境。1997 年伊利与 利乐展开合作,率先在中国引进世界领先利乐液奶生产线,将牛奶保质期大幅延长, 我国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这一举动对乳制品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常温奶的诞生打破了巴氏奶保质期短及运输半径窄的桎梏,让牛奶从此 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牛奶消费。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乳制品生产过剩的问题,拉动上游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但此阶段上游奶源工业化程度低,存在大量零散小型牧场,原奶质量的把控水平 仍有待提高。2.1.4 2008 年-2015 年:质量问题爆发、行业加速出清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乳制品行业遭受重创,随
9、着一系列增强消费者信心 的措施落地加之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10 年开始, 乳制品行业重回发展快 车道,其中 12 年-14 年,乳制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3.6%、13.6%和 10.5%。这一 阶段头部乳企开始自建大规模养殖场,行业加速出清:“三聚氰胺”事件成为头部乳企自建大规模养殖场的起点。2012 年蒙牛开始发力 自建牧场,而伊利自建牧场进程从 2004 年大头娃娃事件后开启,“三聚氰胺”事件加速了伊利的进程,截至 13 年 5 月,散户占伊利奶源的比例只剩下 10%。根 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2015 年我国 100 头以上奶牛规模养 殖比例达到 48.3
10、%,较 2008 年提升 28.8pct。行业加速出清。“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2011 年监 管机构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审查清理及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工作,企业数量明显 下降:根据中国奶业统计摘要的数据,2011 年全国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国 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共计 382 家企业,而 2015 年已经下降为 323 家,行业整合趋势较为明显。2.1.5 2016-今:稳定发展、品类变革2015 年以来,乳制品行业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2015-2020 年,乳制品市场规模 由 3489 亿元增至 4146 亿元, CAGR 为 3.51%,增
11、速放缓,同期乳制品销售均价 由 1.22 万元/吨增至 1.46 万元/吨,CAGR 为 3.66%,由此这一阶段乳制品行业规 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升级及品类变动带来的价格提升。此阶段,伊利蒙牛等乳 企积极布局高端白奶、巴氏奶、奶粉及奶酪等高增长领域,产品品类开始变革。2.2 液态奶:常温产品高端化、低温产品高增长2.2.1 白奶:巴氏奶板块有望在中长期维度对伊利形成贡献根据对原奶的灭菌方式不同,白奶分为常温奶和巴氏奶,巴氏奶灭菌温度相对更低, 最大限度保留原奶的营养成分和原本风味,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更关注食品中的营养成分,随着乳企加强消费者教育,巴氏奶未来增长空间较大。常温奶又称为超
12、高温灭菌奶(UHT),是原奶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形成,灭菌温度 为 135-150,灭菌时间为 4-15 秒,完全破坏其中可生长的微生物和芽孢,同 时牛奶的一些不耐热营养成分如乳清蛋白、活性蛋白及维生素等也会遭到破坏而巴氏奶则是利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有害微生物,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奶的营养 成分和原本风味,国际上通用的巴氏灭菌方式根据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分为低温长 时间巴氏杀菌(LTHT)和高温短时间巴氏杀菌(HTST)两种,其中高温短时间 巴氏杀菌的保质期相对较长,对冷链运输的要求相对较低,是目前多数低温白奶 采取的灭菌方式。常温白奶市场已迈入成熟期,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自 2014 年起,常温白奶市
13、场 规模维持在个位数增长,2014-2019 年常温白奶市场规模 CAGR 仅为 3.3%,规模 增长主要依靠价格的提升。未来常温白奶的发展一方面依靠政策的大力扶持,另一 方面依靠产品向高端化转型。政策的大力支持。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随 后农业农村部发文,针对扎实推进奶业全面振兴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政策继续支 持奶业的发展。此外,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建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明确建议每人每天摄入 300 克牛奶及奶制品,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常温白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产品高端化转型。在消费升级的长期
14、趋势下,消费者对高端液态奶产品的需求亦 不断增长。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有机乳品、常温牛奶、低温牛奶细 分市场零售额比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达 21.9%、11.5%、21.7%,高端有机乳 品增速快于常温牛奶,常温白奶行业迈入高端化发展趋势。伊利为高端常温白奶龙头。伊利于 2006 年推出高端常温白奶金典,经过数十年培 育,2018 年,金典规模突破百亿,2020 年金典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35.1%,市 占率提升 4.9pct 到达 50.6%,在对应的细分市场中位居首位,夯实公司常温奶龙 头的地位。2021 年 12 月,伊利金典年内销售额突破 200 亿元,成为公司
15、第三个突 破 200 亿元的大单品。金典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两个策略,一方面公司对金典系列 产品进行升级,2017 年公司推出金典有机奶系列, 2018 年推出金典娟姗牛奶和 新西兰进口牛奶系列,对牛奶中乳蛋白含量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公司针对消费者的 需求和习惯对包装不断进行升级,如 2019 年推出梦幻盖包装等。巴氏奶进入高速成长期。2019 年巴氏奶行业规模达 343 亿元,2015-2019 年 CAGR 为 9.2%,呈现量价齐升态势。过去我国巴氏奶发展一直受限,矛盾主要来 源于国内牧场分布和消费主战场的分离,我国牧场多集中于北部地区,东部和南部 地区牧场较少,而巴氏奶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
16、经济发达的东部及南部省份,巴氏奶具有保质期短且需要冷链运输的特性,因此发展受限,且巴氏奶多以区域乳企为 主,竞争格局相对较分散。2019 年,巴氏奶 CR5 为 36.2%,其中光明市占率最高, 为 12.1%,其次是三元,占比为 8.7%。光明优倍鲜牛奶作为明星单品,市场份额 达 5.4%。巴氏奶未来成长空间广阔。2019 年我国巴氏奶消费额占白奶消费总额的 26.7%, 远低于加拿大、美国、日本、英国等乳品消费大国,以与我国消费习惯相近的日本 为例,日本人均巴氏奶消费量为我国的 9.5 倍,因此我国巴氏奶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未来巴氏奶行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巴氏奶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巴氏奶与
17、常温奶相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的原 始口感和品质,且富含更多活性营养物质,符合乳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随着各 大乳企先后进入巴氏奶行业,加速推进对消费者在巴氏奶营养成分方面的教育, 未来巴氏奶有望凭借营养丰富的特点吸引更多消费者。冷链发展拓宽巴氏奶运输范围。由于巴氏奶需要冷链运输且保存期限较短,运输 半径有限,全国化扩张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行业较为分散且以区域性中小乳企为 主,2019 年我国低温奶行业前三名分别为光明、三元、新乳业,行业 CR3 为 27%。近年来,我国冷链溯源与全程监控等技术逐步成熟,冷藏车、冷藏箱、冷 库等冷链设备数量快速增长,2019 年我国公路冷链运输车保有量 21.4
18、7 万辆, 是 2011 年的 6.7 倍,8 年 CAGR 达到 26.8%,2019 年我国冷库容量达到 6052.5 万吨,是 2011 年的 3.5 倍,8 年 CAGR 达到 16.8%。随着我国冷链建设逐渐完 善,巴氏奶运输半径的局限将被弱化,销售范围逐步扩大,有利于乳企巨头在巴 氏奶赛道的布局发展。巴氏奶板块有望在中长期维度对伊利形成贡献。总体来看,伊利经营偏稳健,在低 温领域布局较晚。2018 年伊利在哈尔滨地区推出订奶入户产品“百格特”,正式涉入巴氏奶行业。随后,伊利于 2019 年 12 月正式推出三款鲜奶产品:伊利金典鲜 牛奶、伊利牧场清晨鲜牛奶及伊利鲜牛奶,从战略上来看
19、,三款产品均布局高端领 域,与地方乳企的经营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伊利母品牌对其巴氏奶产品形成背书, 消费者接受度较高,但是考虑到巴氏奶行业区域性特征较强,消费者培育及消费习 惯的转变仍需一定时间,短期内伊利在巴氏奶板块难以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中长 期维度来看,伊利渠道建设较为完善,掌握较多优质奶源且营销能力较强,有望在 巴氏奶行业快速成长为细分龙头。2.2.2 酸奶:酸奶龙头伊利市占率进一步提升酸奶是一种酸甜口味的牛奶饮品,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 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目前,我国酸奶产品 主要分为常温与低温酸奶两种品类。2019 年中国酸奶
20、市场规模为 841.6 亿元,同 比增长 23.8%,2014-2019 年 CAGR 达 35%,高于液态奶整体增速。常温酸奶市场接近稳定发展阶段。2014-2019 年,常温酸奶市场规模从 81.3 亿元 增长至 419.6 亿元,CAGR 为 38.9%。2009 年光明首创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采用 巴氏杀菌热处理技术,开创常温酸奶时代,在得到市场热烈反响后,蒙牛伊利也先 后于 2013 和 2014 年进入常温酸奶市场,分别推出纯甄和安慕希,三大乳业巨头 大力推进加之常温酸奶突破了冷链限制,常温酸奶呈现爆发式增长。从酸奶细分市 场品牌占比来看,安慕希、纯甄、蒙牛占据酸奶市场的前三,合计占
21、比达到 37.8%, 安慕希作为行业龙头品牌,市场份额达到酸奶整体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2020 年, 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在常温酸奶行业市占率合计达到 60%,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 业接近稳定发展的阶段。伊利为常温酸奶行业的龙头。伊利于 2014 年推出安慕希产品,引入希腊酸奶,迅 速吸引消费者,当年销售额达 7 亿。随后安慕希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0 年安慕 希销售额突破 300 亿,创下新高。实际公司推出常温酸奶的时间晚于蒙牛和光明, 其后来居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拥有领先的产品创新力和完善的渠道,自安慕希 上市以来公司不断推出新口味和新包装,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推出的新品对公 司收入贡
22、献显著。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常温奶板块发展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 源于公司持续推出新品带来市占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源于公司持续下沉渠道带来的 消费增量。低温酸奶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2014-2019 年,我国低温酸奶市场规模从202 亿元增长至 422 亿元,CAGR 为 15.9%,低温酸奶人均消费量从 0.88kg/人增长至 1.58kg/人,CAGR 为 12.4%,行业呈现出明显的量价齐升的特点。低温酸奶与巴氏 奶相似,源于其保质期较短且需冷链运输的特征,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我们认为 未来低温酸奶的成长空间主要源于菌种和功能的升级以及冷链的发展。菌种的研发和功能的升级打开行业增长空
23、间。早期酸奶加入的益生菌主要为嗜酸 乳杆菌、双歧杆菌,近几年各大乳企研发出不同的益生菌,从而实现了酸奶功能 的多元化。如伊利于 2019 年推出 “益消风味发酵乳”,含有活性乳双歧杆菌 BL99 益生菌,蒙牛于 2020 年推出“冠益乳 BB-12”,添加 BB-12 双歧杆菌+M8 母 乳益生菌等益生菌,对增强肠道免疫力有益。但与成熟地区相比,海外大型酸奶 企业对菌种研发投入较大,生产的酸奶中大量添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 而我国酸奶企业的科研投入仍较小,对海外益生菌的依赖度较高。未来随着乳企 加大研发投入,有望发掘出更多的益生菌,对酸奶功能进行升级,包括美容、通 畅、维持体态、降血糖和
24、降血脂血压酸奶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冷链建设打破运输半径桎梏。低温酸奶同巴氏奶相似,因为保质期时间较短和对 冷链运输要求较高,市场覆盖存在局限性。因此冷链的快速发展能拓宽低温酸奶 的运输范围,打开市场空间。伊利低温酸奶产品 SKU 丰富,高端产品仍存在品类扩充的空间。低温酸奶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2019 年行业前三家伊利、蒙牛和君乐宝占据 62.7%的市场份额, 其中伊利以 31.1%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伊利的低温酸奶产品 SKU 丰富,覆盖 了中低档市场、中高档市场和高档市场。未来伊利在低温酸奶领域市占率将进一步 提升,在中低端市场,随着公司渠道的深化,有望开发出更多的消费需求,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乳制品 行业 股份 研究 报告 当先 无往不利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