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长海股份研究报告.docx
《2022年长海股份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长海股份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长海股份研究报告投资概要:坐拥玻纤纱-制品-复合材料完整产业链的玻纤企业深耕玻纤制品细分领域,打造一体化玻纤产业链深耕玻纤制品,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长海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前 身为长海蓄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2002 年,长海蓄材更名为长海玻纤制品有限公司。 2006 年,公司引入加拿大外资,合资成立长海玻纤有限公司。2011 年,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20 年,公司发行可转债,发行总额 5.5 亿元。 公司于 2012 年和 2016 年分别收购天马瑞盛和天马集团,前者主要经营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钢制品 的生产与销售,后者主要经营不饱
2、和聚酯树脂以及玻纤及制品、玻璃钢制品、浸润剂等的制造和销 售。2018 年,公司以天马集团为主体吸收合并天马瑞盛,治理结构得到优化。2021 年,公司年产 10 万吨玻纤生产线以及年产 10 万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扩建项目投产,玻纤纱产能提升至 30 万吨, 化工制品产能提升至17万吨,“玻纤纱玻纤制品树脂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股权结构集中,经营方针稳定:截止 2022 年 6 月,公司第一大股东杨鹏威持有公司 41.7%的股份, 第二大股东杨国文持有公司 10.6%股份,二人分别担任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其中,杨国文系杨鹏威 之父,两者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超过 50%,股权结构
3、较为集中,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控制力强。 上市以来,公司董事和高管任职无频繁变动,股东也无明显变化,稳定的股权结构表明公司控制权 集中、经营方针稳定。主营玻纤及化工业务,业绩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稳定公司主营业务为玻璃纤维及制品以及化工制品:玻璃纤维及制品主要包括玻纤纱、短切毡、湿法薄 毡、复合隔板等。化工制品主要为子公司天马集团的生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可以 与玻璃纤维等材料组成复合材料,是公司主营业务的延伸。公司与天马集团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 天马集团生产的树脂和浸润剂是公司玻纤业务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公司生产的短切毡、湿法薄毡 等玻纤制品在天马集团进一步加工为玻纤复合材料;同时,公司
4、与子公司在客户方面相关度极高, 通过销售团队的整合,两者在市场开拓、客户资源共享等方面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发展。公司收入与利润稳健增长:公司的营业收入从 2012 年的 6.0 亿元增加至 2021 年的 25.1 亿元,年复合 增长率为 17.2%;归母净利润从 2012 年的 0.9 亿元增加至 2021 年的 5.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3.0%。 2020 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出现小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导致国内外下游企业停工,需 求不足;防控措施亦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2021 年玻纤行业景气度高,玻璃纤维 及制品产销两旺,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幅增长 22.
5、7%、111.5%;2022 上半年玻纤行 业景气度延续,公司营收 15.4 亿元,同比增长 30.4%;归母净利 4.3 亿元,同比增长 65.0% 公司 2022H1 营收 15.4 亿元,同比增长 30.4%;归母净利 4.3 亿元,同比增长 65.0%;扣非归母净利润 3.7 亿元,同比增长 64.7%,非经常性利润主要来源于铑粉出售收益。主营业务中,玻纤业务占比超 70%:公司收入分为玻纤及制品、化工、玻璃钢、气体四大板块,2022 年上半年四项收入分别为 11.9、3.0、0.4、0.01 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 77.6%、19.7%、2.7%、0.1%,毛 利率分别为 43.6%
6、、17.6%、18.7%、-6.7%。玻纤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盈利能力稳中有增:公司毛利率从 2012 年的 28.7%提升至 2022 年上半年的 37.8%,增加 9.1pct;净利 率从 2012 年的 15.2%提升至 2022 年上半年的 27.8%,增加 12.6pct。2022 年上半年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 环比同比均有提升,主要是由于玻纤产品销售价格提升以及公司新产线投产带来的综合成本下降。 分产品看,玻纤及制品毛利率在 30%-45%区间,2021 年受海内外需求景气提振,毛利率同比大幅增 加 9.7pct 至 40.9%,2022H1 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 43.
7、6%。2022H1 化工制品和玻璃钢制品毛利率分别为 17.6%和 18.7%。玻纤行业:供需持续紧平衡,高景气有望延续玻璃纤维性能优异,应用场景众多玻璃纤维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复合纤维材料,具有成本低 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电子电器、风力 发电、工业管罐、国防军工等各行各业,且渗透率仍在持续提升中。根据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2019 年我国玻纤在建筑、交通、电子和风电的应用占比分别为 34%、14%、20%、10%,合计占比达到 78%。 玻纤产业分为玻璃纤维纱、玻纤制品和玻纤复合材料:玻纤产业的上游为化工原料
8、、矿石粉料和能 源。玻纤产业中又分为玻纤纱-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三个部分,其中玻纤制品由玻纤进行初级加工 制成,主要包括各种玻纤织物(具体品种有方格布、电子布等)及玻纤无纺制品(短切毡、湿法薄毡等)。 玻纤复合材料由玻纤制品进行深加工制成,主要包括覆铜板、玻璃钢、增强建材等。2022 年需求分析:玻纤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建筑领域玻纤需求占比最大,玻纤渗透率有望提升:玻纤下游需求中,建筑建材领域对玻纤的需求 最大。玻纤在建筑领域主要应用于 GRC 板、保温板、防火板、吸音材料、承重构件、屋面防水、膜 结构等,涉及建筑承重、加固、装修、防水、保温、隔音、防火等各方面场景。该类材料可靠性、 节能效果更
9、为持久,表面防渗抗裂效果好,能适应于环保以及饰面工艺的多样化。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确定性方向,是玻璃纤维大展身手的舞台: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十三五” 期间,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等多次提出在 2020 年实现新开工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要达到 50%,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达到 40%。2020 年,“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推出,绿色建筑成为建 筑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玻璃纤维将受益于绿色建筑推广的机遇,基于保温、隔热、抗压、隔音上 的良好性能提高绿色建筑的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预计 2022-2023 年建
10、筑领域玻纤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考虑 2022 年为达成稳增长目标,基建将重点发 力,我们预计 2022-2023 建筑业产值增速在 5%左右。单位产值玻纤需求量受益于绿色建筑的进一步 推广,有望逐步增加。中性假设下,我们认为 2022-2023 年建筑领域玻纤需求量分别为 181.5、190.8 万吨,需求增速分别为 6.8%、5.1%,保持稳健增长。玻纤在风电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复合增强材料应用在叶片中,据复合材料选材对风电叶片气动设 计的影响研究(丁惢 、李成良、毛晓娥),风电叶片中的玻纤规格类型根据玻纤使用位臵不同而 有所区别,如主梁和后缘梁起到承载的作用,力学性能要求高,需要使用高模量单向
11、织物。根据明 阳智能招股说明书,保守估计单位 GW 风电装机所需玻纤用量在 1 万吨左右。玻纤材料在叶片中成本占比 28%: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田野在第 42 届玻 纤年会上的报告:风电风机材料成本占比在 95%以上,其中叶片占风机材料成本 20%左右,而玻纤 又占风电叶片材料成本 28%;相比碳纤维,玻纤增强材料性价比优势明显:叶片的增强材料包括玻 纤和碳纤,密度分别为 2.6g/m3、1.8 g/m3,价格分别为 12-15 元/kg、120 元/kg。目前叶片主体主要用 玻纤材料,主梁部分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经济性。碳纤的模量是玻纤的 2-3 倍,且密度低约 3
12、0%,碳纤在性能上是替代玻纤的理想材料;但碳纤维价格约为玻纤的 10 倍,价格昂贵,制约了其 在叶片上的应用。 预计 2022-2023 年风电领域玻纤需求持续旺盛:2020 年全国出现新一轮风电抢装潮,年内风电新增装 机量达到 71.7GW,创下历史新高。2021 年,新增装机量回落较明显。2022 年 4 月末至 5 月,全国多 地陆续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风电装机量合计约为 250-300GW,即 2022-2025 年每年 平均完成 60GW 以上。我们预测 2022、2023 年风电装机量为 55GW、65GW,对应 2022-2023 年玻纤需 求量约为 55、65 万吨,
13、增速分别为 19.0%,18.2%。电子纱是重要的电路基材原料:印制电路板(PCB)是可以让电子元件按照设计电路连接,几乎所有电 子设备都需要用到 PCB,其核心基材是覆铜板(CCL)。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玻纤布在覆铜板的成 本中占比约 19%,其上游即为电子级玻纤纱。电子纱绝缘、高强、耐热等优异性能使得其成为最主 要的覆铜板基材原料。上半年电子纱需求疲弱:我们测算电子纱需求与集成电路产量相关度较高。我们根据集成电路的年 产量和电子纱的表观消费量测算,每 35 亿块到 40 亿块集成电路大约对应 1 万吨电子纱。2020 年与 2021 年我国的集成电路产量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以及 5G 的
14、普及等多重支撑下分别保持了 29.5%与 37.6%的较高增速。尤其是 2021 年,电子纱下游的覆铜板、印制电路板需求均保持较高景气,电子纱 产品 G75 价格一度达到历史最高的 17,000 元/吨。但电子纱下游的出货量在 2022 年 显著回落,据中国 信息通信研究院,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 21.7%。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集成电路的产量 在四月份也遭遇冲击,增速由去年的高位回落至 4 月份的同降 5.8%,上海 4 月集成电路产量同 比下降 65.4%;上半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 1,661 亿块,同比下滑 6.3%。下半年需求有望加速回补,但全年需求或仍是负增长:在下游出货量下滑
15、,对电子纱需求减少叠加 干扰的影响下,电子纱需求回落,价格较高位回调较多。随着结束后复工复产加速,三季 度或会出现电子纱需求的一个相对高峰期。我们预计今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小幅回落至 3,360 亿块, 同降 6.5%,对应电子纱需求 88.4 万吨。玻纤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场景广阔:根据中国纤维复材网数据,交通运输领域大约占我国玻璃纤维 消费量 14%,是玻纤重要的应用场景。玻璃纤维性能优异,相比传统材料具有震动阻尼更好、耐疲 劳性高、弹性能量高、模块化组装带来低成本、轻量化等优势。我国汽车工业主要将此材料用于覆 盖件和受力构件, 如车顶、窗框、保险杠、挡泥板、车身板及仪表板等。据长海股份招股说
16、明书,在 汽车制造中,一个典型的玻纤复合材料零件比传统材料轻 25-30%,而汽车重量减轻 10%就可节省燃 料 7.0%。铁路运输业主要用于车厢的内外板、顶蓬、座椅及 SMC 窗框。船舶制造业则用于制造各种 快速客船、渔船、游览船、救生艇等。在汽车产销复苏以及轻量化驱动下,玻纤在汽车领域需求将获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平均百 公里油耗 5.0L;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 2025 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 降到 4.0 升/百公里,未来我国汽车玻纤用量仍有望增加。2021 年汽车行业复苏态势明显,年产量自 2018 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此外,新能源汽车对于轻量化的需求更为迫
17、切,轻量化可以增加其续航 里程,从而减少动力电池更换次数、降低使用成本。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 354.5 万辆,同比增长 159.5%,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持续拉动对玻纤轻量化材料的需求。我们预计单 车玻纤用量将持续提升,百公里油耗要求趋严;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 利用率为 74.7%,考虑到汽车行业存在以空间换时间的可能,后续若随着政策刺激,燃油车以及新能 源汽车均能够一定程度修复 4-5 月带来的影响。2022 年 6 月我国汽车产量 257.7 万辆,同比增长 26.4%,环比修复 29.3%。我们预计今年汽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
18、 2022-2023 年汽车领域玻纤用 量分别为 63.8 和 70.6 万吨。玻纤出口提供重要需求支撑:据卓创资讯数据,2022 年我国上半年玻纤出口量 107.9 万吨,同比增长 39.0%。出口景气度或能延续:我们认为此轮玻纤出口景气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能源危机带来的欧洲本 土玻纤生产成本激增,叠加欧洲本土产线窑龄较老,生产效率低于我国,带来玻纤供需缺口增加。 在海外销售单价远高于国内价格的前提下,出口需求持续旺盛,且近期出口集运箱运价有所回落, 我们预计今年我国玻纤出口量能够达到 210 万吨左右。预计未来 1-2 年玻纤行业需求增速仍将保持稳健增长:在综合上述几类需求进行加总,我们预计
19、2022 年国内需求加上海外出口需求将达到 718.7 万吨,同增 11.9%;2023 年将达到 776.1 万吨,同增 8.0%。供给端,玻纤产量快速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明显玻纤纱产量增速稳健增长:2011-2021 年,我国玻纤纱产量从 279 万吨增至 624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为 8.4%。2021 年玻纤纱产量 624 万吨,同比增长 15.2%;2020 年受影响,产量同比增速仅为 2.6%, 近两年平均增长率为 8.8%,基本符合玻璃纤维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行业年度玻璃纤维 纱实际总产量同比增速控制在不高于当年 GDP 增速 3 个百分点”的要求。玻纤制品各细分市场持
20、续增长: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玻璃纤维及制品行业 2021 年 度发展报告,2021 年,我国电子用毡布制品总产量 80.6 万吨,同比增长 12.9%;主要系电子布下游 刚性覆铜板产能规模同比增长 12.0%,产能增速加快,带动电子布企业积极投产。2021 年,我国工业 用毡布制品产量 72.2 万吨,同比增长 10.6%;毡布市场下游绿色建材、汽车、家电等市场保持稳定增 长,持续带动玻纤毡布制品需求。 复合材料产量平稳增长,热塑性材料占比提升:2011-2021 年,我国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量从 381 万吨提升至 584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 4.4%。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分
21、为热固性复合材料和热塑性 复合材料,其主要区别在于热塑性材料可以通过多次加热进行多次塑性,而热固性材料经过一次加 热塑性后便会发生交链固化反应而不再发生形变。基于此性能区别,热固性材料具有刚度高、耐热 性好;而热塑性材料具有可回收、生产效率高等优点。2021 年,我国热塑性玻纤复材产量 274 万吨, 同比增长 31.1%;热固性玻纤复材产量 310 万吨,同比增长 3.0%。政策、资金、技术壁垒明显:政策端,近年来国家逐步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投放,对玻纤行业单线 产能做出明确规定,粗纱池窑单线产能要求从 2007 年的 3 万吨逐步提升到 2019 年的 8 万吨。资金端, 玻纤池窑单位资本开
22、支较大。我们据各公司投资公告统计,万吨粗纱产能平均需要投资约 1 亿元, 万吨电子纱产能投资额在 1.6 亿元左右,而配套电子布的万吨电子纱投资额接近 4 亿元。技术方面, 玻纤行业是一个集玻璃熔制及成型、机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工、化工、纺织、自动控制等工 业技术以及流体力学理论、界面科学、晶体成核、结晶理论、聚合物理论等研究成果于一体的独立 工业体系,且业内企业大多已经拥有数十年的生产经验,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优秀企业强者恒强:玻纤粗纱产品同质性较强,在相近的价格下,不同企业盈利能力不同,成本越 低的企业利润率越高,超额收益利于降低企业负债,进行再融资、技术升级、产能扩张,从而进一
23、 步降低成本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循环。自从 21 世纪初池窑快速普及后,行业头部集中格 局基本确立并保持至今,近年来随着产能升级换代,行业集中度仍有缓慢提升趋势。 行业集中度较高:在全球范围内,玻纤行业产能高度集中。据中国巨石公告,中国巨石、泰山玻纤、 重庆国际、OC、NEG、JM 六大巨头合计产能占有率超过 70%。我国前三大玻纤企业为中国巨石、泰 山玻纤、重庆国际。据卓创资讯数据,2016 年国内玻纤企业 CR3 为 60%,2022 年 6 月该比例上升 3pct 至 63%,长海股份玻纤纱产能市占率 4.1%,规模位居国内第五。2022 年供给分析:龙头企业扩产积极,考虑产能爬
24、坡及冷修,实际供给冲击可控预计 2022-2023 年会有较多产能逐步进入冷修期:长时间的高温连续生产会使得产线老化,一般玻纤 池窑的窑龄期是 8-10 年。全行业 2010 年以来经历了两轮产能投放。第一次是 2013-2014 年,国内池 窑集中冷修进行第一次升级换代,至今已有 8 至 9 年;第二次产能投放是 2017-2018 年玻纤产能景气 度高点,国内众多厂商投入较多产能,距今 4 至 5 年。2019-2020 年上半年由于玻纤行业景气度处于 低点,产能投放数量比较少。随着 2013-2014 年投产的产能窑龄逐步到期,行业内将会有较多产能需 要进行冷修。2021 年主要玻纤厂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长 股份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