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楚天科技研究报告.docx
《2022年楚天科技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楚天科技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楚天科技研究报告一、楚天科技:产业链布局完善的制药装备头部企业(一)致力打造产业平台,积极拓宽战略纵深楚天科技是一家为制药企业提供医药设备及其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国内领先医药装备服 务商,公司成立于 2000 年,并于 2014 年于创业板上市,主要产品横跨生物药、原料药、中成 药、化学药等领域,业务涵盖制药用水、生物工程、无菌制剂、固体制剂、检测后包、中药制 剂、智能与信息化、EPCMV 服务八大板块。根据公司报告及公司官网,截至 2021 年,公司产 品已出口至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总数达 6,775 人,合作客户逾 2,600 家。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
2、公司拥有有效专利 2,609 项。坚持“一纵一横一平台”战略,推进医药工业 4.0 进程。“一纵一横一平台”产品布局下, 公司致力于在横向上搭建涵盖主要药物制剂设备的全产品链,纵向上实现针剂药物生产装备 的全产业链贯通,成为医药工业生产 4.0 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力图在 2030 年前后成 为全球医药装备行业领军企业之一。(二)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数量较多公司股权结构稳定,董事长唐岳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控股股东长沙楚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38.96%股权。实际控制人唐岳先生持 有公司 19.08%股权,其中 0.59%为直接持
3、股,18.49%为间接持股(持有长沙楚天投资集团有 限公司 47.46%股权)。公司旗下子公司数量较多,打造丰富产品线及完善产业链布局。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2 年 8 月,公司主要全资子公司包括四川省医药设计院(医药工程咨询与设计)、楚天华通(制 药用水)、楚天资产管理,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楚天智能机器人(医药生产机器人)、楚天华 兴(医药精密设备及零部件)、楚天源创(生物药设备)、楚天思优特(一次性技术产品)、 楚天微球(微球)、楚天思为康(细胞处理系统)、楚天长兴(精密制造)、楚天飞云(硬胶 囊填充及高纯制氮机)。(三)管理层履历丰富,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公司管理团队稳定,多具有技术背
4、景。公司实际控制人唐岳先生为董事长兼总裁,同时还 担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湖南 省工商联副主席等职务。其余管理团队成员也多具有机械领域背景,加入公司 10 年以上时间, 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出股权激励措施,绑定管理层及技术骨干利益。公司于 2021 年底发布股权激励计划, 拟向管理层及技术骨干等 556 人授予限制性股票 3,300 万股,授予价格为 10 元/股,并制定考 核目标:相较 2021 年,公司 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的营收或盈利增长率分别实现超过 20%、40%及 60%的目标。二、制药装备行业景气
5、度高企,国产厂商潜力有望释放(一)制药装备处行业上游,免疫医药政策压力制药装备处行业上游,基本远离医药政策压力。随着“三医联动”等医改举措的持续推进, 医药行业各环节议价能力被显著削弱。集采购、定价和支付功能于一身的超级医保局议价能力 极强,推动了行业的价值链结构重塑。医保控费大趋势下,医药产业中下游恐继续承压,而制 药装备厂商下游客户为制药企业,此环节并不受医保控费政策限制。此外,制药装备用途广泛, 可用于包括化药、中成药及生物制品在内多种产品的生产,整体需求相对稳定。制药装备属于高端制造领域,是国家鼓励技术攻关和的重点方向。我国制药装 备行业面临逐步进入智能制造时代的大趋势,且部分高端制药
6、装备还涉及国外“卡脖子”的关 键技术。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智能制造相关政策来支持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与转型, 如 2022 年 1 月 30 日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在推动医 药制造能力系统升级章节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药品、 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我们认为行业潜在空间广阔,在政策端驱动下有望实现高端化和国产化双突破,打开欣欣向荣 的新局面。(二)行业渐入佳境,正从周期性向成长性过渡通过回顾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行业整体已从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 行业
7、属性正从周期性向成长性过渡。总体上我国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行业起步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 中国制药装备工业早期发展缓慢。伴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国产小型制药机械厂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逐渐出现,其主要提供简易制药设备与零配件。随着中国制药装备行业进一 步发展,90 年代中期我国制药装备企业数量和生产的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但彼时企业都具有 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售后维护不足的通病。2)第一次快速发展(1999 年-2004 年): 1999 年,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 GMP 认证,作为制药企业上游的中国制药装备行
8、 业得到快速发展,制药装备企业数量增长迅速。2004 年第一次 GMP 认证高峰结束后,制药装 备行业整体需求有所回落。有着较强研发实力、重视新技术开发的企业凭借着性能更高、功能 更为丰富的产品获得较大发展空间,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制药装备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也有 所提高。3)第二次快速发展(2011 年-2015 年): 2011 年,新版 GMP 认证对制药企业要求明显提高,强化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监控及 管理,大幅提高了无菌生产标准,并明确要求制药企业需在 5 年内完成设备更换以达到相关要 求,此后制药装备行业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4)调整期(2015 年-2018 年): 2015 年
9、GMP 改造结束后,制药企业普遍大幅降低制药装备投资。制药装备行业增速下 行,头部企业订单金额大幅减少,行业进入调整期。5)持续发展期(2018 年至今): 2018 年以后,行业调整阶段逐步结束,新药评审改革等措施逐步落地,政府对具备临床 需求的创新药(尤其是精准医疗下的靶向药物等)给予大力支持,CRO、CMO/CDMO 等医药 外包行业蓬勃发展,上述因素推动了制药装备行业持续发展。此外,近两年在引发的 疫苗大规模投产刺激下,制药装备产业迎来新一轮的爆发。行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制药工业在全球范围内 稳定发展,旺盛的药品需求整体向上推动了制药装备发展。制药企业
10、研发投入逐年攀升以保持 竞争优势,靶向药、生物大分子以及 CGT 等新兴治疗方式的不断出现为上游制药装备市场带 来了新增量。同时产能扩张亦推动了新设备的投资需求,全球及中国制药装备市场规模不断增 长。根据灼识咨询估计,2015 年全球制药装备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 1,467 亿元,2020 年已增 长至人民币 2,385 亿元,2015-2020 CAGR 为 10.21%,其预计 2025 年将达人民币 3,557 亿元, 2020-2025 CAGR 为 8.32%;据其估计,2015 年中国制药装备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 299 亿元, 2020 年已增长至人民币 538 亿元,2015-20
11、20 CAGR 为 12.47%,其预计 2025 年将达人民币 875 亿元,2020-2025 CAGR 为 10.22%。我们认为,在地缘政治因素、及国产水平不 断追赶等因素的影响下,国产厂商陆续在出口业务上加大布局并持续发力,中国制药装备在国 际市场的份额有望继续稳步提升。根据灼识咨询,从 2016 年至 2020 年,中国制药装备市场规 模占全球比例已从约 19.7%提升至 22.6%的水平。国内需求标准趋于严格,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基于医保和集采政策对药企成本压力将 持续存在的预期,协助制药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和降低成本将成为制药装备行业主要发展趋势 之一。我们认为前期发展中积累了技术
12、与研发优势的头部国产制药装备企业,将通过内外延伸 与上下游整合扩展自身服务领域,提高装备质量和性能,以此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以改 变进口为主的市场格局。 受需求差异化及厂商转型等因素影响,制药装备行业有望实现从周期性向成长性的转变。 设备更新周期缩短及精准治疗药物产线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周期属性,同时也推 动制药装备厂商向提供一站式、自动化、连续化解决方案方向转型,随着厂商收入结构从以设 备单机为主向设计、维修等技术服务型业务占比提升方向转变,行业周期性有望进一步削弱, 头部企业将表现出更强烈的成长性。(三)用药结构改变蕴藏换装需求,产业结构面临升级生物制品需求旺盛,传统制药公司纷
13、纷寻求转型,有望释放潜在换装需求。2021 年的生 物工程单机和系统需求大爆发主要原因系新冠疫苗大规模投产,但即使排除因素影 响,用药结构亦体现出明显向生物药倾斜趋势。近年全球医药创新热点多集中于慢性病靶向治 疗,以单抗为代表的大分子靶向药持续火热,这类药物规模化投产离不开相关生物药制药装 备。此外,由于大分子生物药便于修饰或改造,国内许多 fast-follow 路线的创新药企也更倾向 于大分子生物药研发项目。受益于大分子生物药的创新热潮,国内用药结构也开始向生物药倾 斜。近几年来生物制品增速一直高于化学药和中成药,根据中康 CMH 数据,2021 年全年中 国医院市场总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
14、10.1%,其中化学药、生物制品、中成药的同比增速分别为 6%、29%及 17%。我们认为,随着用药结构改变,将会有更多药企转型生物药生产,有望释 放制药装备更换需求,不同于此前 GMP 限期整改引发的周期性需求,下游转型带动的换装需 求将具长期性及持续性。目前我国制药装备产业仍以药用包装机械为主。制药装备一般用于药品生产、检查、包装 等用途,是制药企业最为基础的设施之一,按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制备和包装两大部分。不同产 品和剂型要求对应的设备和产线各有不同,因此制药装备属于非标准型产品,往往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特别定制。据药装协 2020 年数据统计,我国制药设备行业药品包装机械设备占比 达 5
15、5.7%,原料药设备占比达 25.4%,制剂机械设备占比达 5.8%,饮片机械设备、药物检测机 械设备、药用粉碎机械设备、制药用水设备占比较小,分别为 2.3%、0.9%、0.3%、0.2%。我 们认为,药品包装机械设备占比过半主要系国内厂商相关布局较早,技术壁垒较低且产业已相 对较为成熟。中国制药装备面临产业升级,制剂设备及生物药设备等板块具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有望 带动本土耗材、填料板块业务。中国制药装备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要求、准入 标准及毛利水平均相对较高的制剂设备、生物药设备等占比较低,随着头部厂商技术与布局日 臻成熟,相关设备板块未来或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此
16、外,由于生物药装备一 般与耗材、填料配套绑定,未来随本土生物药装备份额提升,本土耗材、填料等业务亦有望受 益。(四)端倪已现,行业龙头有望破局全球制药装备行业格局:少数头部企业极具话语权,凭先进技术及理念引领行业发展。 目前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制药装备商主要集中于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主要为 SARTORIUS、 SYNTEGON、B+S、IMA 和 GLATT 等,在行业内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凭其精良的加工装备、 先进管理理念等一度垄断高端产品市场。国内制药装备格局现状: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本土厂商高端市场份额有限。目前中国制 药装备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根据灼识咨询测算,2020 年国内制药设备
17、市场份额最多的五 家厂商分别为东富龙、楚天科技、SYNTEGON、奥星生命科技及 Cytiva,分别占 4.1%、3.8%、 2.5%、2.3%及 2.0%,CR3 与 CR5 分别为 10.3%及 14.7%。虽然本土头部设备厂商份额排名较 靠前,但目前中高端设备领域本土厂商份额较低,SYNTEGON 和 Cytiva 等国外厂商仍占主导 地位,主要系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外制药装备厂商纷纷加大在华投资规模与销售力 度,凭其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研发等方面优势,占据了国内高端制药装备市场主要份额。是国内制药装备发展大趋势。近年来国内制药装备厂商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产 品性能不断提升,品牌
18、影响力逐步形成,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趋势,市场格局有望迎 来重新洗牌。目前本土已涌现一批以楚天科技、东富龙等为代表,具较强研发能力、自主知识 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制药装备厂商,逐渐打破了国外高端制药设备供应商对跨国制药企业、国 内外大型制药企业、CMO/CDMO 等企业的垄断,本土龙头企业部分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已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口替代进程不断向前,并启动迈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与此同时,2020 年 以来,在国际物流缓慢、产品进口受限、下游客户对交货时间要求高等背景下,境外 制药装备厂商已难以满足国内药企需求,本土企业迎来发展窗口期。我们认为未来或有更多的 本土厂商加强自主研发,在多个环节切入制
19、药产业链,全方位、多领域促进。 国内行业龙头集中度具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制药装备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现状不利于产品 的研发升级以及行业效率的提升,随着供给端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新常态化将逐步淘汰低附加 值和过剩产能。一批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将退出行业竞争,为龙头企业带来大量并购 机遇,有助于其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原中小企业市场份额逐步释放后,也将为龙头 企业带来新增长。此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需更大科研投入和资本支持,竞争门槛将进一步 提高,将有利于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三、纵横贯通奠定恒强基础,内外并举激活破局潜力(一)公司产品种类丰富,积极开
20、拓国际市场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产品链条持续丰富。公司十年前以洗烘灌封联动线的单一业务为 主,随着技术转型逐步推进,公司产品条线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无菌制剂、检测包装、生物 工程等八大板块,可提供数十种产品类型。根据公司公告,2022 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业务营收 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检测包装解决方案及单机(35.6%)、无菌制剂解决方案及单机(24.1%)、 生物工程解决方案及单机(15.8%)、制药用水装备及工程系统集成(7.8%)、固体制剂解决 方案及单机(6.3%)、及 EPC 工程设计服务(0.6%)。公司近年业绩与盈利实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0 年及 2021 年营业收
21、入 分别为人民币 35.76 亿元(同比+86.65%)及 52.60 亿元(同比+47.08%),2017-2021 CAGR 为 42.37%;2020 年及 2021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2 亿元(同比+613.65%)及 5.14 亿元 (同比+290.06%),2017-2021 CAGR 为 45.61%。2022 年上半年尽管受国内反复影响, 公司业绩仍保持较高增长态势,2022H1 营业收入为 28.71 亿元(同比+20.04%),扣非净利润 为 2.94 亿元(同比+25.23%)。以并购 Romaco 为契机,公司在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开始发力。公司于 2017
22、年以约 1 亿 欧元收购德国 Romaco 集团 75.1%股份,并于 2020 年完成剩余股权的收购,随即 Romaco 集 团成为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Romaco 集团为全球领先医药装备提供商,其专注于固体类医药 处理及包装设备制造,拥有世界领先的粉末造粒技术、药片压片技术及气流式粉末分装技术。 通过整合与对接 Romaco 先进技术,公司水剂类和固体制剂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无菌 分装和检测后包系统优势进一步显现。Romaco 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丰富,据官网介绍,其已构 建辐射全球超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能够对楚天科 技国际市场的开拓发挥极大助
23、推作用。2020 年起公司海外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据公司报告, 公司 2020 年与 2021 年海外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 15.57 亿元(占比 43.5%)及 18.03 亿元(占 比 34.3%),2017-2021 年 CAGR 为 64.5%。(二)后时代,公司生物工程板块发力有望超预期一度催化业绩爆发,产品推广效果显著。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苗需求刺激,疫苗 企业大规模采购生产设备以扩充产能,公司订单数量激增并带动业绩快速增长,其中无菌分装 和智能检测后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后段产品线在中生集团、智飞龙科马、北京科兴、 康希诺等客户产线运用较广,产品性能和质量得到检验。据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楚天 科技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