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docx
《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华域汽车研究报告一、传统零部件龙头,围绕智能化进行多元拓展(一)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多元化业务布局公司是一家深耕汽车零部件业务 30 余年、覆盖 40 余项业务领域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龙 头。在 Autonews 发布的 2022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中,公司下属子公司延锋饰件以 137.57 亿美元营收位列全球第 16 位、中国第 1 位。公司拥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智能照 明、信息娱乐系统、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铝技术等产业技术。公司直接投资 32 家企业,在全 球拥有 465 个研发制造基地,全球化布局完善,综合实力业内领先。 公司发展历史悠久,控股股东为上汽集团,实际控制
2、人为上海国资委。公司前身为 1992 年由上海公用事业系统成立的上海巴士实业有限公司,1996 年上海巴士登陆上交所。2009 年, 上海巴士进行资产重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将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注入巴士股份, 并更名为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域汽车”),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汽车工 业(集团)总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 年,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总公司将所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 集团”),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汽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资委。公司自上市后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形成五大业务板块,多元化布局全面。
3、公司前身上海巴 士主营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资产重组后,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汽车零部件,通过从上海汽车工 业(集团)总公司手中取得的延锋汽饰、三电贝洱等子公司,公司初步形成内外饰件、功能性 总成类、热加工件三大业务矩阵。随后公司通过收购、出售子公司等行为优化业务结构,并较 早布局智能化与新能源车业务,目前已形成内外饰件、功能性总成件、热加工件、电子电器件、 金属成型和模具五大业务。其中:内外饰件业务,公司于 2013 年取得延锋汽饰 100%股权,并于 2021 年完成子公司延 锋安道拓少数股权收购,实现对汽车座椅业务的自主掌控;另外,公司于 2018 年完 成对小糸车灯 50%股权收购并将其更名为
4、华域视觉,自主掌握汽车照明系统业务并开 始布局视觉科技技术。功能性总成件方面,公司坚持“有进有退”策略,战略性退出汽车密封件、汽车线束 两大价值量低、盈利能力弱的传统业务,于 2014 年开始 ADAS 与毫米波雷达技术研 发,于 2017 年成为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实现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2021 年, 公司自主研发的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产品获得整车项目定点,并正在加速推进基于自 主传感器的一个前视摄像头加多个毫米波雷达(nR1V)融合系统开发和固态激光雷 达合作开发。金属成型和模具方面,公司于 2021 年完成赛科利模具与华域车身的一体化管理,深 度整合双方资源,加速业务转型发展,不
5、断强化其在新能源电池盒、车身覆盖件、结 构件及模具等轻量化业务领域的综合能力。电子电器件方面,公司于 2011 年成立华域电动,正式进军电驱动领域,2018 年,华 域麦格纳成立,公司加速推进电驱动系统布局,2021 年,华域电动自主研发的驱动电机系列平台产品新获沃尔沃汽车相关车型辅驱电机全球定点,实现高功率平台驱 动电机的市场化应用;华华域麦格纳成功开发高功率平台电驱动系统产品,获得长城 汽车相关车型定点目前公司产品。热加工件方面,公司于 2014 年收购德国 KSPG 集团下属的德国全资子公司 KS AluTech 公司 50%股权,协同公司轻量化业务,目前公司轻量化铸铝已进入欧、美、 韩
6、、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业务扩展广泛。华域汽车产品主要涉及五大板块,包含智能与互联 (华域视觉、延锋电子等)、电动系统(华域电动、华域麦格纳等)、轻量化(上海圣德曼、 上海赛科利等)、底盘系统(上海汇众)和内外饰系统(延锋汽饰等),五大产品相互协同, 共同助力公司产品线不断扩展。内外饰业务为核心业务,业务收入结构基本稳定。分产品来看,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汽车内 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新能源等,其中内外饰件业务为 公司核心业务。2021 年,华域汽车内外饰业务实现营收 904.2 亿元,占比达 64.6%,同比增长 1.91% , 功 能 件 / 金
7、 属 成 型 和 模 具 / 电子电器件 / 热 加 工 件 营 收 分 别 同 比 +0.03%/+14.29%/+16.34%/+6.47% , 占比分别为 17.3%/7.5%/3.9%/0.4% ,同比分别 - 0.83/+0.62/+0.39/+0.01pct,业务收入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二)“中性化”战略助力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母公司上汽集团 销量回暖稳固公司基本盘依托“中性化”战略,客户结构不断完善。华域汽车是由上汽集团控股的子公司,重组上 市前为上汽集团独立零部件供应商,随后公司制定“中性化”战略,即大力拓展除母公司外的 其他客户,向市场化深度转型。公司在不断强化与现有核心客户战
8、略合作、打牢基盘业务的基 础上,顺应国内汽车市场豪华品牌、新能源高端品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向上的变化趋 势,积极开拓国内外主机厂商客户。2021 年,按汇总口径统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49.2% 来自于上汽集团以外的整车客户,集团外客户对公司收入贡献度呈提升态势。目前,公司已与 国内主要整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包括上汽通用、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神龙汽 车、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吉利汽 车等,在海外市场公司业务覆盖奔驰、宝马、福特、大众、通用等全球整车企业,客户群体持 续拓展,收入多元化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后复工复产效果突出,母
9、公司上汽集团销量回暖。2022 年 7 月,汽车市场延续 后良好复苏的态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前期受影响严重的城市产销已恢复正常节奏,上汽集 团销量大幅回升。2022 年 7 月上汽集团实现销量 50.7 万辆,同比+43.7%,环比+4.8%,新能 源汽车销量 10.6 万辆,同比+118.07%,环比+15.6%,月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1-7 月 上汽集团累计销量达 274.11 万辆,同比增长 3.44%;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 49.83 万辆,同 比大增 44.89%。作为华域汽车的母公司也是最主要客户,上汽集团产销的全面复苏稳固了公 司配套零部件销售增长的根基,对于保障公司本年
10、度收入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智已 L7 实现交付,助推上汽品牌形象提升。智己 L7 是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智己推出 的最新款新能源汽车,该车型共 Dynamic 和 Pro 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36.88 和 40.88 万元, 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在与竞品车型的对比中,L7 具备更大的尺寸、车内空间和扭矩,其整 体性能位居同价位车型第一梯队,另外,L7 搭载了 12 个摄像头、2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 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的 ADAS 硬件设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 驶,技术水平位于行业前列。L7 搭载的 DLP、ISC 车灯模块由智己汽车与华域视觉联合
11、研发, 6 月底开启首轮交付后,L7 累计实现销量 1051 辆,未来随着销量爬坡,有助于提升上汽集团 新能源自主品牌形象,对华域汽车智能零部件发展起到支撑。(三)聚焦布局智能赛道,领衔汽车中国“智”造公司正加速推进由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公司全面布 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产业模块涵盖较为完整的汽配供应链体系,在各 细分赛道均处于第一梯队。公司近十年来通过收购兼并、自主研发、扩张布局等方式形成了较 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主要包含智能座舱域领域、三电(电池、电驱、电控) 核心部件、智能车灯、智能网联、4D 毫米波雷达等,产品生产上具有横
12、向一体化优势。公司积极布局电驱动、电池托盘等新能源零部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新能源零部件增长 迅速。2021 年,公司驱动电机销售 21.24 万套,同比+159.98%,电驱动系统销售 5.84 万套, 同比+1846.67%,电池托盘系统销售 62 万套,同比+290.43%,新业务体量增长明显,公司电动化转型稳步推进。二、传统业务扎实稳固,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转型加速公司产品结构模式先进,种类繁多。公司产品结构为“3+2+1”模式,“3”表示为 3 个专 业模块:智能网联化、电动化以及轻量化;“2”表示为两个集成平台:内外饰与底盘;“1” 表示一个投融资平台。公司广泛布局智能化新能源车
13、零部件,产品覆盖智能汽车五大核心域,产业链布局完善。过去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为分布式,由不同 ECU 实现汽车驾驶的不同功能,随着汽车智能化转 型及功能日趋复杂,ECU 个数增多带来开发难度加大,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器架构已不适用 于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架构向集中式转型。按照功能属性,集中式架构可分为五大核心域, 分别是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车身控制域、底盘域、动力域。公司在五大核心域均布局有 产品,且多为核心零部件产品,传统产品方面公司底蕴深厚,产品体系成熟,创新产品方面, 公司投入大量研发人力物力,目前已初具规模化,产品逐步受到主流主机厂认可。(一)智能化转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视觉多维
14、度突围1.1 智能座舱:紧跟行业潮流,打造差异化产品竞争力多屏联动等硬件升级和智能网联等软件进步为智能座舱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座舱发展, 机械化座舱逐步向电子化座舱演进,机械式表盘逐步升级为液晶仪表,收音机、磁带播放器等 娱乐系统集成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近年来,随着高算力芯片、多屏联动、HUD 抬头显示、 网联通讯、流媒体后视镜等等智能化硬件渗透率持续提升,以及导航、游戏、人工智能语音、 城市生活服务、OTA 远程升级等信息化功能加入,智能化座舱初具雏形,逐步打开想象空间。 根据 ICVTank 预测,中国的智能座舱市场将在 2025 年达到 1030 亿的规模,2021-2025 年复 合率
15、将达到 12.7%。智能座舱成为短期内车企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领域,单车价值量仍具备提升空 间。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为打造差异化产品竞争力,将智能座舱引入汽车, 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义逐渐由简单的出行工具转变为智能出行&娱乐休闲载体,消费者对触控大 屏、智能语音、手机 app 等的使用习惯顺利延伸至智能座舱场景,消费者对智能座舱需求正在 多维度拓展。汽车智能化主要由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构成,受制于政策法规、人工智能算法技 术发展、车联网发展等因素,L4 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的广泛商业化落地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因此成为短期内汽车主机厂打造产品智能化竞争力的核心领域。未来,随着高价值的
16、智能部件 逐步渗透,打开智能座舱价值量天花板,智能座舱各部件价值合计可达 6000 元以上。国内产业链优势凸显,自主品牌实现突围。智能座舱产品是当前最容易体现产品差异化的 领域之一,主机厂商追求及时的系统更新与优化,国内供应商体现出本土产业链优势。一方面, 不同于国际厂商的广泛客户群,国内供应商客户集中于国内主机厂,与客户联系紧密,能够及 时响应客户需求,在智能座舱产品变革带来的软硬件解耦趋势下,供应商与客户的密切沟通有 助于加速系统软硬件的更新迭代,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另一方面,本土供应商具有稳定的物 流与供应链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凸显成本优势。当前,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已经实现突围,德赛 西威、
17、华阳集团、中科创达等本土供应商的智能座舱产品进入蔚小理、比亚迪、长城等国内主 机厂产业链。背靠国际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伟世通,域控制器产品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公司智能座 舱产品主要由合营企业延锋伟世通电子经营,公司持有延锋伟世通电子 24.5%的股份,剩余股 份由伟世通持有。伟世通是国际知名的汽车电子公司,客户涵盖福特、马自达、通用、宝马、 奥迪等国际主流主机厂,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能力,其产品车载信息娱 乐系统、液晶仪表盘、HUD 等市占率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公司背靠伟世通优质资源与技术,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实现量产,2020 年,公司域控制器市占率达 7.84%,仅次于
18、德赛西威 (10.86%)和东软睿驰(10.32%),位居行业第三,发展空间广阔。延锋安道拓股权整合完毕,自主掌控核心座椅业务。座椅是内外饰中占比最大的部件,也 是智能座舱的核心组陈部分,公司座椅生产与销售业务是由其延锋汽饰下属子公司延锋国际 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锋国际”)经营,延锋国际原名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原 延锋江森座椅,以下简称“延锋安道拓”),延锋安道拓于1997年成立,由延锋汽饰持股50.01%, 安道拓持股 49.99%,2021 年,延锋汽饰完成对安道拓持有的延锋安道拓 49.99%股权的收购, 延锋安道拓成为延锋汽饰全资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延锋国际。经过多年发展
19、,延锋国际完成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现已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座椅供应商,产品出口 19 个国家,在国内有超 35 家的生产与研发基地,员工超一万名。延锋国际为中国约 30%的汽车提供座椅及零部件,获得 过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东风汽 车和江淮汽车在内的多家 OEM 的优秀供应商称号。公司在竞争格局较分散的座椅行业中处于较强的领先位置。座椅是内外饰中成本占比最 大的业务,2020 年公司国内汽车座椅市占率为 24%,在汽车座椅行业整体竞争格局分散的背 景下,公司在行业内领先优势明显。2021 年,延锋国际实现营业收入 292 亿元,同比增长 3.2%
20、, 汽车座椅单价为 5700 元/套,较 2020 年 5340 元/套提高 360 元/套,公司产品量价齐升,有助 于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已具备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产品兼具设计与技术创新。公司座舱产品采用模 块化设计,以满足不同汽车制造商的不同的需求,并在技术的基础上,提升设计感,内饰舒适 性优越。2020 年,延锋发布了自主研发设计的 XiM21 智能座舱,具有多屏交互、智能温控系 统、“记忆”功能等先进配置。2021 年,公司提出 XiM21S 概念。相比于 XiM21 聚焦于驾驶 体验,XiM21S 更关注乘员深层次情感需求及乘坐体验。通过六个维度在 XiM21S 上迭代升级
21、 功能设计,包括:长滑轨、零重力座椅、智能表面、一体式方向盘、智能开关和显示集成方案。 此外,XiM21S 智能座舱的智能表面选用了 UV-C 光技术杀毒,提供了在防控背景下能够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功能。1.2 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线控制动提升智能化制造能力自动驾驶指通过汽车的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对驾驶员操作的实现部分、全部接管。高 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由三部分组成: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种传感器来测量汽车行驶中周围 的环境信息,该信息传递给电脑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与侦测(感知层);电脑结合高精 度地图、GPS、车联网等信息分析运算(决策层);对车辆行驶施加自动控制,替代驾驶者操 作(
22、执行层)。从自动驾驶的介入、接管程度来看,按照国家标准 GB/40429-2021 和 SAEJ3016 的自动驾驶分级,结合自动化驾驶系统能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程度、驾驶员的角色分配、有 无允许规范限制等条件,将自动驾驶由低到高分为 L1-L5 级,其中 L1 和 L2 级自动化系统命 名为“驾驶辅助系统”、L3-L5 命名为“自动驾驶系统”。毫米波雷达:ADAS 基础硬件设备,发展前景广阔多传感器方案成为主流,毫米波雷达依靠优质性能及可靠性获得广阔应用空间。自动驾驶 在感知层面目前有两条实现方案,一条是纯视觉算法,即仅依靠车载摄像头进行信息搜集,通 过多摄像头有捕捉到的 2D 图像映射到
23、3D 空间中,该方案对算法精度和算力水平提出了较高 要求,且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则有待考证,目前以特斯拉为主要推动者;第二条自 动驾驶实现方案为在摄像头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此提高环境感知的敏感性和精准度,多传 感器方案凭借其更高的安全冗余获得了多个主机厂青睐,成为目前主流 ADAS 方案。传感器 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其中毫米波雷达工作在毫米波波段(30300GHz), 可探测距离较远,且能够适应暴雨、大雾、夜间行车等较为恶劣的环境,因而成为多传感器方 案的核心零部件。毫米波雷达市场空间巨大,国内厂商有望依靠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加速突围。智能驾驶技术 逐渐成长为新能源主机
24、厂核心竞争领域,新车型普遍预埋高级别自动驾驶相关硬件,毫米波雷 达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根据 HIS 预测,2025 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 263 亿美元, 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30%。目前毫米波雷达技术主要由国外企业所垄断,博世(市占率 32.3%)、大陆(23.9%)、安波福(9.6%)、电装、海拉、法雷奥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在该 领域具有高度话语权,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 年缺芯对国内汽车产销造 成的不良影响突显出了的紧迫性,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仍未完全恢复,同时相比于 国际厂商,国内厂商在成本和定制化研发配套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长期来看可 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华 汽车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