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
《2022年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一、注册制或将带来投行业务新变局全面注册制下的中国投行业务,与美国 1970、1980 年代存在相似之处: 1)监管政策上放松管制。中国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推进全面注册制、推进利率市场 化。美国 70、80 年代放开固定佣金制度(1975)、推行储架发行制度(1983)。储架发 行是指证券发行人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注册或审核文件后,可在随后的时间内持续地发 行证券,与原发行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销售证券前的 20 日等待期。 2)投行业务面临新变局。中国全面注册制将缩短 IPO 项目周期,迎来市场扩容。美国 1983 年根据“415 条规则”推出的储架发行制度,改
2、变上市等待期规则,部分申报项目 取消发行等待期。美国注册制度的改变导致发行效率提升,加剧了券商在投行业务上 的竞争。 3)投行业务集中度处于持续上行期。我国 2019 试点注册制以来股债承销总规模持续 上升,业务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2019 年至 2021 年,行业 CR4 由 38.5%增至 42.1% (2016 年 IPO、增发、债券发行节奏加快,业务迅速扩容,集中度下降)。1970、1980 年代,美国投行业务竞争加剧,承销业务向销售能力强的大券商集中,CR4 持续上升 (60 年代因电子股带动 IPO 热潮,IPO 业务迅速增长,行业集中度下降)。我国投行业务发展程度与发达市场存在
3、差距,与其他业务形成协同难度更大。1)业务 构成上,我国现阶段投行业务以承销保荐收入为主,而对专业度要求更高的咨询业务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21 年我国承销保荐业务收入占投行业务收入 87.3%,股权承 销收入占比过半。以顶级券商为主的全球投行业收入数据分布更加均匀,并购咨询占 比最高,2021 年股权承销、债券承销、并购咨询占比分别为 32%、27.8%、40.2%。2) 业务模式上,我国投行业务目前展业多以规模取胜,缺少类似 Moelis & Co、Houlihan Lokey、Lazard & Co 等专注于并购咨询的精品投行。在投行模式相对简单的背景下, 我国对于业务协同的需求会相
4、对较低。经历 1970s、1980s 的行业动荡,美国投行业务已经步入成熟阶段,高盛逐渐稳住头部 券商的地位。我国全面注册制改革也将带来投行业务新变化。处于注册制改革之际, 本文首先通过高盛投行重资本协同案例,分析顶级美国证券公司在投行重资本业务协 同经验,再回顾部分市场试点注册制背景下我国投行重资本业务协同现状,最后展望 我国投行业务未来的协同发展态势。二、它山之石:观国际投行高盛协同模式高盛成立于 1869 年,经历 150 多年发展,业务协同模式已成型。作为投行业务和交易 业务都在业内领先且已形成协同效应的证券公司,高盛投行业务与重资本业务的协同 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一)高盛业务梳理
5、在高盛目前的四大业务线中,全球市场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是目前的核心业务。高盛重资产业务主要分布于全球市场板块与资产管理板块。根据 2021 年高盛年报,(1) 全球市场(原机构客户服务)业务线主要为做市、信用、衍生等资本交易类业务。该 业务线主要以做市为主(占比 71%),另包含部分轻资产的经纪业务。(2)资产管理部 中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对应国内自营投资业务,这两部分业务在 2018 年前归属投资 借贷部(Investment & Lending,现已移除),自营投资业务从单独设立的一级部门变为 与资管业务共存于资产管理部之下,说明近年业务的投资属性在弱化,定位在向资管 属性转变。高盛通过自营
6、投资与资管业务的合并,以从客户身上筹集更多的投资资金。高盛投行业务分布相对均衡,重资本业务侧重非方向性交易。投行业务上,2021 年高 盛财务顾问、股权承销、债券承销收入占比分别为 38%、34%、24%(高盛具备贷款资 质,投行小部分收入来自公司贷款),投行部门三大主业相对均衡,财务顾问收入贡献 最高。重资本业务上,根据全球市场部和资产管理部的资产分布,高盛的重资本业务 侧重于交易业务,交易类资产为自营投资类资产的 4 倍。(二)高盛交易业务和投行业务的行业地位投行业务业内领先,股权承销与并购业务多年位列第一。1)高盛股权承销业绩出众, 常年位列行业第一, 2021 年高盛股权业务规模为 1
7、402.5 亿美元,全球市占率为 10.9%, 业务规模比排名第二的摩根斯坦利高 229 亿美元。2)高盛的并购业务全球领先,1983- 1993 年超 10 亿英镑的 30 次恶意并购中,高盛作为辩护顾问次数过半,截至 2021 年高 盛已经位居全球并购业务榜首五年,2021 年并购业务全球市占率 10.5%。高盛交易业务业内领先,收入贡献稳定。行业排名上,2021 高盛交易业务收入达到 221 亿美元,排名第二,2022Q1 高盛衍生品规模排名行业第三。高盛股权交易收入由 2000 年的 34.9 亿美元,升至 2021 年的 115 亿美元,股权交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 在 20%(2
8、000:21%、2021:19.4%)。(三)协同模式:“投行+交易”+“投行+投资”高盛的投行业务优势和交易业务优势离不开“投行+交易”协同模式的助力。此外,“投 行+投资”模式对于投行业务发展亦有帮助。1、交易助力投行:交易条线产品可满足更为复杂的投行业务需求,交易条线客户积累 可提升投行销售效率。在面对更复杂的投行业务上, 1)财务顾问:除防御收购、重组分拆,财务顾问服务可帮助客户执行大型复杂交易, 为客户设计跨境交易架构。财务顾问服务还包括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服务, 此类业务会和交易部门产生联动。衍生品套期保值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投行部门的金融机构团队在为金融机构提
9、供咨询服务时,可以从全球市场部获得利率 衍生品、货币衍生品方面的支持。 2)承销业务:除传统股权、债券承销外,承销过程中一些复杂的交易委托需要交易业 务的支持,如 1984 年为日本电信公司发行的扬基债券涉及到货币互换的使用。在提升投行销售效率上,高盛交易条线积累大量机构客户。由于对接到买方的规模及 质量会影响投行部门的销售效率,高盛销售实力在交易业务沉淀机构客户的过程中得 以提升。在高盛,整个机构客户网都是私募发行、公募发行、并购业务的潜在买家。 在 2017 年的日本东芝公司私募募资 6000 亿日元事件中,东芝因负净资产或将在短期 内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高盛为解决该问题,在不到两个月的
10、时间内为其组建了一 个由 60 名外国买家组成的财团,成功为东芝配售 22.8 亿股,使其净资产在财年结束时 由负转正。2、投行助力交易:投行业务其一可以促成大宗交易,其二可以向交易部门引流。 1)促成大宗交易:交易业务实力体现在达成交易的效率,即帮助买(卖)方找到交易 对手方的时间。高盛会采取将投行客户变为机构客户的交易对手方的策略:例如,某 私募客户产生投资特定种类债券的需求(交易需求),高盛投行团队会去寻找存在对应 融资需求的客户(投行客户),若私募客户的投资交易需求和投行客户的融资需求匹配 成功,高盛可帮助投行客户发行债券,同时促成一笔交易+一单承销业务。 2)业务引流:投行部门可以使
11、用交易部门产品,满足投行客户需求。如航空公司对冲 燃油风险时,交易部门帮助交易商品衍生品,这相当于投行部门客户向交易部门引流。3、投行投资协同:投行客户带来投资标的,投资项目加深客户关系 。1)股票承销与股权私募存在协同。高盛的私募股权集团(GS Capital Partners/PIA)和 高盛投行部门内部都设投资基金,均可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私募股权集团 (现归属资产管理部)投资规模较大,投行部门投资规模较小,2021 年二者投资类资 产规模分别为 323 亿美元和 10 亿美元。投行内部的专项投资基金(IBD funds)直接接 受部门内部推荐,投资特定行业(TMT、清洁能源行业)
12、,投资于后期、高成长、IPO 可预见的私企,可以实现投行和投资的协同,协同体系现在:投资项目的退出路径 较明确;高盛成为投资者可更好地主导 IPO 过程。同理,私募股权集团的投资也会 产生上述协同效应。在中国平安案例中,1994 年高盛以约 3500 万美元自有资金购买中 国平安约 7.5%的股份,11 年后该投资获得 20 倍(6 亿美元)投资回报,2004 年高盛 作为主承销商之一,帮助中国平安在港交所完成 IPO。2)财务顾问业务与投资存在协同。高盛的财务顾问业务为企业杠杆收购、资产重组等 复杂交易提供财务建议,高盛除了作为中介提供投资建议,还会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其 中的交易。带来股权投资
13、机会:2003 年,高盛于向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MFG)投 资 12.7 亿美元,并协助 SMFG 处置部分不良资产。在高盛与 SMFG 的合作中,高盛一 方面购买力 12.7 亿美元得到 SMFG 可转换优先股,另一方面在拥有丰富日本不良资产 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再出资 91 亿美元购买 SMFG 的不良贷款,帮其进行债务重组,恢复 SMFG 资产负债表并帮其恢复盈利。带来债权投资机会:2004 年,联想并购 IBM 案 例中,高盛担任联想的财务顾问,并通过高盛信贷(Goldman Sachs Credit Partners L.P) 为联想提供 5 亿美元过桥贷款。(四)模式特点:客户打通+客
14、需细分+产品打通“一个高盛”战略指导高盛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业务布局,从客户视角看高盛的“投行+交 易”协同模式具备客户打通、客需细分、产品打通的特点。客户层面,各类客户条块并未出现严重割裂,投行部同时覆盖企业客户与机构客户, 更容易实现客户协同效应。与传统投行只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求、财务咨询需求不同, 高盛投行团队中专门设置“财务和战略投资者团队”,面向私募股权公司、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等存在投资需求的客群,为其提供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 (初创、收购咨询和融资、最终销售/IPO)。投行服务团队中如消费零售团队、TMT 团 队同时接触投资者与融资者,有利于高效利用客户资源,帮投资者(融
15、资者)更快地 达成交易。投行部门可以在部门内 ,与融资企业、投资机构双向达成合作。客户需求层面,高盛根据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客群进行需求细分,实现交易类产 品与不同投行客群的精准对接。除“财务和战略投资者团队”主要对接存在投资需求的 机构客户,传统 IBD 部门按行业分为八大团队,覆盖消费零售部、金融、医疗、工业、 公共部门及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房地产、TMT 行业,针对不同行业差异化的客需提 供差异化的服务:针对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对冲服务,针对自然资源行业客户提供商品 对冲服务,针对医疗、消费零售、工业行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针对市政和非营 利性客户提供利率衍生品服务。客群、客需的细分使得
16、衍生品在投行业务中有的放矢。产品层面,不同部门间产品供应相互打通,方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复杂产品。高盛传 统 IBD、融资团队、全球资本市场团队所构建的完备产品体系可以通过融资团队中的 “策略团队”形成协同效应。融资团队中的“策略团队”负责对接传统 IBD 团队、融资团 队内部团队及全球资本市场团队,为客户开发解决技术方案。该模式打通产品的输送 渠道,一方面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满足更高难度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可 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做到服务更全面。(五)高盛协同成功之道1、协同要素一:灵活的调整机制1960 以来市场环境变化,机构客户重要性上升。1960 年代以来,美国机构投资
17、者占比 保持上升趋势,金融机构成为资本市场主要交易者,市场投资者构成主体的变化驱动 高盛推进部门调整。部门灵活调整,顺应市场变化,提升交易(机构)业务重视程度。高盛 1999 年上市之 初的一级部门包含全球资本市场部和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其中全球资本市场部下 设投资银行业务部和交易和自营业务部。2002 年顺应业务发展,高盛对于交易业务的 重视程度上升,交易和自营业务部被独立出来,与投资银行业务部、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保持平级。此后,2010 年高盛再度进行部门架构调整,由三条业务线调整为投 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与借贷+投资管理四条业务线,机构业务部提供衍生、做市、 两融等多项服务,其
18、客户主要为买方机构。根据 2021 年报,高盛在投资与借贷业务线 和投资管理业务线之间进行了调整,但投资银行和机构客户服务基本保持不变。2、协同要素二:强大的业务实力高盛早期并购大量优质公司,提升交易业务服务能力。1981 年高盛收购大宗商品贸易 公司 J. Aron & Company 成为外汇、原油、贵金属交易和对冲的全球领导者。在 20 世 纪末美国衍生业务逐渐兴起的背景下,高盛 1999 年收购领先电子交易公司 Hull,2000 收购纽交所最大场内会员 Spear Leeds & Kellogg(SLK)以扩大交易业务规模。2001 年 高盛收购纽交所旗下专业公司 Benjamin
19、Jacobson & Sons,将其业务与 SLK 业务相结合。 从结果来看,高盛的交易业务得到快速发展,1999 后股权交易收入水平升至 15 亿美元 之上(2002 年 1 月因高盛在纳斯达克交易业务中调整费用定价架构,纳斯达克交易收 入转入佣金收入统计口径),1999 年收入增幅最大,同比提升 147%。投行业务服务能力出众。股权承销方面,高盛曾参与全球前 5 大 IPO 项目,上市公司 遍布全球,最大参与项目募集资金达 256 亿美元。并购方面,1980 年代中期,美国开 始流行恶意并购,高盛反其道而行通过“反恶意并购”服务打响并购业务招牌, 1983 高 盛担任 BTR 集团以 6
20、亿英镑恶意收购 Thomas Tilling 事件的辩护顾问,为客户 Thomas Tilling 争取最高报价 6.55 亿英镑,1986 年高盛帮渣打银行抵御劳埃德银行报价 11.67 亿英镑的恶意收购,高盛将并购业务上的优势维持至今,截至 2021 年高盛已经位居全 球并购业务榜首五年。3、协同要素三:完备的产品体系高盛产品覆盖范围十分广泛。1)投行业务板块主要面对企业客户,虽然只分为财务顾 问、股票承销、债券承销、企业贷款四条业务线,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包含衍生品、 风险管理、贷款、信用咨询等。2)全球市场板块主要面对机构客户,高盛提供 FICC 中介、FICC 融资、股权中介、股权融
21、资四大类服务,各板块由丰富的产品构成。以股 权中介服务为例,高盛提供从实物股票、ETF、期权、其他衍生品等整个股票产品的交 易。除主业务线,高盛还能为金融机构提供佣金管理服务,提供对账、付款处理、跨 平台交易分配方案定制等服务。完备的产品体系源自基于客需的创新。高盛的企业文化对于创新赋予高度重视,公司 的 14 条业务原则之一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强调创意和想象力”。1)针对机构客户, 高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于机构客户的能力,为满足机构客户投资需求。1990 年高 盛设计 Black-Litterman 全球资产配置模型帮助机构客户实现全球资产配置,为满足机 构客户投资分析需求,高盛 1995
22、 年为机构客户打造 GS 金融分析平台,顺应技术发展 2014 年高盛进一步推出 Marquee 让客户自有平台和高盛提供的平台更便利的对接。技 术之外,高盛在金融产品方面也保持创新,资产类型的增加给机构带来新的衍生品需 求,2021 年 5 月高盛开始向投资者推出与比特币价格挂钩的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高 盛数字资产高管表示比特币相关衍生产品的推出象征着高盛在更广泛的资产类别的发 展。2)针对企业客户,高盛通过创新设计金融产品帮助客户实现融资需求,1974 年高 盛进行融资创新,发行美国史上首单外国政府商业票据,1984 年为客户创新设计债券 发行+货币互换模式帮客户成功融资。4、协同要素四:
23、庞大的客户关系网“客户至上”是高盛的四大核心价值观之一,企业客户与机构客户的积累和维护是高盛 投行业务与其他业务发生协同效应的关键。1)在企业客户方面,各规模各地区各行业客户开发并重。高盛 70 年代前锁定大型客 户。70 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小企业客户,目标客户从财富500 强以外的 500 个扩 大至 1971 年的 4000 个。客户开发上,投行客户服务部通过人员扩充提升开发质量, 部门单个客户经理覆盖客户数从 200 降至 100,单一客户的挖掘深度有所增长。此外, 高盛采取“客户关系专家+产品专家”的专家组和模式有助于挖掘客户需求,其中客户关 系专家继续负责跟进客户反馈,挖掘新业务机会
24、,产品专家负责专注于为客户服务, 该高效高质的服务模式让高盛迅速扩大企业客户的数量,1979-1984 五年间高盛客户数 增加 500 个。随着全球化战推进,高盛开始布局海外中小企业市场,2019 年高盛已覆 盖美洲、欧洲、中东及非洲 100 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中的 95%,5-20 亿美元市值上 市公司中的 44%。2)在机构客户方面,优质全面的机构客户服务增加机构客户粘性。美国的投资者以机 构为主,高盛重视机构客户,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产品服务的提升,高盛获得了大 量机构客户资源。早期,高盛通过大宗交易构建机构客户关系网,高盛具备较强的大 宗交易服务能力,1967 年执行了当时有史以来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证券 行业 专题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