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城乡(600861)研究报告.docx
《2022年北京城乡(600861)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京城乡(600861)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北京城乡(600861)研究报告1北京城乡重组,人服龙头开启资本化1.1 重组草案公布,北京外企开启登陆 A 股进程2022 年 4 月 12 日北京城乡发布公告称筹划以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北京外 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100%股权。 根据方案,重组交易方案由上市公司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募集配套资金三 部分组成,其中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互为条件、同步实施:1)重大资产置换:北京城乡拟以截至评估基准日除保留资产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与北 京国管持有的北京外企 86%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置出资产将由北京国管承接。2)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北京城乡拟向北京国管以发行股份
2、的方式购买北京国管持有北 京外企 86%股权与置出资产交易价格的差额部分,以 15.84 元/股的价格,向天津融衡、 北创投以及京国发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其分别持有的北京外企 8.8125%、4.00%、1.1875% 的股权。重组后,北京城乡将取得北京外企 100%股权。3)募集配套资金:上市公司以 16.80 元/股的发行价格,向北京国管以非公开发行股 票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的数量不超过 95,041,484 股。4)业绩承诺:北京外企业绩承诺期为本次交易实施完毕后的连续三个会计年度,若本 次交易于 2022 年实施完毕,三年为 2022 年-2024 年;若本次交易于
3、 2023 年实施完毕则 三年为 2023 年-2025 年。具体看,2022-2025 年承诺业绩为 4.55 亿元、5.19 亿元、5.94 亿元、6.62 亿元。国资控股,股权结构集中。本次重组前,北京城乡控股股东为北京国管,共持有 108,452,397 股,占比 34.23%。重组完成后,若考虑配套融资,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北京国 管,持股比例提升至 49.23%,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重组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由商业和旅游服务业转变为人力资源服务。此次重组有 利于上市公司探索新业务转型、寻求新利润增长,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1.2 42 年深耕人服领域,成就行业综合性龙头北
4、京外企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国内首家外商人力资本服务提供商逐步成长为国 内人力资源服务龙头。FESCO 前身是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成立于 1979 年,是国 内首家为外商驻华代表机构、外商金融机构、经济组织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 开创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先河。2002 年,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FESCO) 成立。2010 年,FESCO 携手德科集团(Adecco),合资成立了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 务上海有限公司(FESCO Adecco),推进行业国际化发展。2019 年,北京外企混合所有 制改革,变更为国有控股公司,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三家社会投资人:天津融
5、衡、北创投、 京国发。2021 年,北京市国资委作出关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与北京城乡商 业(集团)股份公司重组的通知,明确外企集团持有的北京外企 86%股权无偿划转至北 京国管,北京外企成为北京国管下属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全面覆盖行业细分赛道。北京外企经过 42 年 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目前已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龙头,可提供 全面的人力资源产品及服务。公司拥有四大核心主营业务,包括人事管理服务、薪酬福利 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和招聘及灵活用工服务,基本实现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各细分赛道 全面覆盖,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1.3 营收逆势高
6、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宏观环境推动 B 端需求增长,营收增速显著提高。国内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 龄化日趋严重使得用工荒、难、贵问题逐渐显现,加之政策端推动的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对专业化招聘需求不断增长。FESCO 顺应市场需求,营 业收入规模伴随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持续增高。19-21 年,北京外企营业收入分别 160.11、180.97、254.18 亿元,21 年同比增长 40.45%,增幅同比提高 27.43pct。业务外包和灵活用工成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营收占比超过 8 成。疫情常态化后, 客户对于业务外包、灵活用工的需求显著增加,推动北京外企业
7、绩高增长。2021 年,业务 外包服务 / 人 事 管 理 服 务 / 薪酬福利服务 / 招 聘 及 灵 活 用 工 服 务 的 营 收 分 别 为 217.25/13.14/9.81/11.44亿元,占比主营业务营收分别为85.50%/5.17%/3.86%/4.50%, 同比增长 46.01%/5.21%/7.43%/43.64%。公司业务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客户呈现头部化趋势。北京外企主要集中于北方大区和 华东大区,2021 年两大区域销售占比为 79.04%。公司头部客户均系所在行业处于领先位 置的知名公司,2021 年华为客户组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实现销售收入 51.31 亿元,占营收
8、比重为 20.19%,其他四个分别为贝壳客户组、黑龙江飞鹤乳业销售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客 户组和上海禹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占比分别为 6.19%/4.36%/4.17%/2.07%,前五大客 户占比总计 36.98%。主营业务毛利率基本持稳,人事管理服务毛利率显著提升。19-21 年,人事管理服务 毛利率分别为 82.20%/78.27%/83.13%,21 年同比提升 4.86pct,主因疫情常态化下人事 管理服务成本下降以及服务系统数字化,软件替代原有相对传统人工。薪酬福利服务、业 务外包服务、招聘及灵活用工服务等业务毛利率同比分别下降 2.42pct/0.14pct/0.19pct, 不存
9、在大幅波动,主因北京外企向客户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服务,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具 有良好市场口碑,大客户资源稳定。人事管理服务毛利率高,业务外包服务规模大,贡献毛利润合计占比超 7 成。从毛利 润构成来看,人事管理服务毛利率高达 80%,盈利能力大幅领先其他主营业务。2021 年 人事管理服务 / 薪 酬 福 利 服 务 / 业务外包服务 / 招 聘 及 灵 活 用 工 服 务 毛 利 率 为 83.13%/33.03%/2.60%/9.30%。得益于高毛利率,营收占比仅约 5%的人事管理服务贡献 毛利占比达到 50%。与此相反,业务外包服务毛利率最低,营收规模最大,贡献 26%毛利 润,仅次于人事
10、管理服务。公司费用管控能力提升,研发费用同比上涨 15.85%。19-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 别为 2.84%/2.44%/1.87%,21 年同比下降 0.57pct,主要系公司着力加强销售过程的管 理控制。销售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构成,21 年占比总销售费用的 68.23%。公司管理费用 率分别为 4.22%/3.47%/3.01%,21 年同比下降 0.46pct,表现公司较好的费用管控能力。 公司坚持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打造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科技型企业, 19-21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0.89%/0.91%/0.75%,其中 21 年研发费用为 1.90 亿元,同
11、比上涨 15.53%。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充裕。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75 亿 元/6.15 亿元,21 年同比增长 6.94%,归母净利率有所下降,分别为 3.18%/2.42%,主要 系外包业务高速发展。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为 1.84/2.27 亿元,占归母 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 31.94%/36.87%,主要为政府给予税收返还和奖励扶持。北京外企现 金流较为充裕,20-21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13.55 亿元/5.90 亿元, 21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 56.46%,主因 20 年收到较多代收代办款项带来高基数2.
12、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好风凭借力,疫情之下创造新机遇2.1 政策+人口+产业,三要素驱动行业高增长我国人资服务行业同改革开放同步,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1978-1991 年,起 步探索阶段,企业开始自主用人,从计划经济用人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用人体制;2) 1992-2000 年,规范形成阶段,出台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各类服务机构涌现,服 务形式不断丰富;3)2001-2006 年,改革创新阶段,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都进行了所属 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体系建设,首次提出“人才服务业”概念;4) 2007-2016 年,统筹发展阶段,2011 年,在人力资源服务正式列入国家产业
13、目录之后, 人力资源服务也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5)2017 年后行业开启资本化新阶段,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出台,科锐国际、猎聘、万宝盛华大中华等人力资源企 业相继上市,板块逐步做大做强。支持政策与法律规范齐头并进,疫情之下重点关注灵活用工。国家陆续出台了人力资 源服务业发展计划纲要,调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提高人才匹配效率, 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服务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显 著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在 20 年疫情之后,国家发布文件支 持多渠道灵活用工,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重要举措。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
14、型升级,推动专业化招聘服务需求。自 2011 年起,我国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持续降低,从 2011 年的 74.4%下降到 2020 年的 68.6%。 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退休人数将超过 4000 万,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 3500 万人,人口 老龄化趋势仍将持续,人服行业呈现两大趋势:1)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促使劳动力市场供 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需求方对招聘流程外包业务、灵活用工业务的需求将逐步加大。2) 企业对人力资源内涵价值及效率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将从以往的 “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人才的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市场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 求将持
15、续提升,促进高端人才访寻业务。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升级,利好灵活用工、高端人才访寻等细分板块。我国产业结 构经历了从低技术密度、高污染制造业向高端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带来了企业对人力资 源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增加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第三产业更易受到消费者需求波峰、 波谷变化的影响,为灵活用工创造适应发展的环境。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 2011 年的 36%提升至 2020 年的 48%,第三产业 GDP 占比从 11 年的 44.29%提升 至 21 年 53.31%。政策因素、人才红利、产业升级共同作用,行业经历 10 年高速发展。人社部数据显示 宽口径下,20 年人力资源服务
16、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 2 万亿元,10-20 年 CAGR 为 32.5%。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预计到 2025 年,宽口径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总规模达到 2.5 万亿元,20-25 年 CAGR 为 4.6%。根据灼 识咨询数据, 窄口径下 2020 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5651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有望增长至 1.3 万亿元,2020 年2025 年 CAGR 18.1% 。对比全球市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增速较高。2021 年,全球人力资源市场规模为 4760 亿欧元。20 年受到疫情影响,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17、10.34%,21 年 实现快速反弹,同比上涨 27.61%。2011-2021 年 CAGR 仅为 5.12%,国内近十年人资服 务发展速度领涨全球。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亟待解决龙头力量仍不足,相较国际一流公司尚存差距。根据 HROOT 发布的全球人力资源服 务机构 50 强榜单,中国上榜企业仅 5 家,分别是人力外包为主的中智、灵活用工为主的科 锐国际、万宝盛华大中华、海峡人力以及在线招聘赛道的前程无忧。其中中智作为国资委 旗下唯一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央企,受益于人事代理、国际人力资源服务等业务,规模较 为庞大。剔除中智以外,我国上榜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较小,约 30-50 亿元营
18、收规模。 而美国上榜企业数量达到 24 个,头部企业营收规模达到千亿元级别。国内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断层严重。根据第一资源发布的 20 年中国人 力资源 100 强榜单,入榜的机构发展不均衡,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数据显示,2019 年营收超千亿的机构仅三家,年度营收超百亿的机构 4 家,在 20-50 亿的机构有 21 家, 一半机构的年度营收在 2 亿以下(宽口径)。地域发展不平衡,人服机构的数量及服务质量随区域经济情况变动。我国经济呈现东 中西、南北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客观情况,而经济发展越早、越快的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 力也越强。受此影响,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
19、象。根据第一资源发布 的 2020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00 强榜单,上榜机构总部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苏州、 广州和深圳。其中,上海占比高达 44%。人服行业具有“轻资产”和“非标准”特性,天然给予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导致行业 竞争格局仍然分散。20 年中国人服市场 CR3 占比 8.12%,CR5 占比 9.38%。其中 CR3 为 中智、北京外企以及外服控股,分别占比 3.35%/3.20%/1.56%,科锐国际和万宝盛华分别 占比 0.7%和 0.57%位居第四名和第五名。竞争格局分散,对比全球平均水平和政策,均展现出向头部集中趋势。全球视角来看, 全球人资服务市场 CR3 为 13
20、%,高于国内人资服务市场集中度。人社部发表的关于推进 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 2025 年将重点培育 50 家骨干龙头 企业,30 家左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表明从政策上行业格局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头部 企业也将通过并购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行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人服行业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占比最大,但多为附加值较低 的传统人才派遣与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传统服务多,而大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中高 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提供各类客户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还 有欠缺。根据灼识咨询,18 年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占总体人服市场比例为 44%,而人事 代理与
21、劳务派遣的营业额占比人才资源外包服务的份额达到 42%。细分赛道众多,不同细分赛道差异性较大。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的竞争格局呈现三大 国企三足鼎立之势,而 RPO 则是通过引入海外的概念,目前仍以外企、民营企业为主。灵 活用工以民企科锐国际、人瑞人才,以及外企万宝盛华大中华作为细分赛道龙头。咨询、 培训、猎头等业务赛道国内小公司多,尚未出现绝对龙头,国外龙头势力较强。在线招聘 的集中度较高,前程无忧/猎聘份额分别为 34.2%/16.39%,以 BOSS 直聘、脉脉为主的垂 直社交类线上招聘平台增速较快。2.3 疫情时代人服韧性强,灵活用工迎发展机遇我国具有人口优势,人服规模绝对值位居前列,疫情
22、影响下国内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根据 WEC 的数据显示,2020 年 Agency work(即灵活用工)全球营收规模排名中,中国 市场以 47 亿欧元排名第 13,同比下降 4%。美国以 1071 亿欧元排名第一,同比下降 12%。 Direct recruitment(猎头业务)全球营收规模排名中,中国市场以 84 亿欧元营业额排名 第三,同比下降 4%,而美国以 154 亿欧元排名第一,同比下降 29%。可看出中国市场各 板块营收的绝对值较大,并且 20 年疫情影响下,人力资源市场回落幅度较小。疫情反复+用工成本提高,使员工与企业双方对灵活用工的接受程度提高。疫情使得员 工选择职业的心
23、态和企业用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员工“求稳”和“求变”两极分化严重, 接受灵活用工形式的比例不断上升。企业的员工队伍构成策略也逐渐走向雇佣员工+外围补 充员工的模式,既关心核心能力构建,又考虑人才和技能获取的敏捷与灵活。根据 IBM 的 调研,60%的受访企业选择的雇佣模式是长期雇佣结合短期雇佣,45%的受访企业考虑采 用或者增加灵活用工。根据亿欧智库发布报告显示,降低综合成本是选用灵活用工的首要 目的。20 年中国灵活用工的渗透率有较大提高,疫情下政策绿灯,疏通灵活用工渗透通道。 根据 WEC 数据,17 年,中国的代理工作人员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 1.2%,20 年跃升至 2.5%。20 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北京 城乡 600861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