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科电气研究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中科电气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科电气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科电气研究报告1.核心逻辑:负极一体化优势兑现,迎来量利齐升1.1.负极空间广阔,降本(一体化)+增效(快充+硅基)是趋势新能车方兴未艾,储能市场大有可为,中科电气作为锂电负极新星冉冉升起。1)量持续证 明:客户+产能布局优异,22H1 市占率提升至 9.0%。2)利边际改善:一体化产能开始兑现 成本优势+技术积淀提升产品结构(快充+硅基),单吨净利迎来拐点。负极新贵将迎来量利 齐升,脱颖而出。1.2.量的持续证明:份额持续扩张,一体化产能推动迅速1、市占率持续提升,负极新星有望脱颖而出。2022H1,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 4.84 万吨, 同比+105%。根据高工锂电数据,公司负极
2、市占率从 2017 年的 5.5%提升至 2022H1 的 9.0%,较 21 年提升 0.8 个百分点。22 年公司负极出货量有望达 13 万吨,23 年超 20 万。 2、一体化产能兑现度高。2020 年底公司负极产能仅有 3.2 万吨,石墨化 2 万吨。2021 年 公司加速扩张,产能持续落地,逐步进入收获期,22 年 7 月产销超万吨。2022 年底, 公司有望实现 20.7 万吨负极产能,参控股石墨化产能达 16 万吨。2025 年公司将具备负 极产能 54 万吨,石墨化自供比例超 9 成,有望跻身全球负极领域第一梯队。3、客户布局完善,合资产能+定增引入继续深绑。公司客户体系布局完
3、善,在比亚迪、宁德 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SK On 等主流动力电池厂商中占据重要份额,为公 司持续放量奠定坚实基础。2021 年以来,公司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弗迪分别合资建 设年产 10 万吨负极材料项目。2022 年 3 月,公司完成 8110 万股定增发行,共募集资 金 22.06 亿元,其中中创新航获配股数 367.6 万股,占比 4.53%,持有上市公司股份 0.508%。1.3.利的边际改善:成本端+产品端改善,单位盈利提升1、焦价上行+石墨化价格高位致 Q2 单吨盈利回缩,Q3 盈利有望回升。Q2 石油焦价格快速 上行+石墨化价格处于高位,且 Q2 单季度公司实际石墨
4、化权益自供比例不足 3 成,负极 毛利率测算约 18%,测算单吨净利润约 0.48 万元,环比 Q1 下滑 20%+。预计 Q3 随 1) 焦价高位震荡回落、2)石墨化自供比例可提升至 45%+、3)快充等产品增加,单吨盈 利有望恢复 0.55-0.6 万元水平。2023 年公司石墨化比例超 7 成,且快充产品占比显著提 升,预计单吨盈利有望回归 0.6 万+水平。2、石墨化工艺改进持续降本,向上布局负极粉体谋划深远。公司前期石墨化产能建设主要 选择艾奇逊炉,后续新建设产能将采用厢式炉法,可较坩埚炉石墨化环节降本 30%。2022 年公司公告拟通过子公司向安徽海达新材料投资人民币 5205 万
5、元持有其 51%股权,同 时与海达新材料及望江经开区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投资 5.1 亿元建设“年产 10 万吨 负极材料粉体生产基地项目”,未来将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降低原材料成本。3、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快充+硅基推动,海外客户可期。公司在快充、新型负极产品具有多 年的技术沉淀与储备。与宁德时代能合资建设年产 10 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以中高 端产品为主,均配套碳化包覆产能,瞄准快充负极领域,其中一期 6.5 万吨负极材料一 体化将于 2022Q4 投产。在海外客户端,有望持续实现新进展。2.动力电池负极新星冉冉升起2.1.从磁电设备到锂电负极的转型之路(一)磁电设备起家。湖南中科电气
6、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 4 月,于 2009 年 12 月在 创业板上市。在2017年之前,公司专业从事以连铸EMS为核心的工业磁力应用设备的研发、 生产、销售与服务,90%以上的产品销售集中在钢铁行业。 (二)进军负极材料领域。2017 年,公司收购星城石墨,正式进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 域。2018 年公司收购贵州格瑞特进一步完善锂电负极材料布局,实现了部分石墨化自加工。 2019 年,公司参股外协石墨化主要供应商集能新材料,持有其 37.5%的股权,完善锂电负 极产业链布局。(三)负极一体化深入布局。2021年来公司陆续引入亿纬、宁德、弗迪等战略合作伙伴, 合资建设负极材料项目
7、。2022年公司公告拟通过子公司向安徽海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1 亿元在望江经开区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粉体生产基地项目”,打造成公司负极材料原材料供应及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公司所需的优质石油焦等锂电池负极材料原材料供应。公司股权结构稳定。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余新、李爱武夫妇,两人合计持股14.89%,其中,余新持股比例11.14%,李爱武直接持股比例2.59%,通过深圳凯博资本间接持股比例为1.16%。2.2.负极业务扶摇直上,市占率稳步提升负极业务贡献主要营收及毛利。2017 年公司进入负极材料行业以来,负极材料业务营收、 毛利占比迅速增长,2018-2021 年,负极业务营收占比从
8、68%提升至 86%,毛利占比从 62% 提升至 74%。根据公司公告,2022 上半年负极材料业务实现营收 18.27 亿元,同比+166%。 未来随着公司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逐步落地,公司负极材料业务营收及毛利占比将进一步提 升。2.2.1.公司磁电设备起家公司以磁电设备起家,业务涵盖电磁冶金专用设备、工业磁力设备以及锂电专用设备的研发、 制造、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电磁搅拌系统、工业磁力搬运系统、感应加热系统、电源 系统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钢铁、运输、机械、矿山、锂电等行业。其中主导产品国内市场 占有率保持在 50%-70%,基本替代了国外产品。2.2.2.锂电负极新星冉冉升起,市占率持
9、续提升2017 年,公司收购星城石墨,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星城石墨成立于 2001 年,2014 年在 新三板挂牌,2017 年在新三板退市。2016 年 7 月,当升科技将所持有的星城石墨 32.8125% 的股权转让给中科电气,目前中科电气共持有星城石墨股份 99.99%。 目前公司锂电负极材料业务涵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负极材料石墨 化加工等,未来还将布局上游原材料粉体的生产。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复合人造石 墨、天然石墨、新型负极等。2017-2022H1,公司负极材料市占率由 5.5%稳步提升至 9.0%。根据 GGII 数据,2021 中国 负极材料出货量约
10、 72 万吨,其中中科电气负极材料出货量为 5.9 万吨,同比+145%,实现 翻倍增长,市占率达到 8.2%,较 20 年提升了 1.6%。2022 上半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量 4.84 万吨,同比+105.6%,市占率提升至 9.0%,较 2021 年提升 0.8 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 中有进的增长态势。2.3.财务表现持续向好,业绩加速增长公司业绩随新能源产业发展高速增长。2021 年,公司营收达到 21.94 亿元,同比+125%, 归母净利润为 3.65 亿元,同比+123%;根据公司公告,2022 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 20.33 亿 元,同比+147%,归母净利润为 2.63 亿
11、元,同比+65%。公司随规模起量,费率呈稳步下降趋势。随着公司营收的增加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2021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3.24%,较上年下降了 2.77 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为 1.97%,较上年 下降了 3.67 个百分点;除 2018 年银行借款增加和其他合伙人的投资收益导致的财务费用率 明显升高,其余年份财务费用率均较为稳定,2021 年公司财务费用率为 1.78%。2022 上半 年,公司销售、管理费用率进一步下降。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断扩大。截至 2021 年公司已经形成具有 264 人的研发团队, YOY+31.18%。其中硕士及博士占比 22.35%,30 岁以下人员
12、占比 63.64%。2022H1,公司 在获得锂电负极相关发明专利 6 项,另有 70 项正在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其中 61 项为发 明专利);获得磁电装备相关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另有 25 项正在申请并获得 受理的专利(其中含 24 项发明专利)。2022H1,公司研发费用 5850 万元,YOY+39.39%。3.锂电负极空间广阔,降本增效是趋势3.1.负极材料是动力电池四大主材之一,目前人造石墨为主流3.1.1.负极为锂电四大主材之一,成本占比6%-10%锂电池四大主材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目前,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材料与非碳材 料两大类。碳材料是指碳基体系,
13、其中石墨类负极材料市场化应用程度最高,主要包括天然 石墨、人造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碳微球。 负极活性物质与一定比例的导电材料、负极粘结剂等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后,均匀涂抹在铜 箔两侧,经过干燥、滚压后制得锂离子电池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能量储存与释放的作 用,主要影响电池的首次效率、循环性能、倍率等。负极材料约占电池成本的 6-10%。2021 年上半年以来,下游新能源需求爆发,上游原材料 碳酸锂价格快速上涨,正极材料及电解液供需关系趋紧,导致在成本拆分过程中,原材料成 本占比情况跨度较大。我们根据近一年不同时期动力电池主材价格进行测算,在这段时期内 正极材料成本占动力电池总成本比例为 30
14、-60%,负极材料占 6-10%,隔膜占 5-10%,电解 液占 10-20%。新能车方兴未艾,储能市场大有可为,负极材料空间广阔。根据 ICC 鑫椤数据,2021 年全 球负极材料产量达到 88.3 万吨,产能较为紧张。预计 2022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825GWh,对应 2022 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量为 114 万吨;2025 年行业需求达到 264 万吨, CAGR 达到 32%。3.1.2.目前人造石墨为主流方向负极材料目前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人造石墨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原料通 过粉碎、造粒、石墨化、碳化、筛分等工艺制程,优点为循环寿命长、高低温特性好、充放
15、电倍率性能好;天然石墨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 等工序制成,其克容量较高。2021 年人造石墨出货占比超 80%。根据 GGII 数据,2021 年,我国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达 到 60.5 万吨,占比为 84%,较 2017 年上升 16%;而天然石墨出货量占比则下滑至 14%。 目前人造石墨在负极材料中占据主流地位。3.2.降本:一体化成趋势3.2.1.人造石墨负极工艺流程长,产品差异化大人造石墨的生产流程通常包括磨粉、整形、二次造粒(二次颗粒产品工艺环节)、碳化(二 次颗粒产品工艺环节)、石墨化、包覆碳化(高端产品需要)、筛分、除磁、包装。其中二次 造粒、
16、石墨化、包覆碳化为各大厂商差异化竞争关键环节,技术壁垒较高。主要工序如下: 1、破碎:通过磨粉将原料焦破碎成需要的粒径以进行后续加工流程,实际上这一过程即为 “一次造粒”; 2、二次造粒:通常造粒即为二次造粒,与“一次造粒“相对应,二次造粒的产物是一次颗 粒的粘结态。将破碎后的焦类原料通过沥青使一次颗粒交联在一起形成二次颗粒,即为二次 造粒。部分低端产品通常不需要造粒,直接以一次颗粒进行石墨化;3、二次造粒后碳化:将造粒工序中以流动态存在的粘结剂沥青固化成型,温度通常为 1000 摄氏度以内; 4、石墨化:将非石墨质炭材料在石墨化炉内保护性气体环境下,通过高温使碳原子重新排 列形成六角网状层堆
17、叠结构,转变成为石墨质材料,通常在 3000 度左右的高温条件下进行 反应; 5、包覆碳化:对于有快充及高循环性能要求的高端品,一般会在石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高 分子材料,通常使用沥青或树脂材料,然后再进一步碳化使包覆材料转化为无定形碳材料; 6、筛分、除磁、包装。 人造石墨负极生产流程较长,产品差异化大。3.2.2.焦+石墨化占据主要成本,一体化成趋势石墨化+原材料占据负极成本绝对核心。我们以中端人造石墨产品(不含包覆碳化环节)为 例,假设针状焦:石油焦配比为 4:6,做如下的成本拆分: 1、若石墨化外采,负极单吨成本为 3.4 万元。其中,原材料针状焦+石油焦+沥青的成本合 计 1.1 万元
18、,占比 31%;石墨化外协成本为 2.1 万元,占比为 62%。2、以坩埚炉法为例,若石墨化自供,负极总成本为 2.5 万元。其中原材料针状焦+石油焦+ 沥青的成本合计 1.1 万元,占比 43%;石墨化自供成本为 1.2 万元,占比为 49%。3.3.增效:快充+硅基负极3.3.1.快充需求快速提升,瓶颈在负极用户端快充需求快速提升,高倍率电芯产品备受青睐。2022 年 6 月,宁德时代正式发布 CTP3.0 麒麟电池,应用超快充技术,能够实现 4C 快充。继解决里程焦虑后,宁德时代再次 抓住快充竞争时代的先机,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龙头地位引领下一阶段动力电池发展。麒麟 电池使用首创电芯大面积
19、冷却技术,或将配合硅基负极材料及升级电解液,全方位技术升级 助力实现 4C 快充。未来麒麟电池将应用于 800V 车载高电压平台车型,将推动动力电池进 入快充时代。快充的瓶颈在负极。电池充电的过程本质上是锂离子从正极往负极移动的过程,负极嵌入的 锂离子越多,电池就拥有更高的 SOC。因此锂电池快充技术的核心即在不影响电池容量即循 环寿命的前提下,加快锂离子由正极嵌入到负极的速度。 二次造粒与包覆碳化可显著提升电池倍率性能。在人造石墨生产工艺中,影响电池快充性能 的环节主要为造粒与包覆。造粒环节可控制骨料颗粒大小和微观结构,负极厂的区别主要体 现在造粒过程的参数控制;包覆则是弱化石墨材料与电解液
20、间的副反应,从而满足长循环、 大倍率的的需求。(一)二次造粒-提升电池倍率及循环性能。通常造粒即为二次造粒,与“一次造粒“相对应,二次造粒的产物是一次造粒产物一次颗 粒的粘结态。二次造粒工艺是在将针状焦与石油焦骨料粉碎获得小颗粒基材后,使用沥青作 为黏结剂使之交联在一起,根据目标粒径的大小,在反应釜内进行二次造粒,经过后续碳化、 石墨化等工艺,获得成品二次造粒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对单颗粒负极进行二次造粒工艺,可 以丰富 Li+在晶格内嵌脱的通道数量,进一步提升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与一次 颗粒负极材料相比,通过二次造粒工艺制备的二次颗粒负极材料的粒径分布更窄。与一次颗粒产品相比,二次颗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电气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