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巨一科技(688162)研究报告.docx
《2022年巨一科技(688162)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巨一科技(688162)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巨一科技(688162)研究报告1. 巨一科技主营业务介绍从传统到新能源,深耕汽车高端制造。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EE)成立于 2005 年 1 月,于 2021 年 11 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以装备业务起家,2009 年进军新能源 电驱动业务,与安徽本地车企江淮和奇瑞等深入合作,建立完整的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 研发、试验、生产和检测平台,产品配套多款车型。目前主营业务包括智能装备和新能 源汽车电驱系统,其中智能装备产品包括汽车车身连接生产线、动力总成装测生产线、 动力电池装测生产线、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等,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产品包括驱动电机、 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等。股
2、权集中,业务架构清晰。公司的实控人是林巨广和刘蕾夫妇,两人直接或间接持股 52.8%。母公司巨一科技和旗下全资子公司巨一智能、苏州巨一和苏州宏软从事智能装 备业务,全资子公司巨一动力、上海一巨和合营公司道一动力从事新能源车电驱系统业 务,海外子(孙)公司美国巨一、德国巨一、英国巨一和日本巨一重要负责地区市场的 开拓和客户服务。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重视研发投入。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林巨广博士曾任教于合 肥工业大学,历任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和合工大科研处副处长。公司前身巨一 有限由江淮汽车、合工大和林巨广博士等 11 名自然人共同设立,技术背景深厚。公司建立了完备的自主研发体系,拥有国家企业
3、技术中心、自动化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 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此外,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外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 研发。公司的技术中心下设动力总成装测系统研发部、车身焊装系统研发部、电驱动系 统研发部、智能工厂方案研发部、上海研发中心、科技发展部、知识产权部等。2018 年以来公司历年研发费用均保持在 1.3 亿元以上。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共有正式员工 2342 人,其中研发人员 490 人,占比 20.9%。研 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 105 人,本科 299 人,本科及以上人员合计占比 82.4%。公司共 有国
4、内专利权 557 项(包括 263 项发明专利,266 项实用新型专利及 28 项外观设计专 利);取得软件著作权 137 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4 项,行业标准 3 项。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调动核心团队的积极性,公司于 2022 年 4 月发布股权激励计 划草案,拟向 112 名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 200 万股,约占总股本 1.37 亿股的 1.46%, 拟授予价格为 19.16 元/股。考核目标全部达成的标准是 2022-2024 年公司累计营收较 2021 年增长不低于 435%,累计净利润增长不低于 350%。2017-2021 年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营业收入由 12.25 亿元逐年增
5、长至 21.23 亿元,复合 增长率约 14.7%,其中装备业务占比约 70-80%。2018 年以后,公司供应江淮汽车的 电驱产品逐步转由合资公司道一动力供应,不在合并报表之内,电驱业务的计算口径发 生变化,体现为占比降低。2022 年一季度,公司营收 5.49 亿元,同比增长 68.8%;随 着新能源车电驱的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一季度电驱业务营收占比上升至 43.4%。智能装备业务盈利相对稳定,2018 年以来公司积极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拓新客户, 2021 年下半年电驱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 涨暂时影响了盈利的改善。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1.31
6、亿元,同比增长 1.85%, 2022Q1 归母净利润 0.36 亿元,同比增长 3.1%。费用方面,由于 2018 年公司确认 1.19 亿元股份支付费用,直接影响当年的管理费用率 约 9%,此后,公司综合费用率相对平稳。2. 智能装备给新能源带来新机遇2.1 全面覆盖车身、动力总成和电池智能装备与生产线公司的智能装备业务可分为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和动力电池 智能装测生产线三大类产线,以及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等业务。车身生产线:传统车身和轻量化产线并进。车身产线通常可分为侧围、地板、门盖等 的分总成生产线和合装总拼生产线。钢制的传统车身材料连接工艺主要是电阻点焊工艺, 新
7、能源车大量采用的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需要使用自冲铆接、流钻拧紧、铝点焊、铝 螺柱焊、压铆和拉铆等不同的工艺技术,产线技术大不相同,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加, 新产线需求同步提升。公司已覆盖捷豹路虎、蔚来汽车、特斯拉、上汽大众、中国一汽、 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汽车等国内外传统整车和造车新势力客户。动力总成装测线:从燃油发展到电驱动。动力总成线通常可分为分装线、总装线与测 试线。动力总成是不同驱动类型的汽车差别最大的领域,传统燃油汽车包括发动机、变 速器及相关零部件,纯电汽车则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公司看准时机, 从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总成线切入到混动系
8、统和纯电驱动总成装测线,将充分受益 于新能源市场的变革。公司的动力总成装测线客户包括大众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 长城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格特拉克、麦格纳、本田零部件、利纳马、上汽变 速器、青山工业、万里扬、法士特、全柴动力等整车厂或 Tier1 企业。动力电池装测线:新业务新增长。公司成立苏州巨一为将装备业务拓展到车身及动力总 成以外领域,动力电池装备是公司的优先切入口。公司的动力电池装测线定位于电池模 组和电池包(PACK)的两个工艺模块,并向电芯段进行拓展,已服务多家车企和电池 厂商,目前已成功配套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和北京奔驰、上汽通用 等整车企业。数字化运营管理
9、系统:公司的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产品包括 J-MOM 系统、MES 系统、 SCADA 系统、LES 系统、MDA 系统、PMC 和 AVI 系统等。目前产品已经应用到蔚来汽 车、广汽三菱、东风日产、格特拉克、麦格纳、上海变速器、全柴动力、玉柴、万里 扬、青山工业、长城蜂巢、五菱柳机等客户。数字化系统产品将有助于客户更好的适应 快速开发和快速迭代新能源车市场。2017-2021 年,公司智能装备业务营收从 8.25亿元增长至 16.38 亿元,其中车身产线占 比最高,新能源带来增量需求的动力总成线和电池装测线贡献了主要增量。2021 年上 半年数据看,装备业务中车身产线营收占比54.2%,动力总
10、成线占比37.0%,电池装测 线占比 8.3%。2022 年一季度公司装备业务营收 3.1 亿元,同比增长 30%,其中电池装 备收入占比增长到 43%。智能装备业务的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在 60%左右。根据产线种类的不同,从签下订单到 确认营收的周期在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与客户扩产进程和方案实施进度有关,因此公 司历年前五客户有所不同。 新能源客户方面,公司和特拉斯、Vinfast、国轩高科、车和家(理想)、小鹏汽车、宁 德时代、蔚来汽车等都展开了合作。2.2 同业公司差异竞争,汽车领域具备优势装测产线属于工业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减速机、伺服机、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 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
11、,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与服务机 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直接面向终端客户不同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是各类生产线, 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相比于机器人本体供应商,系统集成商需要 全面理解下游工艺,具备产线设计能力,在制造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工业系统集成的市 场规模也远大于中上游的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行业。公司即属于机器人产业下游的工业 系统集成商,主要面向汽车行业。全球机器人行业产业链分工模式各有特点,日本企业本体制造与集成完全分离,上下游 分工明确;欧洲企业多为兼具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美国企业以系统集成为主,机 器人本体多为外部采购。我国机器人行业起初以偏重下
12、游的系统集成为主,本体多为外 购,后来随着新松机器人等国内本体厂商的崛起,我国企业也有望实现多种分工模式。国内市场在白车身、动力总成以及动力电池生产线领域与巨一存在业务竞争的公司中, 柯马、ABB 和库卡是国际领先厂商,这三家总部位于欧洲的企业同时拥有机器人本体和 系统集成业务,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份额,优势明显。其余厂商中,各家侧重的业务点 也有区别:豪森股份的业务主要在动力总成、电池和电驱产线,车身涉及较少;新松机 器人是侧重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主要侧重电池前端设备;三丰智能 除了做车身产线以外,还做总装线的输送系统;天永智能主要是车身和传统动力总成产 线,新能源方面主要是电
13、池装配;大连奥托以车身为主,不涉及动力总成;哈工智能兼 做系统集成和机器人本体。除覆盖较为全面的国际巨头以外,国内厂商之间存在着差异 化竞争。巨一的业务涵盖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和动力总成,并拓展业务至动力 电池智能装备,业务较为全面。除了主要以电池设备为主的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公司的毛利率高于其他同业公司,以 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公司处于行业中等水平。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曾以营收规模、标杆客户案例和科技创新总量为评分标准,发布 2020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竞争力 Top10,榜单中巨一科技位于榜首。2.3 新能源汽车接力智能装备业务增长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
14、52.1 万辆,渗透率达 13.4%,12 月单月渗透率已达 22.2%。2022 年 3 月在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整车销量的情况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仍达到 44.5 万辆,渗透率 27.6%,我们预计全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突破 500 万 辆,2025 年有望超过 8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为公司装备业务带来增量需求:车身产线:1)新能源车企投建产能的需求;2)新平台新车型带来的产线更新需求。未来的新能源车型将大幅度提高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使用比例,以实现整车的轻量化。 整备质量对汽车续航里程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整车质量降低 10%,燃油或电池续航 里程可提升 6-8%。传
15、统钢制车身质量占燃油车质量的 30-40%,新能源车由于电池重 量较大,整车质量大于同级别燃油车,车身质量依然占比 20%以上。铝合金的密度是 钢材的 1/3。造车新势力在轻量化车身的推进上较为积极,特斯拉在 Model S 上使用了 全铝车身,蔚来 ES8 的车身用铝率达到了 96.4%。出于成本方面考虑,传统车企的推 进相对保守,但在新能源车上增加铝合金用量是大势所趋。新能源发展势头正好,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纷纷投资扩产,传统车企吉利、上 汽、比亚迪等公司的主要客户在 2022 以后计划发布的新车型多数为新能源车型。由于 铝合金车身采用铆接、流钻拧紧、铝点焊等连接方式,与钢制车身的焊
16、装工艺完全不 同,铝合金车身轻量化产线需要完全新建,将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公司的轻量化产线技术国内领先,2015 年公司即承接了奇瑞捷豹路虎全铝车身项目, 该项目是亚洲第一条全铝车身全自动生产线。近年来公司又承接了多个轻量化白车身产 线项目,包括蔚来 ES8 的全铝车身产线(目前量产的轻量化材料比例最高的产线)等, 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客户已覆盖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在未来的轻量化白车身产线的 竞标中公司拥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动力电池产线:动力电池装机量大幅提升带来的扩产需求。动力总成产线:混动和纯电车型销量大幅提升带来的混动变速箱和电驱系统产线的投资 需求。电池产线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激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巨一 科技 688162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