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澳华内镜研究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澳华内镜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澳华内镜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澳华内镜研究报告1.厚积薄发的国产软镜龙头,业绩重回快速增长1.1.厚积薄发的国产软镜龙头澳华内镜成立于 1994 年,主要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研发、 生产和销售。公司围绕内窥镜诊疗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产品布局,长期坚持底层技术 创新和跨领域人才培养,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 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推出 AQ 系列、VME 系列、可视喉镜、纤维内镜等一系列软镜 设备产品,已经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打破 国外厂商在软镜领域的垄断。同时产品也已进入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此外,公司持续推进 4K 超高清
2、软性内窥镜系统、内窥镜机器人、3D 软性内镜等领域 研发。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内窥镜设备和内窥镜诊疗耗材,其中内窥镜设备包括内窥镜主 机、软性内窥镜镜体和内窥镜周边设备。内窥镜主机和镜体包括 AQ 和 VEM 系列产品, 均为澳华自主品牌;内窥镜周边设备包括 CO2 送气装置、内镜送水泵、智能测漏仪、 气腹机、宫颈内凝器等,包括澳华和子公司 WISAP 品牌;内窥镜手术耗材包括支架类 (消化道支架、气道支架)和基础耗材(胆道引流管、消化道导丝、细胞刷、活检钳、 高频活检钳、异物钳、圈套器、清洗刷等),其中支架类耗材主要为常州佳森品牌, 基础耗材主要为杭州精锐。股权结构清晰。目前顾康直接持有 12.
3、71%股份,顾小舟直接持有 16.3%股份, 同时顾康、顾小舟通过小洲光电间接持有 2.35%股份,顾康、顾小舟父子合计控制 31.36%的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目前顾小舟任公司总经理,顾康任公 司董事长。 其中小洲光电是公司设立的核心员工持股的持股平台,2017 年在该平台对员工 进行股权激励,绑定公司和核心技术人员、管理层的利益关系。小洲光电共有 22 名 股东,多数为公司部门总监及以上职级管理人员。目前该平台持有公司 2.35%的股权。股权激励目标较高,体现长期业绩信心。2022 年 1 月 19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 66 位核心骨干
4、人员授予权益总计 250 万股,激励 对象主要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此次激励绩考核目标 A 为 2022/2023/2024 年收入分别不低于 4.4/6.6/9.9 亿元,对应同比增长 26.8%/50%/50%, 净利润端 2023/2024 年分别不低于 8000 万元/12000 万元。业绩考核目标 B 为 2023/2024 年收入分别不低于 6/9 亿元,且净利润不低于 7000/11000 万元。激励目 标较高,有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也体现长期业绩高增速信心。1.2.业绩有望重回快速增长轨道由于新一代产品 AQ-200 的放量及并购内窥镜耗材及周边设备公司的
5、贡献,公司 收入从 2017 年的 1.3 亿元快速增长到 2019 年的 2.98 亿元。2020 年受到影响, 营收下滑 11.58%,但 2021 年已恢复增长,全年营收增长 31.82%。2022H1 由于部分 地区反复对于产品推广及物流运输等产生影响,收入增速放缓至13.92%,预计 随着逐步得到控制,公司业绩有望重回快速增长轨道。公司产品主要产品分为内窥镜设备、内窥镜耗材和内窥镜维修服务,其中内窥镜 设备占比从 2017 年的 82%提升到 2021 年的 87.53%。内窥镜设备又可分为主机、镜体 和周边设备,镜体和主机占主要贡献,其中镜体占比稳中有升,从 2017 年的 47.
6、3% 上升到 2020 年的 52%;主机占比从 2017 年的 28.22%下降到 2020 年的 16.88%;周边 设备主要是公司 2018 年收购欧洲子公司 WISAP 生产,占比从 2017 年 6.49%提升到 2020 年 18.8%。公司毛利率逐步上升,从 2017 年的 61.50%上升到 2021 年的 69.29%,主要因为 规模效应和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 2018 年推出的高端产 品 AQ-200 毛利率 80%以上;内窥镜耗材毛利率上升主要是因为毛利率较高的常州佳 森支架产品占比提升。公司销售费用率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销售规模增加所致,随着新产
7、品 AQ-300 上市在即,需要销售渠道搭建,产品前期推广布局,预计销售费用投入仍将持续增加。 管理费用率持续上升,主要因为公司人员扩张,股权激励费用、新厂房折旧摊销和上 市中介费用所致。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2021 年达到 14.22%,也是公司新产品 AQ300 上市在即需要更多研发投入所致。2.软镜市场高景气度,进口替代空间巨大2.1.软镜用于消化道领域,技术壁垒较高内窥镜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医务人员可使用内窥镜器械在直视下或辅助设 备支持下,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人工建立的通道,对局部病灶进行观察、组织取材、 止血、切除、引流、修补或重建通道等,具有较广的应用场景。相较于传统医学,微
8、创和无创的医学提高了诊治效率,减轻了患者痛苦,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进步,也预示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内窥镜设备常搭配内镜诊疗手术耗材使用,在内窥镜 检查或手术中起到活检、止血、扩张、切除等作用。 按照镜体是否可以弯曲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和软性内窥镜两大类,硬管内窥镜不可 弯曲,主要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软性内窥镜常经由人体天然腔道深入体内,镜体较 长且需具备一定柔性,光电信号传输距离较远,镜体插入部直径较小且功能集成丰富, 对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的要求更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按照应用领域划分,可以 分为消化内镜、呼吸内镜、普通外科内镜、关节镜、脊柱内镜、泌尿外科内镜、胸外 科内镜、妇科内镜、鼻咽喉
9、科内镜等。电子软性内窥镜设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内镜主机:图像处理器和光源; 2、 镜体:胃镜、肠镜等;3、其他:CO2 送气装置、内镜送水泵、监视器等。内镜设备 通常搭配内镜诊疗耗材同时使用,可以实现取组织活检、微创手术治疗等目的。内镜 设备可以重复使用,内镜诊疗耗材通常为一次性使用。 电子内镜的工作原理:主机装备的冷光源所发出的光经镜体内的导光纤维导入受 检体腔内,镜身前端装备的微型图像传感器接受到体腔内黏膜面反射来的光,将这些 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图像处理器通过图像信号处理后,在监视器上显示出受检脏器 的内镜图像。2.2.软镜行业景气度高,多因素促进市场扩容根据 Evaluate Me
10、dTech 数据,2017 年全球内窥镜市场销售规模为 206 亿美元, 预计到 2021 年,内窥镜市场规模将达到 260 亿美元,2017 至 2021 年年均复合增长 率为 5.99%,高于同期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复合增速。据 GBI Research,2018 年全 球软镜市场,日系三大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技术优势占据全球超过 90%市场份额, 其中奥林巴斯占 65%,宾得和富士分别占 14%。2019 年中国软性内窥镜市场销售额规模约 53.4 亿元,随着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普 及和内窥镜新术式的开展,未来国内软性内镜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 2025 年销售额将达到 81.2 亿
11、元。我国软镜企业起步较晚,且在技术上与国外龙头公 司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国内软镜市场被国外厂商主导,其中奥林巴斯市占率超过 80%, 三家海外企业市占率合计约为 95%,国内企业中,澳华内镜和开立医疗受认可度较高, 其中澳华内镜市占率预计约为 2.5%。2.2.1.胃肠镜开展率较低,提升空间较大我国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受到饮食习惯等原因影响,我国消化系统肿瘤高发, 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6 年我国 新发癌症病例约 406.4 万例,其中消化道肿瘤中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的居我国新发 癌症的第二位(占比 10%)、第三位(占比 9.8%)、第六位(占比 6
12、.2%)。根据国际癌 症研究机构统计,2021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中,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发病人数占 比分别为 10%、5.6%、3.1%。我国胃癌五年生存率低,早癌筛查诊治是提高生存率重要方式。以胃癌为例: 胃癌由癌前病变,早期癌和进展癌逐渐演变而来,中间需要经过多个过程。全球癌症 生存趋势检测显示,2010-2014 年中国的胃癌 5 年生存率稳步提升,但仅有韩国日本 一半。日韩的胃癌生存率主要得益于开展广泛的胃癌早筛,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大于 90%,我国 90%胃癌患者确诊时处于进展期,进展期五年生存率 30%。日本和韩国的早 期胃癌诊治率分别为 70%和 50%,但我国仅有 10%。我
13、国胃肠镜开展率较低,提升空间较大。消化系恶行肿瘤发展进程缓慢,早筛 窗口期长,通过软镜进行胃肠道肿瘤筛查,对于实现早发现、早诊疗、提高疾病存活 率的目标至关重要。根据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报告统计,中国的胃镜、结直肠镜开 展率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胃镜开展率看,我国 2012 年的开展 量与德国 2006 年开展量相当,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从肠镜开展率看,美国 2009 年 每十万人有 3724.70 人开展,而中国每 10 万仅 435.98 人开展,存在较大差距。根据 最新2020 中国消化内镜技术普查,2019 年我国的胃镜开展率(每 10 万人)已超 过英国、接近美国,但与日
14、本相比还差距较大,而下消化道内镜还远落后于上述三国。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2018 年 4 月 13 日“国家消 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正式启动,争取每年筛查 1000 万至 2000 万人,并计 划依托筛查在 2030 年实现我国胃肠道早癌诊断率提高到 20%,胃肠道癌 5 年生存率 提高至 50%。2019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上消化道癌人群筛查及早诊早治等技术 方案,核心内容是评估个体患上消化道癌的风险,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 道内镜检查,在一次内镜检查中可发现上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病变,对发现的可疑病变 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诊疗术式不断拓展
15、,内窥镜使用必不可少。以内窥镜诊疗为代表的微创诊 疗技术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外科领域出血、疼痛和感染问题,现已成为我国医疗机构 众多临床专业日常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运用内镜诊疗技术,医生可 以在内镜下进行组织活检、息肉切除、狭窄扩张、止血、静脉曲张套扎、胆汁引流、 胆道取石等检查的和治疗。2.2.2.内镜医师培养持续加快,基层内镜配置率和渗透率有望提升消化内镜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提高。根据2020 中国消化内镜技 术普查,2012 年至 2019 年,我国开展消化内镜诊疗的医疗机构从 6128 家增长至 7470 家,增长率 21.9%;从业医师人数由 26203 人增长
16、至 39639 人,增长率 51.3%; 2019 年全国共开展消化内镜诊疗 3873 万例,较 2012 年增长 34.6%。 内镜医师数量仍短缺,培养持续加快。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周期长、培训机构少、 培养难度大。根据 2020 年普查数据,2019 年我国共有 39639 名消化内镜医师,每百 万人口平均拥有消化内镜医师约 28 名,消化内镜普及率高的日本和韩国每百万人口 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分别达到 250 人和 120 人,远高于我国。2017 年 5 月,中国医 师协会成立了内镜医师培训学院以全面开展内镜医师规范化培养,尽快培训更多合格 的内镜医师,解决我国内镜医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随着内
17、镜医师数量的增长,我国内 镜市场将进一步扩容。县域医院内镜配置率和渗透率有望提升。2012 年消化内镜普查中,2012 年开展 消化内镜的 6128 家医院中,县级医院有 3663 家,占比 59.10%;根据最新2021 中 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县域医院当中,开设消化内镜 的有 4730 家,占比 86.5%,县域医院胃肠镜室配置加快。2019 年卫健委对 2013 版 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暂行规定和消化内科等 10 个专业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进行修订,取消了开展相关技术的准入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相关 内镜诊疗。2021 年 11 月,卫健委发布“
18、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2021-2025 年),开展“千县工程”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到 2025 年,全国至少 1000 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短期来看, 县域医疗机构将获得更多消化内镜诊疗资源,仍是消化内镜行业增量市场的重要支撑, 内镜的渗透率和配置率将加速提升。民营医院、体检机构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根据艾媒咨询数据,自 2014 年起, 我国体检诊疗人数不断增加。2020 年我国体检诊疗人次已到达 6.4 亿,预计 2021 年 我国体检人数将到达 6.8 亿。根据 2012 年消化内镜普检数据,在开展消化内镜的医 院中,民营医院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澳华内镜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