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锂电负极行业发展趋势及空间测算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锂电负极行业发展趋势及空间测算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锂电负极行业发展趋势及空间测算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锂电负极行业发展趋势及空间测算分析1.总论负极材料目前以石墨为主,但硅基材料比容量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锂电 池负极材料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在集流体(铜箔) 两侧,经过干燥、滚压制得,作用是储存和释放能量,约占锂电池制造成本 8%左右。 目前负极材料以石墨类为主流,2021 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 72 万吨,石墨材料占 比达 98%。但商业化石墨负极接近理论比容量上限 372mAh/g,限制了其进一步应 用。在已知的负极材料中,硅拥有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材料的 10 倍以上,并且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
2、,有望成 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硅材料存在的体积膨胀、导电性差以及首效和循环性能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商 业化应用。2021 年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1.1 万吨,在负极材料中渗透率仅有 1.53%。在目前商业化应用中,硅负极主要采用掺杂的方式加入到人造石墨中,主流技 术路线为硅碳和硅氧,硅碳负极是指纳米硅与石墨材料混合,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 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在硅碳负极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首先制备纳米硅颗粒,最外 层由碳做包覆层,形成壳核结构。目前硅碳负极的商业化容量在 450mAh/g 以下, 首效高但体积膨胀较大,因此其循环性能相对较差;硅氧负极首效低,成本高,但循 环性能更好。硅氧负极的制备过程并
3、不唯一,通常是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 然后进行碳包覆等后续工艺。对比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投产数据,中科电气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额为 2.5 亿/万吨,而贝特瑞硅基负极项目约 9 亿元/万吨,石大胜华硅碳项目约 6 亿元/ 万吨。不同硅基负极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不同,投资额不同,但是目前均大幅高于石墨负 极。根据产业反馈,规模化投产后,硅基负极投资额会逐步下降。硅基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目前国内人造高端石墨价格 6 万元/ 吨,纯品硅的价格区间较大,且部分纯品硅出厂时已进行预锂化,低价达 30 万左右,最 高价可达 110 万/吨。我们将人造石墨与硅纯品按照不同掺杂比
4、例进行复合,则硅基负极 理论价格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硅基负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快充技术 发展和续航里程焦虑、4680 大圆柱电池带动硅基负极在动力市场需求上量。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近 300 亿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随着 2022 年特斯拉 4680 大圆柱的量产,硅基负极市场将迎来爆发增长,预计 2025 年特斯拉 4680 驱动的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 183.7 亿元; 2)预计 2023 后硅基负极将逐步应用在 除特斯拉之外的其他动力电池市场中,2025 年除特斯
5、拉外其他动力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 将达到 67.7 亿元;3)传统消费用硅基负极将保持稳健发展,渗透率逐年提高,预计 2025 年消费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 46.1 亿元。硅基负极放量将驱动新型粘接剂(PAA)、补锂剂、碳纳米管导电剂等相关衍生材料 发展。新型粘结剂 PAA 国产替代加快,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为 51.3 亿元;正极预锂 化为目前主流,负极预锂化值得关注,补锂剂需求旺盛,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为 34.2 亿元;碳纳米管导电剂能显著提升电池性能,渗透率逐步提高,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 为 73 亿元。2.行业趋势:硅基负极是负极发展方向2.1 石墨类负极是主流,
6、但提升空间有限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本 8%左右,关键功 用在于可逆地脱/嵌锂离子,是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 在铜箔两侧,经过干燥、压制而成。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石墨类为主。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车放量,负极材料增速 明显,2016-2021 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由 2016 年 11.8 万吨上升至 2021 年的 72 万 吨,增速明显。其中石墨类负极占比从 93%进一步提升至 98%,市占率稳步提升。负极比容量的增加对电池比容量提升效果显著,寻找新一代负极材料正当其时。 锂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主要由正极克容量、负极克容量以及正负极电
7、势差决定。实 验室测试显示,电池比容量随着正极材料比容量的上升而显著提高,而在正极材料 比容量一定的条件下,负极材料比容量对电池的比容量的提升并非线性关系,在负极材料 300mAh/g1200mAh/g 阶段,电池比容量提升效果显著。随正极三元材料高 镍化趋势正盛,提升负极材料质量比容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目前主流厂商的石墨 负极产品比容量均在 350mAh/g 以上,接近理论比容量上限 372mAh/g,寻找更高 比容量的新型负极材料正当其时。快充技术的发展需要电芯材料的革新相匹配。快充技术也是锂电池技术进步的方向, 石墨材料由于其层状结构决定锂离子必须从材料的端面嵌入,然后扩散至颗粒内部,致
8、 使传输路径较长,嵌锂过程较慢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快充应用,同时其对锂电位(0.05V) 过低也致使在大电流充电过程中发生锂沉积副反应造成析锂,析出的锂金属以枝晶的形 式生长,有可能会刺穿隔膜,危害电池安全。2.2 硅基负极比容量极高、快充优,但体积膨胀、导电性较弱硅基负极材料的机制与石墨不同,通过合金和去合金化反应进行,在已知的负 极材料中,拥有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材料的 10 倍以上,并且硅能 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同时其对锂电位(0.30.4V) 略高于石墨也较好的解决了析锂难题。硅作为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首次库伦效率低、倍率性能和
9、循环性能差等问题。 尽管硅具备相当可观的嵌锂容量,但在嵌锂过程中将会出现严重的体积膨胀和结构变化。 体积膨胀产生的机械应力不断破坏硅颗粒表面的 SEI 膜,多次循环最终导致锂离子消耗 殆尽,循环性能变差;在现有电解液中,锂盐6分解产生的微量也会对硅造成腐 蚀,导致硅负极的容量发生衰减,使得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偏低;由于硅是半导体材料, 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低影响其电级反应速率,使得倍率性能变低。硅基负极处在商业化应用初期,渗透率目前为 1.53%。硅基负极可以有效提升电池 比容量,但由于其体积膨胀、导电性差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2021 年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1.1 万吨,在
10、负极材料中渗透率仅有 1.53%。2.3 硅碳与硅氧是主流方向,技术创新空间巨大由于单质硅的体积膨胀系数过大,因此在实际的商业应用中,硅负极主要采用掺杂 的方式加入到人造石墨中,主流技术路线为硅碳和硅氧,硅碳负极是指纳米硅与石墨材 料混合,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在硅与不同材料的复合过程中,通 常会结合结构设计(纳米化和多孔硅)等辅助工艺手段提供膨胀空间,硅基材料在复合 材料中主要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容量,其他材料作为载体,缓冲体积膨胀。此外,硅基负 极材料会设计成包覆结构,最外层用碳包覆来充当导电网络,也可避免电解液直接接触 硅基材料发生副反应。从制备方式上看,主要用到的技术手段有
11、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高温热解 法、溶胶凝胶法,其中机械球磨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在工业化量产中更为主流。在硅碳负极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首先制备纳米硅颗粒,最外层由碳做包覆层,形成 壳核结构。目前硅碳负极的商业化容量在 450mAh/g 以下,首效高但体积膨胀较大,因 此其循环性能相对较差。硅氧负极首效低,成本高,但循环性能更好。硅氧负极的制备过程并不唯一,通常 是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然后进行碳包覆等后续工艺。但传统制备氧化亚硅的生产效率低且结构难控制,紫宸新材料提出一种直接将、 2和还原性金属按比例混和,省去了制备氧化亚硅的流程,得到一种有混合晶相的
12、硅 氧负极材料。制备硅基负极的工艺选择因为制备前驱体的工艺而有所不同,但后端工艺大致相同, 均需经过表面处理,烧结等过程得到最终成品。2.4 高壁垒带来高溢价,规模化后有望持续降本硅基负极单位投资额高于石墨负极,规模化降本是必然趋势。硅基负极项目投资额 普遍较高,但负极企业布局热情不减。对比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投产数据,中科电气石 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2.5 亿/万吨,而贝特瑞硅基负极项目约 9 亿元/ 万吨,石大胜华硅碳项目约 6 亿元/万吨。不同硅基负极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不同,投资额 不同,但是目前均大幅高于石墨负极。根据产业反馈,规模化投产后,硅基负极投资额 会逐步下降。硅基
13、负极产品售价目前高于石墨负极,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下降。硅基 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目前国内人造高端石墨价格 6 万元/吨,纯品硅 的价格区间较大,且部分纯品硅出厂时已进行预锂化,低价达 30 万左右,最高价可达 110 万/吨。我们将人造石墨与硅纯品按照不同掺杂比例进行复合,则硅基负极理论价格 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后文测算中我们考虑动力电池优先选用制备成本更高的硅氧负 极,且享受新产品溢价,因此我们选用 15 万元/吨进行测算,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 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2.5 下游需求放量,硅基负极有望爆发硅基负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随着新能
14、源车快速发展,硅基负极 有望在动力市场迎来放量。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 220GWh,同比增长 170%, 2022 年虽受国内外疫情反复,但下游需求刚性,3 月产量为 39.2GWh,环比增长 247.3%, 景气度不减。我们预计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在 2025 年将达到 1550GWh。快充技术发展和续航里程焦虑带动硅基负极需求上量。高功率充电,一般指充电桩 提供超过 150kW,对动力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而选择大电流存在电阻散热等诸多问题, 高电压平台成为重点方向,而高倍率快充下石墨电极极化大,电位容易降到 0V 以下而 析锂,硅基负极与快充技术更加匹配。相比于石墨负极嵌入式储锂而言
15、,硅基负极材料 的合金化储锂机制可以储存更多的锂离子,从而赋予硅更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 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从而有效提升续航里程。硅基负极未 来有望在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电池体系中迎来渗透率的提高。4680 大圆柱进一步推动硅基负极发展。2020 年特斯拉首次发布了 4680 大圆柱电 池,其特色是“大圆柱、硅负极、无极耳、干电极”,是 2170 电池的电芯容量的 5 倍, 单体能量密度可达到 300Wh/kg,充放电明显,能够有效提高相应车型 16%的续航里程, 由于电池数量的降低,也将减少结构件的使用,节约生产成本,特斯拉估算,4680 电池 相较于 2170 电池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锂电 负极 行业 发展趋势 空间 测算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