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热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
《2022年热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热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热管理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1、 热管理硬件是电子产品的刚需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性能不断提高,内部高频率、高功耗的零部件应用更加广泛的 同时体积不断缩小、集成度也不断增加。电子产品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将直接影响电 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散热器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的性能发挥状况。根据散热 原理的不同,散热产品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主动散热器件采用热对流原理,对发热器件进行 强制散热,比如风扇、液冷中的水泵、相变制冷中的压缩机。主动散热器件特点是效率高,但 需要其它能源的辅助。被动散热采用热传导原理,仅依靠发热体或散热片对发热器件进行降温。 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等轻薄
2、型消费电子受内部空间结构限制的影响,多采用被动散热方案。被动散热方式的散热片包括金属背板、石墨散热膜、石墨烯、导热界面材料(TIM)、热 管(HP)和均热板(VC)等。其中导热界面材料应用于系统热界面之间,通过对粗糙不平的 结合表面填充,使通过的热阻变小,来提高半导体组件的散热效率。智能手机散热系统需通过 导热界面材料填充发热元件与散热片间的空隙,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石墨散热片在消费电子散热中应用最为广泛。石墨是相较于铜和铝等金属更好的导热材料, 主要原因在于石墨具有特殊的六角平面网状结构,可以将热量均匀地分布在二维平面并有效地 转移。在水平方向上,石墨的导热系数为 300-1900W/(mK)
3、,而铜和铝的导热系数约为 200-400W/(mK)。在垂直方向上,石墨的导热系数仅为 5-20W/(mK)。因此,石墨具备良 好的水平导热、垂直阻热效果。同时,石墨的比热容与铝相当,约为铜的 2 倍,这意味着吸收 同样的热量后,石墨温度升高仅为铜的一半。此外,由于石墨密度低,因此可以做到轻量化, 能平滑粘附在任何平面和弯曲的表面,提升散热效率。石墨散热膜可分为天然石墨散热膜、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与纳米碳膜三种。智能手机通常 使用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用量视手机性能和要求而定,大概在 3-6 片,使用到的部件包括镜 头、CPU、OLED 显示屏、WiFi 天线、无线充和电池等。石墨烯是已知的导热系
4、数最高的物质,理论导热率达到 5300W/mK,远高于石墨。它是由 单层碳原子经电子轨道杂化后形成的蜂巢状二维晶体,厚度仅为 0.335nm,又称为单层石墨, 是碳纳米管、富勒烯的同素异形体。华为 Mate20 X 首次将石墨烯散热技术应用在手机上。目前 石墨烯受限于产能小和价格高的因素,仅在高端手机使用。热管和均热板(Vapor Chamber,VC)利用了热传导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导热 系数较金属和石墨材料有 10 倍以上提升,作为新兴的散热技术方案,近年来开始获得广泛应用。 热管的导热系数范围为 10000-100000W/mK,是纯铜膜的 20 倍,是多层石墨膜的 10 倍。均
5、热 板作为热管技术的升级,进一步实现了导热系数的提升。热管和 VC 均热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部的传导方式方式上。热管受制于“条状”形态, 热量(热蒸汽)只能在左右两个方向上进行线性传导。此外,在热管和发热源(芯片)之间往 往还需嵌入一层散热基板,后者的材质、面积和填充物也会影响一定的导热效率。反观 VC 均 热板,得益于其“片状”的形态,热量可以向多个水平方向传导,冷凝的效率更高,而且它与 热源以及散热介质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使表面温度更加均匀。由于 VC 均热板和能与发热源 直接接触无需基板,还可进一步降低热阻。更大面积的 VC 均热板可以更好地减少热点,实现芯片下的等温性,较之热管可以做得
6、更 薄,在水平方向上的散热性能堪称完美。因此,这种导热单元更加符合目前笔记本和智能手机 轻薄化、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热管和 VC 的导热系数远高于金属、石墨和 TIM 材料,但在电子产品超薄化和轻量化 的发展背景下,将热管和 VC 的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面临很大挑战。除厚度需要满足智能手机 轻薄化的需求外,热管实际导热系数受长度和外观两大因素的影响。长度越长,导热系数越高。 外观方面,打扁和折弯等形状变化都会影响热管的毛细极限和蒸汽腔极限,两大极限值中的较 低者决定了热管的最大导热量。目前超薄的热管已经应用到手机终端,单机价值量约 5 元。均 热板成本较高且超薄款工艺难度较高,在手机端
7、的应用还仅配置在旗舰款手机上,单机价值量 在 10-15 元。目前在很多产品设计中,热管和均热板都是混合使用,解决高密度、大功耗芯片 功率密度过高问题。2、 功率密度驱动热管理硬件市场不断壮大功率密度驱动热管理硬件市场不断壮大。电子行业的进步导致电子产品功率密度增加,与 此同时更轻薄时尚的消费电子产品驱动散热解决方案在不断进步,并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伴随着 5G、EV、车路协同、储能等行业的建设推进,电子产品热管理硬件,需求广泛、成长 性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估,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 2,199 亿元。2.1 5G 提高散热需求,带动终端和通信设备增量市
8、场随着 5G 通信网络的发展,5G 智能手机正朝着轻薄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设 备的高集成度对手机材料的散热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和挑战。一方面,伴随着智能 手机由 4G 向 5G 升级,芯片、摄像、频段、带宽、电池等模块的功能大幅提升,比如,5G 手 机芯片处理能力是 4G 手机的 5 倍,相应地,5G 手机芯片功率对比 4G 芯片提升了近 4 倍,发 热量也大幅提升。另一方面,5G 内部结构设计更为紧凑,热量难以扩散,机身向非金属化演进, 散热性差,需要更多的散热设计。使用外置 5G 基带芯片,功耗会进一步增加。外挂式的基带需要独立散热,CPU 加上基带 的功耗,功耗比集成
9、 SoC 芯片要高。其次,屏幕耗费电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屏幕分辨率高, 对 CPU 和 GPU 的处理能力要求也高;屏幕大,所需的背光灯更多,这两方面都会导致耗电和 发热增加。5G 手机在网络连接领域有更高的功耗及发热,为了完成更多的任务,需要更多的带宽。5G 手机的超高网速体验是基于更复杂的天线和射频设计。5G 手机采用 Massive MIMO(大规模多 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要求手机内置至少 8 个天线,每个天线都有自己的功放,会导致功耗 大幅增加。另外,5G 基站覆盖范围小,在 5G 网络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如果首选 5G 网,手机 就会频繁搜索信号,加速电量消耗,增加发热。华为 Mat
10、e 30 Pro 5G 和小米 10 Pro 5G 两款机型将分别在 4G 网络和 5G 网络下测试,测试 项目为 5 小时续航测试和发热情况。5 小时续航测试是模拟日常使用一天的场景压缩测试:看 网络视频、本地视频、电子书、微博、拍照、游戏、微信、网页、通话,以及听本地音乐各半 小时,合计 5 小时。从续航结果来看,开启 5G 后,小米总耗电增加了 8%,华为增加了 12%。5G 手机市场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2021 年 8 月中国 4G 和 5G 手机市场出货量总共 2,376 万部,其中 4G 手机出货量 607 万部,占比 25.55%,5G 手机出货量 1,769 万部,占比 74
11、.45%。 2021 年 1 月至 8 月 4G 手机出货量 1.93 亿部,5G 手机出货量 3.31 亿部,总共出货量超 5 亿部, 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占比达 63.22%。Counterpoint 预测,2024 年 5G 手机全球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11.6 亿部,复合年增长率为 137%,占手机总出货量的 70%。近几年,手机的散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迭代,“导热石墨片+导热界面材料”的传统散热 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终端散热需求。在消费电子超薄化、轻量化且性能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热管 和均热板有望充分发挥其导热性能优势,渗透率持续提升。三星、华为、小米、VIVO 等手机 厂商发布的 5G
12、手机均已开始采用“石墨+导热界面材料+均热板与热管”散热方案。在基站领域,为了满足 5G 网络高功率、高频段和高速率的关键性能需要,5G 基站和接入 网较 4G 有了有大的变化:(1)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Massive MIMO)技术,结合波束赋形, 通过大量阵列天线同时收发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2)采用有源天线 (AAU),将传统基站的天线与射频单元一体化集成为 AAU,可以简化站点部署,降低馈线复 杂度,减少传输损耗,提升网络整体性能。(3)无线接入网采用 CU/DU 架构,将传统基站 BBU拆解为 CU(Centralized Unit)和 DU(Distribut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管理 行业 市场 现状 未来 趋势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