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汽车智能化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方向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汽车智能化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方向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汽车智能化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方向分析1、 汽车智能化:政策相继出台,推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预计汽车的智能网联化程度和渗透率将逐步提高,行业 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根据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此前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 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到 2025 年,汽车 L1 驾驶辅助(DA)、L2 部分自 动驾驶(PA)、L3 有条件自动驾驶(CA)系统新车装配率达 80%,其中 PA、 CA 级新车装配率达 25%,L4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HA)和 L5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FA)开始进入市场。此外,对于智能化水平,规划中还提出,2020 年汽车智 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汽车后市场及
2、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 45%以上。到 2025 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 到 55%以上。2020 年 2 月 24 日,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 新发展战略,战略中指出,到 2025 年,实现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CA)的智 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 L4 高度自动驾驶(HA)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 市场化应用,LTE-V2X 实现区域覆盖,5G-V2X 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 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2、 产业衍进快速,汽车智能化条件逐渐成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是汽车端的中枢神经系统,它将传感器、ECU、
3、线束、电 子电气分配系统整合,实现了整体的配置和功能。汽车整体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 式域集中式中央计算式逐步进化。传统分布式计算架构硬件与软件不解 耦,车辆 E/E 架构复杂,包含近百个 ECU,布线繁杂,数据传输效率低下;不 同 ECU 由不同供应商开发,很难实现数据交互、统一升级;算力分散很难实现 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当前正处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过渡阶段,从全车 100 余 个 ECU 到 2-5 个 DCU,即车身域、智能座舱域(信息娱乐域)、底盘域、智能 驾驶域和动力域(博世的经典五域架构,其中特斯拉已将车身域、底盘域和智能 驾驶域合并为一域),控制功能迅速集中,未来还将逐步进化到中央计算
4、式。各细分系统未来趋势:各 DCU 中,智能驾驶域从 L0 到 L5 逐步提升,智能 座舱域的液晶仪表盘和智能化中控的渗透率逐步提高,动力域中新能源的占比逐 步提升。“软件定义汽车”已逐渐成为了行业内共识。这一方面是因为车载操作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车联网平台等技术及产品的引入都会增加软件在汽车产业中 所占的比重,智能汽车内部的软件将会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复杂(根据麦肯锡 的报告,以当今汽车包含的软件代码行数(SLOC)为例,2010 年,主流车型的 SLOC 约为 1000 万行;到 2016 年达到 1.5 亿行左右);另一方面是因为软件 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重要性将不断上升。IHS 的调
5、查表明,中短期内,汽车制造 商及其供应商将在软件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预算,各大车企加大软件自研/ 合作已成趋势。根据 McKinsey 的报告,2017 年,软件在 D 级车(或大型乘用 车)的整车价值中占 10%左右,软件价值占比预计还将以每年 11%的速度增长, 到 2030 年将占整车价值的 30%(硬件占比不断下降)。3、 汽车智能逐步推进,两大产业方向将有较大弹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与渗透,以及技术升级推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和 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智能化板块相关公司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持续的高景气环 境,我们推进重点关注与布局两个方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3.1、方向一、智能座舱:
6、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1)智能座舱发展经历了整体基础-细分产品-融合方案的格局变化:先是 整体的电子电器架构和操作系统的出现,随后各细分产品逐渐装载到车上,如今 的趋势是各产品的整合协同。传统分散的座舱电子架构无法支持多屏联动等复杂 的功能,因此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智能座舱的构成主 要包括智能中控系统、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 视镜等,核心控制部件是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DCU)通过以太网 /MOST/CAN,实现抬头显示、仪表盘、导航等部件的融合,不仅具有传统座舱 电子部件,还进一步整合智能驾驶 ADAS 系统和车联网 V2X 系统,从而进一步
7、 优化智能驾驶、车载互联、信息娱乐等功能。(2)预计 2025E 中国智能驾驶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 1030 亿元:中国作 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2019 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 441.1 亿元,随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智能座舱加速应用,中国智能座舱行业的 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 ICVTank 预测,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30 亿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13%。(3)目前主流的底层车载操作系统(中控屏、车载娱乐等功能相关的嵌入 式车载操作系统,又称 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共有五种:QNX、Linux、
8、Android、WinCE 以及 HarmonyOS:Android 是基于 Linux 系统的内核开发而 来。据 IHS 统计和预测,2017 年 QNX 占据 60%市场份额,到 2022 年 QNX 和 Linux(含 Android)将平分市场份额,WinCE 基本退出竞争。从车企角度看,绝大多数外企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如奔驰、宝马、博世 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等)选择自建技术团队,在底层操作系统 基础之上进行定制化开发,形成自己独有的车载系统。部分国内主机厂(如上汽 荣威)则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放一定的权限,直接搭载合作伙伴所开发的 车载系统。 车企开发自主车载系统
9、方式主要分三种。标准的定制化操作系统:从系统内 核到应用程序层级进行深度重构,将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ROM 方式:基于 需求定制汽车服务及以上层级,下层则基于 Android 等系统自有架构。超级 APP 方式:只在应用层调用系统已有接口实现相关功能,其余层级则完全沿用已有系 统架构。(4)行业趋势:现阶段的智能座舱更多是一芯双/多屏的配置;中期屏幕或 走向融合,仪表盘与中控屏及副驾驶屏进行连通,融合更多多屏互动、人脸识别、 手势识别及 3D 渲染等技术;长期看,伴随智能汽车发展,智能座舱域大概率与 智能驾驶域融合,增强车内联动效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的汽车纵横2021 年对市场所有在售车型
10、的智能座 舱功能进行了梳理并采集了 6744 个智能座舱数据,据统计,智能座舱相关功能 配置可基于技术实现路径分为使用显示、车内空调、车联网应用、增强感知、手 机连接、生物识别、车内灯光、噪声控制以及车内气味等。其中车内气味装置装 备率最高,达到 96.94%,手机连接达到 67.35%,车内空调达到 49.68%,而显 示、车联网、增强感知以及生物识别装备率均为 20%左右。从分产品覆盖率来 看,当前装备率较高的功能均属于技术实现和成本均较低的功能,智能座舱仍处 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以“入门级”智能座舱为主(同时具备中控台彩色大屏、 OTA 升级以及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中科创达:公司成立于 2
11、008 年,主要提供智能操作系统产品、技术及解决 方案。公司起步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2013 年前瞻性布局新一代智能网联汽 车业务,2016 年推出“核心板+操作系统+核心算法”一体化的 SoM 产品,开 始在机器人、AR/VR、可穿戴等 IoT 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持续的市场开拓和自身 的技术壁垒将为公司提供长期增长驱动力。 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新车比拼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司在智能座舱领域和高通 深度绑定,公司在智能座舱相关产品有望受益于高通芯片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渗透 率持续提升。此外,公司也深入布局自动驾驶域,新领域的布局将为公司带来新 的市场增量。经纬恒润:公司成立于 2003 年,业务围绕
12、电子系统展开,专注于为汽车、 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 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量产经验丰富,基于平台化 防夹算法和 AUTOSAR 软件架构,生产了防夹控制器(APCU),电动后背门 控制器(PLGM)以及车门域控制器(DDCU)等产品,已为众多国内外主流整 车厂商成功配套多个车型,拥有较高的产品认可度。同时,公司持续发力智能驾 驶电子产品及智能网联电子产品业务,与舒适域业务形成协同发展,实现智能座 舱与智能驾驶域融合。3.2、方向二、自动驾驶:量产主力由 L2 向 L3 过渡(1)自动驾驶由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部分组成
13、:自动驾驶汽车关键 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决策与规划、控制与执行、高精地图与车联 网 V2X 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验证技术等。在这套技术体系以及关键软硬件 设备的支持下,自动驾驶汽车可通过车载摄像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 波等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周边环境变化,并依据所获取的信息 进行决策判断,形成安全合理的路径规划。在规划好路径之后,汽车执行系统会 控制车辆沿着规划好的路径完成驾驶。这套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三部 分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2)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智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市场规模将达 1150 亿 元。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中
14、国智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市场规模为 335 亿元,2025 年将达 1150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28%。其中城区、高速/快速路和 泊车以辅助驾驶系统为主,矿区和港口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城区路况复杂度高, 短期内辅助驾驶仍然占据主流;高速场景复杂度低,更加易于辅助驾驶功能量产 落地;AVM 和 APA 泊车辅助功能在现阶段可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装机量将 不断提升,HPP 和 AVP 等 L3+泊车方案目前装配率较低,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由于矿区内低速、封闭、固定路线和不载人场景,无人驾驶较早落地;目前港口 自动驾驶集卡处于小规模运营阶段,艾瑞咨询预测 2023 年将逐步实现大规模运 营从而助
15、力港口的智能化建设。(3)当前自动驾驶级别由 L2 逐步往 L3 过渡,复杂度逐步增加:美国汽车 工程师协会(SAE)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 L0L5。当前部分 OEM 厂商已经推出了具有 L2 功能的车型。L3 将会是一个技术的分水岭,主要体现在其实现了在特 定设计场景下,系统对车辆动态驾驶任务的完全接管,驾驶员可实现“脱手、脱 脚、脱眼”,系统足够智能当发现驾驶环境不满足系统设计范围时,可留给驾驶 员足够的时间对车辆驾驶任务进行接管。近两年,带有高阶自动驾驶(ADAS)的乘用车产品逐渐落地,产品从海外 旗舰车型逐渐渗透至国内品牌的中小型乘用车产品。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 2022 年 1-3
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标配(不含选装)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不含自动泊车)上险量为 117.45 万辆,同比增长 68.77%;前十 自主品牌搭载率方面,理想达到全系标配 100%、小鹏 77%、零跑 56%、长城 45%、比亚迪 42%。从细分功能上看,2021 年 1-12 月,车载全景环视上险量 458.92 万辆,同比增长 52.3%,搭载率为 22.5%;APA 搭载上险量为 243.26 万辆,同比增长 17.64%,其中,APA 融合泊车上险量为 151.93 万辆,同比增 长接近 30%;基于视觉的 DMS 搭载率远低于环视和 APA,但是增速更快,上险 量为
17、56.79 万辆(此外,提供选装功能上险量为 6.05 万辆),同比增长 243.77%, 前装搭载率为 2.78%。 根据 IDC 数据,目前在乘用车市场上实现落地的自动驾驶技术处于 L2 级水 平,市场渗透率正稳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有望带来感知和计算设备的需求快速增加。伴随着汽车 的智能化的程度逐步加深,汽车所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实 现这些功能,一方面汽车上所搭载的感知设备和计算设备也越来越多(当前主流 的 L2/3 产品主要配置包括:前置摄像头、环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 达以及专用的车载计算平台),考虑到汽车对安全性和鲁棒性方面的要求,汽车 对感知设备和计
18、算设备的要求还会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处理日益增长的各 种数据,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也随之快速升级迭代,根据分类,L3/L4/L5 级自 动驾驶系统芯片的算力要求分别达 30+/400+/4000+ TOPS。多家巨头角逐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由于布局早、量产早、性能强等多方面原 因,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目前主要有 Mobileye、英伟达、特斯拉三位主要厂家, 其中特斯拉芯片主要是自用。高通于 2020 年发布了 Snapdragon Ride 平台, 在算力和功耗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最大算力可达 700TOPS。考虑到高通基于座 舱芯片与整车厂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预计高通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上将会成为
19、 英伟达和 Mobileye 的主要对手,在竞争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此外,国外的恩智 浦、瑞萨、国内的华为、地平线、黑芝麻也都推出了最高可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 的芯片,希望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之中分一杯羹。 2020 年之前,智能驾驶芯片几乎被 Mobileye 垄断,随着消费者及自动驾 驶的快速发展,车厂对高算力的需求增加,近年来,原来在消费电子市场表现较 好的英伟达和高通等厂商份额逐步提升。(4)V2X 有望助力 L4/L5 级自动驾驶系统长期稳步推进,C-V2X 为行业趋 势。车联网(V2X)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外(车与车、 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
20、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 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 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当前车联网主要形成包括 DSRC 和 C-V2X 两条技术路线,其中:DSRC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专用短距离通信)由 IEEE 提出, 主要由美国主导,发展自上世纪末,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虽然技术发展时间较长,但 DSRC 在高速场景下存在信号骤降、可靠性差、时延 抖动较大等问题,商业化尝试推进缓慢。C-V2X(Cellular-V2X)由 3GPP 提出,最初
21、在 Rel14 中定义为基于 3G/4G 的 LTE-V2X,现在包括了演进中的 5G NR-V2X,由电信行业链和拥有蜂窝技术 背景的公司和车企推动,目前中国主要主张该技术路线。C-V2X 在高速移动场景 下拥有更加稳定的信息传输能力,且由于其基于蜂窝网络实现信号传输,因此具 有更低的部署成本。 随着 5G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加速部署,uRLLC(高可靠低延时)将会助力对 时延要求较高的功能(如自动驾驶和高精度地图下载)的部署和发展,C-V2X 技 术路线发展已逐渐占据上风。标准落地临近,试点加速推广:3GPP 关于 C-V2X 的标准化工作分为四个阶 段,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演进过
22、程,第一个阶段是支持 LTE-V2X 的 Release-14 标准,该标准已于 2017 年 3 月正式发布,这也是全球 C-V2X 商 用落地的主要版本;第二阶段是支持 LTE-eV2X 的 Release-15 标准,已于 2018 年 6 月正式发布;第三阶段是支持 5G-V2X 的 Release-16 标准,于 2020 年 8 月发布;第四阶段是支持增强 5G-V2X 的 Release-17 标准,于 2022 年 3 月下 旬完成功能性冻结(即完成系统设计),预计 6 月可完成 ASN.1 冻结(即协议 冻结,可进入执行阶段)。根据 5GAA 预测,2020-2023E 实现
23、 4G LTE-V2X, 2024E-2026E 实现部分场景 5G-V2X,2026E 之后实现全场景 5G-V2X 或 C-V2X 试运行。作为全球 C-V2X 的重要一极,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通信芯片、通信模组、 终端与设备、整车制造、测试验证以及运营与服务等在内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其中包括了芯片厂商、设备厂商、主机厂、方案提供商以及设备运营商等众多 参与方,除此之外,还包括科研院所、标准及行业组织、关联技术产业以及投资 机构等作为产业支撑。由于 C-V2X 产业链涉及汽车制造、移动通信、操作系统等多个基础领域, 需要跨领域合作,通过技术集成和产业优势互补来最终实现产业共赢。2019
24、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和成立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按照“企 业+联盟”的模式进行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着眼解决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 技术问题,推动 C-V2X 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进程。产业链各厂商均在充分发挥 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厂商谋求合作,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一股合力,促进我国 C-V2X 产业链朝着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紧密的方向发 展,形成产业集群。按照 C-V2X 标准化工作规划,结合新品研发周期及上市时间,预计到 2022 年 C-V2X 具备大规模部署的基础。而在此前,示范区、先导区的试点示范工作 会持续展开。随着 C-V2X 部署工作落地,首先
25、将带来芯片、模组、终端设备、 管理平台、安全认证等的海量需求,同时实施能力较强的交通信息化厂商也将直 接受益。而基础设施工作建设完成之后,平台运营有望衍生出更大价值。四维图新: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是中国导航地图产业的开拓者。经十余年 的创新发展,四维图新已成为导航地图、导航软件、动态交通信息、位置大数据 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定制化车联网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导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公 司已形成高精度地图、位置大数据、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和车 联网的五位一体的业务布局,产品布局全面。千方科技:国内智能交通龙头。公司成立于 2000 年,主营业务为智慧交通 和智慧城市,可基于 V2X 技术提供从智能车载终端及路侧设备等产品和整体解 决方案。已参与 V2X 相关标准制定,行业地位领先。 2021 年,公司通过投资 联陆智能切入网联域汽车电子业务,打通“道路网联化”与“车端网联化”的完 整车联网闭环。公司前装 ETC 产品线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推广,推出具备 CAN 通 讯并符合 Autosar 标准的 ETC OBU,目前已经开始为头部整车厂批量供货。此 外,公司正在推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基于 UWB 超宽带技术的新一代智能进 入产品,向客户提供更安全、便捷、智能的数字钥匙产品。同时,联陆智能将持 续探索 UWB 在活体检测,近距离雷达模式,定位应用等更丰富场景拓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