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保险行业研究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保险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保险行业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保险行业研究报告1.40年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产品与渠道经历多次变革1.1产品:从单一保障到多元保障+长期储蓄的复合需求我国寿险业主流产品从保障型的传统寿险演化为具备理财功能的投资型寿险及其他多元保障型产品,从单一死亡风险保障到多元风险覆盖。1)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起,我国寿险业产品从保障程度低的简易人身险逐渐拓展为保障程度更高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2)1999年后,为应对利差损以及满足客户更多元的理财需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理财型寿险产品诞生,一度成为寿险公司快速扩张的明星产品。3)2016年后,“多元保障+长期储蓄”成主流定位。中短存续期产品监管要求提高,重疾
2、险等保障型健康险快速发展,以满足保险消费者健康保障需求;2017年保监会134号文限制年金险存续期限,2019年4.025%复利年金时代告别后,我们认为当前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的新型储蓄产品,凭借“长期现金价值以确定性复利增长至终身”以及“后期灵活退保”的双重优势,能够满足部分客群未来长期储蓄需求。1.2渠道:增量到提质的演变2.阶段一(1980-1991):中国人保垄断行业,多家险企涌入打破格局中国人保以团险渠道销售简易人身险,引领我国保险业全面恢复。1)1980年后保险业得以恢复经营,此时中国唯一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保领衔行业发展,以团险渠道销售简易人身险、简易人身意外险和养老年金险等保障
3、程度较低的寿险产品。2)1982年至1990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高速增长,从159万增长至59.76亿,复合增长率达到179.82%,投保人数达到2.19亿。3)此时人身险以企业团体为主要销售渠道。人保在除西藏外28个省份建立分支机构,于1984年在主要城市形成300名代理的销售网络。4)该阶段寿险资金运用形式单一,险资仅能存放在银行,资产负债未合理匹配。保险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三家险企成立与外资进入,垄断局面逐渐打破。1)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随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前身,1986年成立)、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1991年成立)、平安保险公
4、司(1988年成立,1992年改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家保险公司成立。2)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等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北京设立了联络机构。3)竞争格局一家独大局面逐渐打破,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由最初单一的财产保险,扩展到包括财产险、人身险、责任险和信用险四大类上百个险种。人身保险业务覆盖面扩大,统筹养老年金迅速推广。3.阶段二(1992-1999):个险渠道激活传统险,市场主体持续增加3.1个人代理渠道+高预定利率,寿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个人代理渠道激活传统寿险市场。1992年美国友邦入驻上海开创个人代理销售人身保险产品的先河,1996年保险代理人暂行规定出台后,国内保险公司竞相模仿,个险
5、代理人扩大。1996年末已有营销网点866个,营销员59550人,实现营销保费收入11822亿元;1998年已有3013个网点,营销员242664人,实现保费收入236.59亿元,同比增长100.4%。央行降息后高预定利率的传统寿险逐步成为银行理财替代品。1)1993年至1997年寿险公司数量的增加丰富了带来人身保险种类,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保险成主流产品,少儿险、教育金、养老年金等产品不断出新。2)1996年5月1月央行连续降息,寿险产品高预定利率造成寿险业利差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前引发抢购热潮,当年人身险保费收入600.24亿元,首次超过产险保费。2)寿险保费收入增速超总保费增速,
6、保费收入占比超越产险。自1991年至2000年,寿险保费收入63.17亿元增加至990亿元,复合增长率35.77%,超过总保费复合增速21.1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自1991年至1996年均在25%左右,1997年后因预定利率高引发购买寿险热潮,开始提升到35.89%,截止2000年达到61.95%。3.2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增加激发市场活力法律规范逐步完善,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爆发式增长。1)寿险市场经营主体从1992年的5家增加到1999年的14家。2)外资保险机构以中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美国AIG集团、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3)分业经营制度下,多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3)保险
7、代理、经纪、公估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再保险公司等经营主体出现。寿险市场初现垄断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高。1)1999年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公司三家市场份额占比96.35%,加上新华和泰康后五家寿险公司市场份额达到98.26%,市场业务处于高度集中状态。2)中国人寿从中国人保分离后,凭借先发优势占领市场份额,1999年实现保费收入到607.47亿,占有市场份额68.63%。3)1999年平安人寿凭借股份制优势,保费收入179.18亿元,占领市场份额20.24%。3)太平洋保险、新华、泰康在1999年市场份额分别为7.48%、1.20%、0.71%。4.阶段三(2000-2008):
8、创新险种应对利差损,银保渠道正式启动4.1新产品和新单保费为寿险业务主要增长点4.2分红产品成主流,健康险和团体养老年金险进入市场传统寿险逐渐附带分红功能。1)当前寿险市场传统产品中为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保险。两全保险占比最高,逐渐附带分红属性。2)面向群体广泛:少儿、中青年以及老年人(65周岁以下)。3)缴费方式灵活,可以选择趸缴或分期交费(年交、半年交、月交)。4)返利期限快,通常每三年返还一次生存金,高预定利率时期生存金递增。5)代表产品:中国人寿的99鸿福、千禧理财(分红险),中国平安的平安鸿利(分红型),泰康人寿的新天福(分红型)等。主流投资型寿险为投资连结险和万能寿险。1)投资
9、连结险由平安、新华、信诚、泰康四家公司主推,均为投资连结产品,但设计各有不同。2)万能险最早仅有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销售,保费交付灵活、保额灵活变动、费用透明、按季结算利率,没有市场调整价值,公司可能产生利差损。个人健康险与团体养老金尚待发展。1)2001年新华人寿开创重大疾病分红型保险,各险企推广以期缴、终身业务为主的重大疾病保险;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376.9亿元,约占寿险保费9.12%,同比增长20.89%,发展空间较大。2)团体养老保险种类丰富,包括补充养老保险型、分红型和万能险;保险责任以到期给付养老金,退休前身故按个人账户累计金额支付;领取方式多样,保证利率在2%-2.5%。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保险行业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