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后有感.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读道德经后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道德经后有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道德经后有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
2、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
3、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来自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这一点不独老子认识到了,佛家的大师也认识到了。心经里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意思是说,把这些器官的感觉当成是空的,就没有花花世界的干扰了,也就没有感受、想望、追求和感知了。所以放弃了眼耳鼻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有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