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演示教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演示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演示教学.doc(1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
2、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3、,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4、。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
5、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既要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作出示范。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写的表格里,提取“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这个事实,写出除法算式“103=3(人)1(支)”,
6、指出算式里的“1”是“余数”。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2)模仿中体验。教材要求学生根据“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与表内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学会在算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2.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
7、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余数都比除数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会有一些困难,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例2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安排学生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创设的活动情境是: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像这样用12、13、14、15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不困难。他们根据摆的结果,也能在教材上填写
8、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法算式,以及反映各次操作结果的表格。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用12根小棒或16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根、3根?用12、13、14、15根小棒都是摆成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摆成4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1个正方形?如果用17、18、19、20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3吗?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1、2、3的道理。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练习
9、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被除数15、16、17、18、19、20、21、22、23、24除数3、3、3、3、3、3、3、3、3、3求出商和余数,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从左到右依次是0、1、2、0、1、2,感受余数不会是3或比3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主要包括: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每几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几份),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
10、,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这次“想想做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笔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
11、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本单元例3教学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1)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例3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12个苹
12、果,每4个放一盘,放了几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124=3(盘)。教材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释。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指出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商除数)被除数4)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般是“除乘减”三步。“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3,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乘”即把商3和除数4相乘,把乘积“12”对齐着写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3盘分掉12个苹果);“减”即用被除数12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12,得到差“0”(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4)220商
13、3乘除数4的积,分掉的苹果数12减12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93、306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2)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例3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例题用图画给出12个苹果,要求学生每5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出可以放2盘,还余2个,并填写除法算式125=(盘)(个),把教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竖式中
14、的余数。2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的位置,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5)2(这时的商“2”是由操作得到的)学生也知道竖式中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还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25)202商2和除数5的乘积,表示2盘分掉10个苹果12减10的差,表示还剩余2个苹果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竖式中的商“2”应该怎样想到。联系前面进行的操作活动,可以这样想:“12里最多有2个5,商2”,即12能够分出2个5,不够分出3个5,应该商2。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由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有剩余,所以除法竖式中有余数。竖式中的余数
15、,是被除数减商与除数乘积的差。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为此,“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第1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出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这时的商,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也可以是在竖式上想“9里最多有4个2”“11里最多有2个4”而得到的。第2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164的竖式与184的竖式为一组,243的竖式与233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从164商4,联想到184也商4(因为18接近16,且稍大于16);从243商8,联想到233商7。(因为23接近2
16、4,但比24稍小)第3题突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既离开学具操作,也不过多依赖表内除法,直接想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让学生先思考“22里最多有几个5”,然后笔算225;先思考“23里最多有几个4”,然后笔算234。第4、5题,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路以及竖式的书写。练习一第4题,把406、426和456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把609、639和649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每组的中间一题是表内除法,另外两题是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的商,利用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另两题的商,可以从表内除法得出,如426的商是7,40比42小一些,40里最多有6个6,406应该商6;45比42
17、大一些,45里最多有7个6,456应该商7。同样,639的商是7,609的商应该是6,649的商应该是7。4.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会用除法解决没有余数的平均分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也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计算。所以,不单独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而是结合着计算进行教学。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二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第一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1与例2的“想想做做”中。其中第2、3题都是看图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联系原有
18、的除法概念,体会“14朵花,每个花瓶插4朵,求插了几瓶、还剩几朵”,以及“14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还剩几朵”仍然是平均分的问题,仍然用除法计算。只是现在的平均分有剩余,现在的除法有余数。第二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3的“想想做做”的第4、5题和练习一第5、6题。学生需要从图画情境里或文字叙述的题目里,找到把总数量平均分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笔算出商和余数;要体会所求的商是什么数量、余数是什么数量,为它们选择适当的单位。在这里,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是列出除法算式的前提,而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是正确写出单位名称的关键。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911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
19、算法、灵活处理余数。做一个灯笼用4张纸,30张纸够不够做8个灯笼?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解答,也可以用乘法解答。45个皮球,每6个装一盒,全部装进盒中至少要多少个盒子?5元钱买每支6角的铅笔,最多买几支?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1,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这里虽然涉及到“进1”或“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第二单元时分秒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
20、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所以,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时”“分”和“秒”,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1时、1分、1秒等。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1时、1分、1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
21、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例3例4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这是教材编排例1和例2的主要目的。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1
22、.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认、读、写整时。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例1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上的时间主要由这两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1)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初步观察钟面,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很自然地把长的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从此以后,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2)认识整时。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显。分针指着“12
23、”,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像这样,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第一步以8时为例,指出“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具体描述了钟面上8时两根针所在的位置。同时还示范了8时的写法“8:00”。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第二步“试一试”,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几个整时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12,时针一定指着某个数;写整时,“:”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00”。教材有意把1时、6时、9时、11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2.了解钟面上的“格”,教学1时、1分的概念。例2教学时
24、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钟面上的“格”。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间,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观察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去数钟面上的格。首先要区分“大格”和“小格”。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1大格,每个大格里有若干个点,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1小格。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的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整个钟面有60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12到某个数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单元 教材 分析 演示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