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演示教学.doc





《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演示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演示教学.doc(1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中秋夜(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译文】圆月升上清冷的高空,都说天下同样的光明。哪能知道千里以外,就没有骤风暴雨?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千差万别。【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
2、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菏花别样红。【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
3、、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离思(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赏析】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取次花丛懒回顾“,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越女词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释】、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棹歌,划船时唱的歌【相关古诗链接】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长干,见
5、长干行注。儿女,这里指女儿。、艳星月,象星和月亮那样光彩明丽。、屐,木屐。如霜,形容皮肤洁白。、鸦头袜,脚拇趾和其他四趾分开的一种袜子。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相关古诗链接】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赵昌寒菊宋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6、注释】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给沉寂的夜色重重涂抹了一层红色的颜料。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相关古诗链接】(秋浦歌共有十七首,你能查找出来吗?)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注释緌(ru):这里指蝉的触须。流响:形容声音传得很远。疏桐:不太茂密的桐树藉(ji):凭借。解析“饮清露”,说明
7、蝉饮用之物是非常洁净的;“出疏桐”,说明蝉所处的环境是非常高雅的;“居高”,说明蝉所居的位置是很高的,所以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并不见得非要借助秋风才行。蝉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人只有洁身自好,志向高原,才能声明远扬。山房春事(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文赏析】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
8、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9、,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
10、、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h)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诗文赏析】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
11、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小石潭记(唐)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
12、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往来十分迅速。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作者介绍】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岳阳楼记(宋)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
13、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区别吗?【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诗人简介:范仲淹(98
14、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
15、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赏析】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
16、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题乌江亭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译文】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7、【赏析】此诗与后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译文】篱笆外面谁家没有系好小船,这艘小船让春风吹到了钓鱼湾,院子里有一个小孩玩得正高兴,突然发觉有船驶进来,以为村里来了客人,急忙跑过去把柴门打
18、开,迎接客人。【赏析】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诗人简介】崔道融,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人,曾任永嘉令,右补阙等官职,可能死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崔道融的诗比较朴素,有些反映农村生活的
19、诗比较有意义。他对农民在封建社会里所过的贫苦生活,抱着同情的态度。崔道融现存诗七十余首,全是五、七言绝句。崔融道的诗只有四首流传至今,分别是:鸡田上牧竖溪居即事。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译文】花儿刚刚吐出了娇嫩的花蕊,雨后却连藏在叶底的花也被打得凋谢了。一群群的蜜蜂、蝴蝶纷纷飞过了墙头,倒让人怀疑邻居家还保持着香花盛开的春色。【赏析】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诗的前三句写景,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末句“却疑春色在邻家”以不合
20、理的猜测表现出作者合理的感情,读来引人入胜。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评析】这首诗对于典型现象的高度概括,是通过对于“初经”与“再经”的巧妙安排完成的。写“初经”时的所见所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是谁使得“县民无口不冤声”?没有写。写“再经”时的
21、所见所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他凭什么“加朱绂”?也没有说。在摆出这两种典型现象之后,紧接着用“便是”作判断,而以“生灵血染成”作为判断的结果。“县宰”的“朱绂”既是“生灵血染成”,那么“县民无口不冤声”正是“县宰”一手造成的。而“县宰”之所以“加朱绂”,就由于屠杀了无数冤民。在唐代,“朱绂”(指深绯)是四品官的官服,“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诗人不说他加官受赏,而说“加朱绂”,并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用“血染成”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就无比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结句引满而麦,不留余地,但仍然有余味。边词(唐
22、)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赏析】“五原春色旧来迟”,这“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二月垂杨未挂丝”,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
23、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古诗 小学 年级 上册 校本 教材 经典 古诗 演示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