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教程文件.doc
《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教程文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教程文件.doc(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口腔病理学(接口腔组织病理学讲稿)(3)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4)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3.根尖肉芽肿的发展变化(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转变为急慢性根尖周脓肿;(3)转变成根尖周囊肿(4)形成致密性骨炎二、慢性根尖周脓肿(chonicperiapicalabscess)(一)临床表现1.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有咀嚼不适或咀嚼痛;2.多有牙髓炎病史;3.患牙相对应的龈粘膜或皮肤上有红色肉芽状瘘口;4.X线:根尖周呈边界模糊的不规则透光区。(二)病理1肉眼:根尖
2、有污秽的脓性分泌物,根尖粗糙不平2光镜:(1)根尖区牙周膜内脓肿形成(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2)外周为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包绕;(3)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吸收,邻近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龋病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的发展变化图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定义: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又名牙周病。广义:牙龈病+牙周炎狭义:牙周炎牙周疾病分类(1999年,美国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牙龈病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坏死性牙周病牙周脓肿伴有牙髓病变的牙周炎发育性或获得性异常及其状况第一节牙龈病(gingivaldisease)定义:指局限于牙龈的疾病。病变性质:有炎症、增生、坏死等。分类:
3、牙菌斑性牙龈病。非牙菌斑性牙龈病A:牙菌斑性牙龈病一、慢性龈炎(chronicgingivitis)根据炎症发展的急缓程度,龈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边缘性龈炎、牙龈乳头炎)(一)病因1.细菌如:粘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2.局部刺激因素软垢、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二)临床表现1.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口腔卫生不良者以及无刷牙习惯的成年人2.分型及其临床症状:(1)炎症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2)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呈炎症性增生。增生性龈炎(三)病理1.光镜观:龈沟壁炎细胞浸润,沟内上皮下依次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或丧失2.各型
4、龈炎的病理表现(1)炎症水肿型:牙龈水肿明显,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2)纤维增生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二、龈增生(gingivalhyperplasia)(一)病因全身性因素+局部细菌感染1.内分泌因素,女性多见2.药物,如苯妥英钠。3.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二)临床表现1.与内分泌有关的龈增生多与女性经期、妊娠等密切相关2.药物性龈增生苯妥英钠性龈增生:前牙唇侧,龈乳头增大,龈表面呈颗粒结节样(三)病理: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一般炎症性不明显。三、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龈增生临床:牙龈紫红色肿胀,质地柔软易出血。病
5、理:牙龈组织水肿、出血为特点。B、非牙菌斑性牙龈病一、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又名急性坏死性龈炎、奋森龈炎、梭螺菌龈炎、战壕口炎。(一)病因主要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二)临床: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的儿童,表现为龈缘及龈乳头坏死。(三)病理:非特异性炎症。二、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又名先天性家族性纤维瘤病、遗传性龈增生、特发性龈增生。(一)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二)临床:牙龈弥漫性增生(三)病理;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第二节牙周炎(periodontitis)一、病因(一)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二)牙菌斑的形成及固着牙菌斑(bacterialplaque):是口腔细菌粘聚在牙表面或其他修复
6、体表面、且不能被含漱掉或用水冲去的菌团。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唾液薄膜的形成、细菌的粘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2.与牙周病有关的致病菌主要是G厌氧菌,其中最重要的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g)、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福赛斯类杆菌(Bf)等。二、发病机制(一)牙菌斑的作用1.内毒素的作用:影响细胞营养代谢;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繁殖;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破坏;增强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反应。2.细菌酶(如蛋白酶,胶原酶,硫酸软骨素酶A、B、C,透明质酸酶等)的作用:破坏牙周组织的的间质成分和细胞之间的基质3.细菌的直接入侵: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二)中性粒细胞的作用(p
7、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PMN)非特异性免疫反应。1.Fc受体:可结合抗体抵御和吞噬细菌2.释放多种酶:胶原酶可破坏牙周组织中的胶原(、型),降解基质(三)细胞因子(cytokine)的作用多种细胞产生,为炎症介质,作用多样。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1)IL-1:促进炎症,诱导前列腺素E2合成、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形成,促进胶原(型、胶原、明胶、粘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破坏。(2)IL-4:是B细胞的生长因子,可调节糖蛋白代谢以及巨噬细胞及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3)IL-6:明显促进骨吸收
8、的作用。(4)IL-8:对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有强力的趋化作用,对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a,TNF-a):对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各种细胞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激活前破骨细胞为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的作用。3.前列腺素E2(ProstglandinE2,PGE2):强力促进骨吸收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inases,MP):直接破坏、降解胶原和明胶、粘蛋白、纤维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产生细胞因子,增进结缔组织降解。5.护骨因子(Osteopro
9、tegerin,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differentationfactor,ODF)6.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CAM)上皮如龈沟上皮、结合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参与细胞信息传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结合上皮中的CAM可协助PMN进入龈沟或牙周袋,发挥其杀菌和抗菌作用(四)全身性易感因素1.遗传因素:可增加牙周炎易感性。2.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爱滋病等。3.其他因素:如内分泌紊乱、吸烟、口腔卫生不良、营养障碍和精神压力等。(五)宿主防御机制的双重性1、唾液2、龈沟及
10、龈沟液3、上皮结合4、龈谷5、防御细胞三、临床表现(一)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松动;初期症状不明显咀嚼无力、牙龈肿胀出血、牙周袋溢脓、口臭、牙松动、伸长、倾斜、移位、甚至脱落。(二)X线表现:牙槽嵴顶消失,硬骨板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四、病理(一)牙周炎的发展过程1.始发期(initialstage):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周围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表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上皮及其下方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龈沟液渗出增多。持续24天。2.早期病变(earlylesion):典型龈炎表现。上皮下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为主);炎性渗出物继续增多;胶原纤维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开始增生。
11、持续3周或更长3.病损确立期(establishedlesion):慢性龈炎表现。上皮下另见较多B淋巴细胞浸润,龈沟液内出现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浅牙周袋形成。无牙槽骨破坏、吸收。4.进展期(advancedlesion):典型牙周炎表现结合上皮继续增生,深牙周袋形成,结缔组织内基质和胶原纤维变性、溶解、丧失;牙槽骨破坏、吸收(二)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牙面上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蛋白、补体等成分;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部分上皮呈条索状或网眼状增生,大量炎细胞浸润;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深牙周袋形成,其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12、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分被炎细胞取代;牙槽骨出现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纤维变性、降解,牙周膜间隙增宽。(8)牙骨质暴露,牙石附着于其上。2.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周围炎症明显减轻,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有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牙槽骨的吸收呈静止态,吸收区有新的类骨质形成;牙根面被吸收的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3.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的关系:龈袋(gingivalpocket):(假性牙周袋)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骨内袋(intrabonypocket):第三节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变一、牙周变性牙周组织的非炎症
13、性、营养不良性改变。如水样变性、黏液变性、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等。二、牙周创伤如咬合创伤、外科创伤、牙髓治疗创伤等。镜下见:牙槽骨受压吸收,受牵引增生;牙周膜变性、坏死、钙化等。三、牙周萎缩老年性萎缩:早老性萎缩:如内分泌紊乱。牙龈退缩:如炎症消退后。第十三章口腔粘膜病教学要求1.了解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2.熟悉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3.掌握常见口腔粘膜病的病理变化复习思考题1.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2.名词解释:过度角化、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角化不良、棘层增生、细胞凋亡、棘层松解、疱、棘层内疱、基层下疱、斑、丘疹、白斑第一节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
14、变化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一)定义:是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或无角化的部位出现了角化,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二)分类及其特点1.过度正角化(hyperothokerat-osis):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核消失,呈均匀的嗜酸性染色;伴粒层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一)定义: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三、棘层增生(acanthosis)(一)定义是由于棘细胞的肥厚或细胞数目增加,而使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
15、。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一)上皮异常增生的表现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异常,细胞核深染,核仁增大;4.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5.上皮层次紊乱;6.有丝分裂相增多;7.细胞多形性;8.上皮钉突呈滴状;9.细胞粘着力下降;10.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五、上皮萎缩(epithelialatrophy)(一)定义:是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致使上皮层变薄。六、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andliquefactionofbasalc
16、ell)(一)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二)基底细胞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或消失。七、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一)定义: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自主性细胞自杀过程。(二)表现细胞皱缩,胞浆嗜酸性深染,核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凋亡小体形成,周围组织无炎症反应。八、疱(vesicle)(一)定义:粘膜或皮肤内液体集聚而成。(二)分类1.根据内容物分2.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分(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2)基底下疱:疱在基底层之下。九、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的
17、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十、溃疡(ulcer):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十一、皲裂(rhagade):发生在粘膜或皮肤的线形裂口。十二、假膜(pseudomembrane):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膜。十三、斑(macule)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较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无质地的改变。十四、丘疹(papule)是粘膜或皮肤上凸出的小疹,直径15,较硬,色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光镜观:上皮增厚、浆液渗出、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leukoplakia):是发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一)病因:与局部的长期刺激有关(吸烟是最常
18、见的原因)(二)临床表现1.好发部位:颊、舌粘膜2.性别差异:男多于女3.临床症状: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晰,与粘膜平齐或略高起,舌舔有粗涩感4.临床分型:均质型、非均质型(三)病理:1.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2.粒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过度正角);3.上皮钉突伸长变粗;4.炎细胞浸润;5.上皮疣状增生时,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6.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二、扁平苔藓(lichenplanusLP)(一)病因:不清(二)临床表现1.好发年龄及性别:4049岁女性2.好发部位:颊、舌唇及牙龈,病变常为对称分布(颊)3.临床症状:粘膜上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间粘膜发红,条纹呈网状
19、、线状、环状或树枝状4.临床分型:网状型、丘疹型、斑状型、萎缩型、溃疡型、疱型三、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discoidlupuserythematosus)(一)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二)临床表现1.好发部位:唇颊部的皮肤和粘膜2.临床症状:面部蝴蝶斑,唇颊粘膜为红斑样病损,陈旧病损可有萎缩、角化,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条纹。四、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一)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相关1.遗传、免疫失调。2.细菌或病毒感染。3.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神经紧张等。(二)临床表现1.性别差异:好发于女性。2.好发年龄:1030岁。3.好发部位:唇
20、、舌、颊、牙龈、口底及软腭。4.表现:粘膜呈红斑状充血中央形成溃疡向周围扩展圆形或卵圆形浅层溃疡。5.多单发,病程714天。(三)病理变化1.上皮水肿,细胞间白细胞移出、上皮溶解、破溃、脱落,上皮非特异性溃疡。2.溃疡表面假膜形成,下方有密集的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3.胶原纤维水肿、断裂、玻璃样变,甚至破坏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五、白塞综合怔(Behcetsyndrome):口腔、生殖器溃疡+眼虹膜炎(一)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1.内因: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失调2.诱因:细菌、病毒感染(二)临床表现1.好发年龄:青年及成人。2.口腔表现:反复发作的口腔
21、溃疡。3.眼征:结膜炎、色素层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前房积脓、失明。4.生殖器病变:睾丸、阴茎、阴唇圆形浅表性溃疡。5.皮肤表现:丘疹、脓疱、毛囊炎、结节红斑、多形红斑及脓疱病等。6.其他:周期性发热、头痛、关节痛、肝脾肿大等。7.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三)病理似复发性阿弗他溃疡1.血管变化较明显:管内有玻璃样血栓,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失去完整性,血管嗜银膜断裂,管壁有炎细胞。2.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六、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PMNR):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一)临床表现1.性别差异:男女均可发病;2.好发年龄:2050岁;3.好发部位
22、:舌、软腭、咽部、颊、唇等有腺体的松软粘膜。4.表现:溃疡大而深,可达粘膜下层,直径常大于5mm,周围高起,波及腺体,多单发。5.病程较长,一般12个月,此起彼伏,愈后留有瘢痕。(二)病理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相似1.病变深,波及粘膜下层。2.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3.腺泡被炎症破坏,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甚至小叶结构消失,被密集的淋巴细胞取代,形成滤泡样结构。4.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第十六章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与涎腺肿瘤教学要求1.了解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临床表现。2.熟悉常见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常见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3.掌握常见涎腺肿瘤的病理变化。复习思考题1.舍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病理学 讲稿 2011 教程 文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