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教学内容.doc





《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教学内容.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3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
2、热、土地、生物等5作物生长模拟: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二、填空:1作物、环境、措施2.10、31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4长日照、短日照、中性和定日照5。四、九三、简述题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
3、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2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
4、影响强烈,而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是弊多利少。3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4 生活条件需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改变本身的某些习性,与新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相适应4。作物栽培法有几种?分别解释有四种,分别是:(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这是搜集科学事实和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
5、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生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4)生长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四、论述题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方法是如何将作物分类的?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1.粮食作物其中又分三类谷类作物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也包括荞麦(蓼科)。1 豆类作物2 薯芋类作物(根茎作物)2.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3 纤维作物4 油料作物5 糖料作物6 其它作物(有些是嗜
6、好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十三香等。染料作物有蓝靛、茜草等,特用作物有桑、竹、橡胶等。3.饲料和绿肥作物7 饲料和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8 药用作物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2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3总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4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5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6基本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7、7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8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基部茎节的节间极短,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9根冠比: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10作物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11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12叶龄余数:作物某一品种一生的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13作物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
8、的生育进程。14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时间的长短。15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或已展开)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16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即为分蘖。1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两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18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19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20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二、填空1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2吸胀、萌动和发芽3须、直4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5
9、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6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7出苗期、现蕾抽茎期、开花期、成熟期8叶片、叶鞘、叶耳和叶舌9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10.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11.N-1、N-2、N-3、N-312.N-1、N-2、N-313.N+1、N十2、N+3三、简答题1简述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育及作物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弱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条“S”形的曲线,通常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始期生长期或快速生长期生长率渐减期;稳定期;衰老期。2影响根生长的条件有哪些?(1)土壤阻力
10、(2)土壤水分(3)土壤温度(4)土壤养分(5)土壤氧气此外,作物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有利于根系生长。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如果作物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营养生长期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期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2)在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会形成一种彼此消长的竞争关系,这一阶段若营养生长过旺,等群体过大,叶片肥大,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后期倒伏,幼穗分化受到影响,穗多,粒少,空壳多,产量降低。(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若营养生长过旺,如后期贪青倒伏,影响种子
11、和果实充实形成;若营养生长太差,又会引起作物早衰,同样影响种子和果实的形成。4简述影响茎、枝(蘖)生长的因素。(1)种植密度:苗稀,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充足,植株分枝(或分蘖)力强;反之,苗密,则分枝力(或分蘖力)弱。但从高产优质的角度看,作物应做到合理密植。(2)施肥:施足基肥、苗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营养,可以促进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如氮磷钾施用比例得当,则更有利于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但氮肥过多,碳氮比例失调,对茎校(分蘖)生长不利。(3)选用矮杆和茎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矮秤品种或茎轩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抗倒性好,有利实现丰产丰收。5影响叶生长的因素。(1)较高的气温对叶片长度和
12、面积增长有利,而较低的气温则有利于叶片宽度和厚度的增长。(2)光照强,则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增加;而光照弱,则对叶片长度伸长有利。(3)充足的水分促进叶片生长,叶片大而薄;缺水使叶生长受阻,叶片小而厚。(4)矿质营养中,氮能促进叶面积增大,但过量的氮又会造成茎叶徒长,对产量形成不利。在生长前期,磷能增加叶面积,而在后期却又会加速叶片的老化。钾对叶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促进叶面积增大,二是能延迟叶片老化。6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哪些?(1)营养条件:作物花器分化要有足够营养,否则会引起幼穗和花器退化。(2)温度:在幼穗分化或花芽分化期间要求一定温度。对异花授粉植物来说,若温度低除对
13、开花不利外,还会影响昆虫的传粉活动。(3)水分:小麦、水稻在幼穗分化阶段是需水最多时期,若遇干旱缺水将造成颖花败育,空壳率增加。(4)天气:天气晴朗,有微风,有利于作物开花传粉和受精。7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一方面地下部与地上部依赖大量物质的相互交换。另一方面,根与地上部分还进行着微量活性物质的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在作物的地下部和地上部各自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生理的协调和竞争,以及对同化物的需求和积累,在重量上表现出一定的比例。通常将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叫做根冠比。(3)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地下不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四、论述题1
14、论述在作物栽培中如何应用生育进程理论?第一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第二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对其它器官的影响。第三作物生育是不可逆的。应从开始就密切注意苗情,注意各个同步生育的器官,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无法补救了。2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称为群体。1.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作物的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但群体中的个体已不同于一个单独的个体。单独生长个体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高低,绝不与群体中生长
15、的个体相对应。2.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一般说来,种植密度稀,有利于个体生长,但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群体生长量小,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种植密度大,个体生长不良,但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生长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如果密度进一步加大,则群体生产量将逐渐递减,产量下降。3.利用作物群体自动调节原理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除了种植密度外,品种的选择、肥料的施用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都能影响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在品种的选择方面,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一般应选择比较耐肥,中偏矮秆或半矮秆具有倾斜的叶层配置的品种;若要进一步进行多肥集约栽培,尚需在半矮秆和直立叶型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叶片厚
16、度的选择,这样才有利于获得高产。肥料的施用对作物群体影响很大,如施用氮肥,一是影响作物营养器官和产品器官的生长发育,二是协调作物群体结构大小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因此施肥时期和施用量必须适时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作物的生长,特别是调节植株高度和叶面积大小,对合理群体的形成十分有利。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2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3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4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5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6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
17、况及其运转速率。7相对生长率:即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通常用g/g-d或g/g周表示。8净同化率:表示单位叶面积在每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9叶面积比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即单位干重的叶面积。10比叶面积: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11作物生长率: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12作物生产力:作物所具有的对外界能量和物质进行吸收、转化和积累的能力。二、填空1穗数、单穗粒数、粒重2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3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4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5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
18、效率6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商品品质三、简述1简述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9 减少呼吸消耗:暗呼吸可消耗光合作用净同化碳素的3070%。许多呼吸作用是与基本的需能代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0 增加光的截获率:主要是通过“株型育种”和用决定的,它与作物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相关。通过增施二氧化碳和使用光呼吸抑制剂。从耕作栽培方面考虑为了充分利用生长季节,a.要合理按排好茬口,采用间作、套作,增加复种指数,以充分利用一年中的太阳辐射能量.b.排除由于肥、水不足而妨碍作物物质生产的各种限制因素;c.合理密植,使群体结构处于最佳状态。2.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如何?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
19、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各构成因子之间,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例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每公顷穗数增多时,每穗粒数明显减少,千粒重也有所降低,尽管不同作物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3.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哪些?作物品质的改良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即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高品质的新品种;同时,要根据环境因子对品质形
20、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四、论述题1生产中如何协调源、流、库三者的关系达到丰产的目的?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1)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夫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因此,要争取单位面积上的群体有较大的库容量,就必须从强化源的供给能力入手。(2)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例如,禾谷类作物开花前的营养生长阶段,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同时,由于叶
21、片自身生长的需求,又是光合产物的贮存器官。茎的生长过程中,贮积了大量有机物,开花后这些结构成分可能被征调转移到籽粒中。(3)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一般说来,在实际生产中,除非发生茎秆倒伏、遭受病虫危害等特殊情况,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同化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4)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件而异。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源、
22、库的限制作用,对于合理运筹栽培措施,进一步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说来,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增产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但是,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穗会使叶面积超出适宜范围,此时,增加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由此可见,高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源、库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生态及栽培条件,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源库协调,建立适宜的源库比。2小麦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调解的?产量因素在其形
23、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产量的补偿效应上。穗数是小麦产量因素中调节幅度较大的因素。分蘖多少及成穗率高低与品种遗传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分蘖成穗与分蘖发生早晚密切相关。分蘖生长速度快而健壮,易形成大穗。相反,后生分蘖或高位分蘖发生较晚,主茎已处在旺盛生长阶段,需要营养物质增多,向分蘖输送量减少,致使多数分囊由于营养匮乏而不能抽穗,成为无效分蘖。小穗、小花分化数量是穗粒数潜力的基础,并对产量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小麦的小穗分化先由穗的中下部开始,然后向上下两端发展。一般说来,从第一个小穗原基出现到穗顶端小穗原基出现的时间较长,就可能提供增加小穗数的机会。小穗原基对产量的补偿能力因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栽培 作业 答案 教学内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