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说课讲解.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说课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说课讲解.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1870年,PBossini发明耳镜之后,人们纷纷寻找检查人体各腔道的方法。据Spiess所言,前鼻镜常规使用始于1868年,至今仍为鼻科所必备。但对于鼻腔深在腔隙检查,它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方法。1879年,Nitze设计出第一个膀胱镜,而Hirshman则于1901年首次用改进的膀胱镜进行鼻科检查并获成功。1925年,美国纽约鼻科大夫Maltz将其深入到鼻窦,并称之为鼻窦镜(Sinuscopy)。这一系列探索,由于诸如照明昏暗、镜体
2、笨重等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正如Zarniko在1925年所说:“它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必要的诊治工具,还不如说是一玩具而已。”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Hopkins予以极大的改进,尤其是照明的改善,配以不同视角和不同弯度相对应的器械,使内窥镜逐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1954年,Heermann开始将它与显微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清除病灶方面有了一大进步。但所述种种方法,其指导思想都是认为鼻窦内病变为不可逆,需彻底清除。传统的柯氏手术也一样。Luc-Caldwell手术,也叫根治术(radicalantrostomy)是上世纪90年代由法国HenriInc和美国人GeorgeW.Caldw
3、ell创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缺点:损伤组织多,病变鼻窦炎性组织尽可能清除,且需下鼻道开窗,破坏了正常鼻腔纤毛运动功能;有一定复发率,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复发,其原因现在认为是一些深在关键部位的病变被忽视未能清除引起;术后病人常有如面颊部不适及该术特有的不适感觉等等。恰如Stammberger1987年研究指出,7根治术后,患者常因疲痕形成,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口闭塞再次形成形态和功能异常的鼻窦粘膜,而且,术腔的粘膜纤毛运动仍向自然窦口,下鼻道窗口引流意义不大。正是这些问题激发学者们去探索更好的方法。W.Messerkinge:教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创始人,为奥地利人。他自50年代
4、就开始研究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后来集中于鼻、鼻窦方面。通过大量的活体观察、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尤其是他系统地研究了鼻、鼻窦解剖生理,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得出如下结论:(1)绝大部份鼻窦炎是鼻源性的,(2)鼻窦炎反复发作原因在于鼻腔外侧壁的病灶影响鼻通气引流功能,而病灶部位多在前中筛-中道区域。Nautrum1965年首次称该部位为鼻窦-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这一解剖新概念自鼻内窥镜广泛开展后才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并被普遍接受。它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筛漏斗、筛额窦开口等。越来越多文献指出OMC的病变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关键作用。(3)OMC的病
5、灶十分有限或十分轻微,但引起的症状往往较重,而不一定表现出鼻窦炎的典型的鼻塞、流脓涕和头痛三联征,往往表现为其中一个症状。Stammberge:观察指出,临床上一些病人诉鼻部不适,前鼻镜检查和常规鼻窦X片无异常发现,但通过内窥镜检查及CT检查往往发现存在OMC病变。(4)在鼻内窥下围绕OMC将病灶清除干净后,鼻窦纤毛运动和通气引流功能恢复,病人鼻窦炎症粘膜即可转归正常,症状消失,勿需将鼻窦粘膜剥离干净。这样,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技术诞生了-MesserklingerTechnique。仅清除OMC病变,不触动鼻窦内粘膜。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Messerklinger将该技术写成书,1975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功能 内窥镜 手术 发展 简史 讲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