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
《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国际经济学讲义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
2、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
3、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理
4、论无法说明交换两种产品时内在等价的要求是什么。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有以下几个假设(简称22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改进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具体来说,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对优势,
5、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较小劣势的产品,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都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因此,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比绝对优势学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
6、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自由贸易政策应该被普遍接受。但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将国际贸易的功能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
7、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按照比较利益学说,参加国际贸易,相对落后国家获得更大的好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贸易价格的确定提供曲线: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以一定时
8、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贫困增长:指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反而使其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H-O模型及其分析基本逻辑关系同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
9、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产生最根本原因。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是个相对概念,在国际经济学中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如A国的要素禀赋为K/L。在两国间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时,如果A国的K/L大于B国的K/L,即KA/LAKB/LB,可以断定A国是资本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而B国为资本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称A国资本丰裕度高,B国劳动丰裕度高。基本论点:第一,每个国家用自
10、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总是出口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比如劳动与资本)的比率不同,即要素禀赋不同,那么即使两国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国际贸易一般会使不同国家之间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报酬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要素价格均等化: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
11、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价格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但是,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HO模型的政策含义根据HO理论,一国必须发挥本国固有的优势,集中生产并密集使用丰裕度较高要素生产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从而获得利益。比如,发达国家应当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品,比如高科技的机械等;而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轻工工业、纺织品加工等。对HO模型的评价积极:该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12、,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问题: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列昂惕夫反论及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列昂惕夫反论:列昂惕夫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他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出口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
13、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对列昂惕夫反论的一些解释: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所以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此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来对列昂惕夫反论的现象予以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
14、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研究与开发学说(R&D学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的基础。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在实际衡量中大多利用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计算它。该学说强调了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国际贸易
15、发展的趋势。n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而且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该理论是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n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即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产生,其它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
16、在这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四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大量的科技投入以及较强的科技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因此率先开始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向其他国家进行出口。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使其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于是,产品在创新国完成其生命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另一个周期。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
17、、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帮助这些国家决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该理论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n国家贸易的当代理论战略政策贸易理论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
18、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贸易扭曲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的边际成本不等于价格即为扭曲(即对帕累托状态的背离)。国际贸易的扭曲反应在边际进出口替代率、产品边际转换率、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不相等上(四种组合)。一般认为,政府政策干预造成市场不完全是引起贸易扭曲的主要原因,而贸易扭曲容易产生保护贸易主义,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贸易、生产、消费和要素的税收与补贴措施消除扭曲。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与评价
19、产业内贸易,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部门内的某一项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这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重要的地位。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即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相近的发达国家,而不是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贸易又大量发生在相同的产业中,即同一产业存在着同时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静态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为前提,充分考虑了规模收益以及需求的情况。基本内容首先,要区分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
20、全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产品的同质和异质都能成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第二,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第三,转口贸易;第四,政府干预,促进出口同种产品;第五,季节性产品贸易。而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是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有一个专门关注需求的理论,叫做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
21、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第三,关于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以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n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扩大了探讨的内容;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充分考虑了规模经济这一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总的说来,该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其基本理论属于静态分析。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
22、一种赋税。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n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通过征收关税,进口国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分析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简称NTB)是指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称直接的数量限制,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的出口。这类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间接的非关
23、税壁垒措施是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例或规定,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最低进口限价、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等。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来加以直接的限制。进口配额按照管理方式可分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进口数量或金额,一旦超过这个最高数额就不准进口。绝对配额又分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两种形式。而关税配额不绝对限制商品的进口数量,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对超过此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附加税和罚款。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行限定某些商品出口
24、数额的措施,又称“自愿限制输出”、“自动出口配额”等,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措施。倾销与反倾销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市场。其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倾销对于出口国的影响:(1)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倾销商大多在其本国处于支配或垄断的地位,致使出口国其他相关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不得不承受倾销商转嫁的高价。(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倾销厂商为了弥补在海外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讲义 清华 资料 讲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