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资料.doc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资料.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一、绪言科学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省旅游局甘规财字200423号文件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兰政办发200499号文件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市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全市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五”时期是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全面提高了城市旅游管理经营水平、服务水
2、平以及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了城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增强了旅游服务功能,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04年9月,“创优”工作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标志着我市旅游业从此步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快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虽受“非典”和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全行业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继续加强行业管理、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了旅游业的恢复和振兴。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0.9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3.7%。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58亿元;
3、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02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1708万美元。(一)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增幅较大五年来,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0.42万人次,旅游创汇累计6554.68万美元,同“九五”相比,分别增长7.47%和36.89%。同时,国内旅游也有较快发展,五年间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104.4万人次,收入43.66亿元人民币,同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74.83%和170%。旅游总收入达到49.09亿元人民币,比“九五”期间增长143.7%。(二)旅游业“六要素”配套发展,旅游生产力全面提升兰州的旅游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迅速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已形成了“行、游、宿、食、购、娱”六大
4、要素配套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现有旅游星级饭店47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16家、二星级24家,一星级1家)。标准床位近24000张。国际、国内旅行社123家(国际旅行社18家,国内旅行社105家)。其中:新增旅游星级饭店23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1家),标准床位增加10000张。新增国际、国内旅行社39家(国际旅行社7家、国内旅行社32家)。现有旅游车(船)公司4家,旅游定点商店、餐馆28家。开辟国际旅游线路4条,国内旅游线路20条,省内旅游线路12条,市内旅游线路6条。开通旅游专列6条。与国内18个旅游城市建立了客源互送的经济协作关系。现有国家级
5、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旅游景区(点)、参观点70多处。现有A级旅游景区7处,其中:4A级2处,2A级5处。(三)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百里黄河风情线作为我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亮点,带动了全市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新建了水车博览园、金城关、百合公园、什川旅游区、“引大入秦”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官磨滩度假村、龙园、青城古镇等旅游项目。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兰山、关山、五一山、石头坪等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进一步加大了配套完善和开发力度。兴隆山、五泉山、白塔山、水车园、仁寿山、西部欢乐园、兰州碑林等景区(点)在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接待规模
6、、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五年中,全市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近7.5亿元人民币。(四)旅游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得到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各景区(点)通过国债资金、国家旅游发展资金、政府投入、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加大了景区道路和进入景区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工作,铺设油路、水泥路面逾百公里,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游客创造了方便、快捷、通畅的旅游交通环境。中川机场的不断完善增航,兰州至全国各地列车普遍提速,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市内道路的扩建,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五)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与促销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了旅游客源市场开
7、发与促销力度,全市各旅行社在省、市旅游局的统一安排下,多次赴港、澳、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宣传促销,参加在北京、上海、昆明、大连、济南、烟台、杭州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北方旅游交易会。通过旅游大篷车、中国国际旅游网上交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宣传促销,成效显著。省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完成了兰州旅游宣传VCD光盘的制作;编写出版了游在兰州一书;在中央电视台台家园栏目录制播出了丝路重镇金城,有效地提升了兰州的城市旅游形象。经过努力,我市入境旅游市场形成了以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市场为主体,欧美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局面。(六)行业管理得到进
8、一步加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管理部门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的旅游法规、规章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加强行业管理;综合运用国家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加大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基础业务工作。五年来,通过对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有效遏制了我市旅游市场中存在的旅行社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恶意削价竞争、旅行社挂靠承包经营等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净化了旅游环境,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通过旅游业务统计、旅行社年检、旅游星级评定和复核、旅游景区(点)等级评定等标准化管理工作和服务技能竞赛、行业服务质量评比活动的开展,使行业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
9、化的轨道,树立了良好、安全、有序的旅游城市形象。(七)教育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队伍进一步成长壮大,信息化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旅游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民院、兰州旅游学校等大中专院校通过设立旅游系(专业)和开办旅游学院等,培养各类型的旅游专门人才10000多人,全市现有在校旅游专业学生2840人。根据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2004年组建了兰州旅游培训基地,为行业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5年,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职工人数达2.8万多人,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15万多人。2003年兰州旅游网正式开通,到2005年8月,累计访问量已超过
10、30万人次,在全省旅游系统网站中排第一位,并充分发挥了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者及相关人员提供了及时方便有效的信息资料。为宣传兰州,提高兰州知名度,促进兰州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措施更加有力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兰州市“一日游”管理办法等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并明确提出把旅游当作大产业来办的指导思想。这说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进一步确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兰州市旅游发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制定实施,为我市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宣传促销和建设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总之,“十五”期间我市旅
11、游业在接待人次和创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和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较大,接待人数、创收水平、资源开发等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旅游总产出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旅游产业意识淡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保证条件和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2、旅游业仍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计划,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少,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3、资源开发滞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旅游产品老化,缺乏特色和名牌产品。旅游服务设施档次较低,完善配套不够。4、旅游企业散、小、弱,机制不活,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市场
12、竞争力不强。5、宣传促销经费不足,缺少有效的促销手段和必要的配套措施,很难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影响来兰旅游人数总量的增加。6、旅游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地方性法规和宏观调控机制,阻碍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不利于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完善,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益的发挥。7、思想不够解放,企业经营机制和行业管理手段创新不足,制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是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我市旅游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
13、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向支柱产业发展。以假日旅游为标志,旅游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业在对外交流、经济贸易、文化合作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要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扶贫、增加就业、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充分体现旅游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突出地位,使旅游业步入“稳定增长,良性发展、全面提升”的发展轨道。兰州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
14、、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游客集散地。“十一五”期间,全省确立了以兰州为中心,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与黄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交叉形成的“X骨架”型的旅游开发战略。兰州作为这一规划布局中的核心交叉区域,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全方位打造全省核心旅游区,突出兰州的中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全省旅游的跨越发展,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就地理位置而言,兰州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处在祖国陆域中心位置,有“陆都”之称。兰州“居中四连”,“地居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从交通方面来看,兰州是全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陇海、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西兰、兰郎
15、、甘青、甘川等主要公路干线通往全国各地,中川机场开通了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线,省内公路四通八达,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后,兰州的交通、商贸、物流、运输等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兰州作为青藏旅游线中转站、游客集散地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兰州拉萨雪域高原观光游正成为全国旅游经典、热点线路。从气候条件看,兰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宜人,被誉为避暑胜地。从资源条件看,九曲黄河在兰州境内流经152公里,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以百里黄河风情线为龙头的“黄河景观轴”已经形成,水车博览园、黄河母亲、中山桥、兰州碑林以及五泉、白塔、兴隆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成为城市一道
16、靓丽的风景线。从文化特色看,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兰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兰州旅游资源和土特产品资源丰富。一是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有肃本淳化阁帖、泰和铁钟、铜接引佛、秦汉长城遗址、白衣寺塔、城隍庙、兰州文庙、金天观、白云观、五泉山、白塔寺、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水车等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处(鲁土司衙门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二是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不仅有高山草原,丹霞奇观,更有奔腾的黄河风光,秀美
17、的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三是以回、藏、裕固、东乡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四是工艺品、土特产品资源丰富。工艺品有雕刻葫芦、洮砚、剪纸、彩陶、黄河奇石、黄河水车模型、古玩字画、保安腰刀等;土特产有蕨麻、百合、当归等。兰州处在东、西、南三大旅游线的支点上,具有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东有天水麦积山、伏羲庙,平凉的崆峒山、王母宫,秦安的大地湾遗址等;南有文县天池,永靖的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桑科大草原等;西有武威雷台、张掖大佛寺、马蹄寺、天下雄关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冰山探险等独特的旅游项目。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工艺品、
18、土特产品资源,为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十五”期间,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可持续发展。旅游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在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推陈出新,体育健身、商务会展、乡村度假、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方兴未艾。通过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兰州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即:充分发挥兰州的交通、资源优势以及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旅游中心,努力把兰州建成西北地区的游客集散地和新亚欧大陆
19、桥国际旅游的重要驿站。四、“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思路,抢抓机遇,进一步打好“黄河牌”、唱好“特色戏”、做好“大文章”,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创新运作机制,扩大产业规模,适度超前,协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综合开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思路:1、坚持“大旅游”发展原则。建立健全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大环境的旅游
20、产业体系,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到20%。3、加大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4、坚持精品发展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大型主题公园,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一步树立“水车之都、山水城市、丝路重镇”的城市旅游主题形象。5、坚持“行、游、宿、食、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集中力量,抓住薄弱环节,强化基础建设,力求“上规模、上档次、
21、上水平”,突出抓好有轰动效应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6、加强旅游执法力度,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加强宣传促销工作,使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7、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旅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使三个市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发展目标:积极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繁荣、拉动投资消费、增加劳动就业、带动脱困扶贫、提升发展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本着“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52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2%,年均
22、增长速度20%,具体测算经济指标如下表:旅游收入旅游人数(万人次)国内旅游(亿元)增长率入境旅游(万美元)增长率合计(亿元)国内旅游增长率入境旅游增长率合计200623.520%2015.418%25.1339.818%5.816%345.6200728.220%2378.218%30.140118%6.816%407.8200833.820%2806.318%36.1473.218%7.816%481200940.620%3311.418%43.3558.418%9.116%567.5201048.720%3907.518%52658.918%10.516%669.4累计174.814418
23、.8186.62431.3402471.3(汇率按1美元兑8.1元人民币计算)(二)20112020年发展思路和目标1、基本思路积极塑造“水车之都、山水城市、丝路重镇”的旅游主题形象,深入挖掘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突出水车之都风情、丝路重镇风情、黄河风情和民俗风情。大力开发“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以百里黄河风情线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旅游区为依托,周边地区旅游为辐射点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完善丝路风情游、黄土高原原始森林生态游、黄河多级电站观光游、田园风光生态农业游,并以敦煌乐舞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欣赏等旅游产品体系。本着适度超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州市 旅游业 发展 十一 规划 纲要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