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docx
《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随着单晶硅、光学玻璃等脆性材料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广泛 应用,其机械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l-2o脆性材料在机械加工 过程中可以实现材料的塑性域去除,降低加工外表的微裂纹损伤 3-4,获得高质量加工外表5。单颗磨粒的机械刻划是单晶硅金 刚线切片、磨削等加工技术最基本的材料去除机制6-8o材料去除 机理是磨粒的尖端压入单晶硅外表,通过机械刻划实现材料的去除 9-10,并在加工外表形成划痕。根据压痕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 脆性材料具有脆塑转变的临界切削深度n,当单颗磨粒的刻划深 度小于材料脆塑转变的临界切削深度时,材料以塑性模式去除,加工 外表或亚外表会残留较少的微裂纹
2、损伤12。目前,脆性材料压痕、 刻划断裂力学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压痕接触区域的应力、微裂纹 和材料相变等方面13-14。但是,在单晶硅切片和磨削加工工艺中, 磨粒与单晶硅的接触弹性变形量较大,从而影响单颗磨粒刻划加工的 实际划痕深度。只有单颗磨粒刻划加工后的划痕深度小于塑性域材料 去除的临界切削深度,才能实现单晶硅材料的塑性去除15T6。由 法向力控制切削深度的精密加工,接触弹性变形会影响加工过程的材 料去除模式、去除量和加工外表质量。因此,单晶硅与磨粒的接触弹 性变形对高质量磨粒加工工艺参数确实定具有重要意义。单晶硅磨粒加工的固结磨粒线锯、砂轮等磨具多采用金刚石磨料。金 刚石磨粒三维形貌的
3、实测结果说明,具有切削作用的磨粒切削刃尖端 由图3、图4 (a)可见,采用玻氏压头进行纳米压痕实验时,由于单 晶硅材料的塑性流动,玻氏压头面的压痕边缘有明显隆起,边缘隆起 会影响压痕深度的测量精度。但根据Oliver和Pharr 23的研究 结果,当hf/hO. 7时,压痕边缘隆起的影响可以忽略(hf为压痕深 度,h为压头位移深度)。本文中,hf/h明显小于0.7,可以忽略压 痕边缘隆起的影响。5结果与讨论5. 1纳米硬度、弹性模量和弹性接触刚度利用纳米压痕仪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获得了单晶硅平均纳米硬度 H=12. 22 GPa,平均等效弹性模量Er=173. 09 GPa。在计算纳米压痕 实验
4、中压头与试件的接触深度时,需要获取压头与试件的弹性接触刚 度。根据弹性接触刚度的定义,其结果是纳米压痕实验卸载初始的 25Q50%阶段载荷-压头位移曲线的斜率。但是,纳米压痕实验结果显 示,不同法向载荷的弹性接触刚度是变化的。图5为不同法向加载条 件下压头与试件接触的弹性接触刚度,其拟合公式为:图5弹性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的变化Fig.5Variation of elastic contact stiffness with normal loadS=0. 47- 0. 41e- Fn29. 61(10)式中:S是压头与试件接触的弹性接触刚度;Fn是施加的法向载荷。5.2 纳米压痕试验的压头位移深
5、度纳米压痕试验压头的位移深度h由纳米压痕仪记录,根据本文的理论 分析,在法向载荷Fn作用下玻氏压头的最大位移深度可由式(6)计 算。压头位移深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照方图6所示。由于纳 米压痕仪记录的压头位移深度是经过15 s的载荷保持以后获得的, 与压头通过逐渐加载并压入单晶硅试件的过程和加载速率无关。因此, 压头位移深度的实验结果和利用式(6)计算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 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压头位移深度理论计算的可靠性。图6法向加载压头的位移深度计算与实验结果Fig. 6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aximum indenter dis
6、placement with normal load5.3 压痕深度 纳米压痕试验中的压痕深度是压头位移深度与压头和单晶硅试样接 触副的总弹性变形之差,即hf=h- 6。本文通过比拟压痕深度的理 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间接证明了压痕接触弹性变形计算结果的可 靠性。本文用3种不同的方法获取了压痕深度:(1)纳米压痕仪记录 值,纳米压痕试验的加载、卸载过程中压头与试件的法向接触力与接 触高度所决定的法向接触面积有关,完全卸载时的压头将与试件脱离 接触,法向接触力为零,此时,纳米压痕仪记录的压头位移深度即为 压痕深度;(2)激光显微镜测量,利用激光显微镜获取压痕形貌图像, 按照图4给出的测量方法可以
7、实测压痕深度;(3)理论计算,根据理 论分析结果,在单晶硅纳米压痕试验中,单晶硅外表的压痕深度可用 式(9)计算。图7给出了由纳米压痕仪记录的压头位移深度和3种不同方法获得的 压痕深度比拟。实测压痕深度是在纳米压痕实验结束后,利用激光显 微镜测量的压痕形貌中获取,单晶硅的压痕外表有足够的恢复和重构 时间,导致实测压痕深度略小于由纳米压痕仪导出的载荷-深度记录 数据获得的压痕深度,但二者的一致性较好。而在理论计算压痕深度 时,不存在压痕外表的恢复和重构,因此,计算压痕深度与压痕仪记 录的压痕深度更加一致,说明本文建立的玻氏压头与单晶硅试件接触 变形的相关计算公式,可用于磨粒在法向力控制下的单晶硅
8、加工工艺 参数的优化。基于图7所示的结果,压痕深度远小于压头受法向载荷 作用下的位移深度,压头与试件接触的弹性变形量占压头位移深度的54%67%,超过了压头位移深度的50%,且法向载荷越小,弹性变形 量的占比越大。因此,在研究由法向力控制磨粒切削深度的单晶硅精 密加工中,磨粒与单晶硅接触弹性变形量对材料去除量和加工精度有 较大的影响。图7压痕深度计算与实验结果比照Fig. 7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indentation depth6结论本文提出了单晶硅压痕接触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建立了单晶硅与玻 氏压头压痕接触的等效简化模型和弹性变形量
9、的简化计算公式。通过 单晶硅压痕接触的压头位移深度、压头与试件的接触深度和压痕深度 的计算公式,得到了玻氏压头加载压入单晶硅的压头位移深度和压痕 深度,接触弹性变形量超过了压头位移深度的50%。实测得到单晶硅 的纳米硬度为12. 22 GPa,等效弹性模量为173. 09 GPa。实验获得了 玻氏压头与单晶硅压痕接触的弹性接触刚度、压头位移深度和压痕深 度。形状94%为三棱锥形,与玻氏压头的尖端形状类似由于金 刚石磨粒切削刃与玻氏压头尖端具有结构相似性,本文对单晶硅与玻 氏压头的压痕接触变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玻氏压头 与单晶硅压痕接触的压头位移深度、压痕深度和压头与单晶硅接触弹
10、性变形量的计算公式,为单晶硅的金刚线精密切片和精密磨削工艺参 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2玻氏压头与单晶硅的接触分析压头压痕接触分析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纳米压痕实验过程中,通过连续记录压头压入 被测试件的载荷和压头位移深度,获得加载、卸载过程的载荷-压头 位移深度曲线。通过分析载荷-压头位移深度曲线,得到被测试件材 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单晶硅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在初始接触阶段,玻 氏压头的球形尖端与试件接触,其接触弹性变形可以用赫兹理论计算 19。随加载载荷的增大,接触区附近材料会产生微裂纹和脆性断 裂,形成中位裂纹和侧位裂纹20-21。研究说明,纳米压痕实验的 载荷-压头位移深度曲线是非线性的,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晶硅 压痕 接触 变形 简化 计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