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17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x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17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17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质年41文曹文阅读试题汇编湖心亭看雪比拟阅读(截至2021年)【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 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楼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 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之句。楼:散开,散落。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霰 (xia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醪(IG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0.选出以下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陋室铭)(小石潭记)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 .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14
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 意境隐含着作者的;【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o【参考答案】15 . B 11. (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 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16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7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18 .家国之思;自然之乐。【10题详解】此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全,者5/数量词,一;【甲】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 拥毒衣炉
4、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以下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星日更定莫衷一格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18、【乙】文
5、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 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以下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I)、【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参考答案】16、D
6、; 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18、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19、(1)诗、文中的 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 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Do(2007四川达州)【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亦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7、定矣,余孥 一小舟,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更定:指初更 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叠(cui)衣:细毛皮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 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土人的尊称。9 .解释以下加点的词。(2分)(1)相与步于中庭。
8、(2)是日更定矣。 10 .翻译以下句子。(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1 .以下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12 .【乙1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 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13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 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 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9、)【参考答案】9 . (1) 一起。 (2)这。 (2分。每题1分)10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的闲人罢了。(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共4分。每题2分,关键词语翻译正确、语言流畅即可)11 . B (2 分)12 .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 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筑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 见,衬托“水”之
10、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 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苻交横”那么具有水草 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3分。能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修辞或手法正确1分,赏析恰当2分)13 .横批:闲 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 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 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4分。写对横批1分,
11、理由阐释恰当3分,意思对即 可)(2018山东枣庄)【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湖心亭看雪(节选)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 拥叠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窥松近物武与云与山与水上E二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丙】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珊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12、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侑然丕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7 .以下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水中藻花交横盖/竹柏影也8 .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9 .以下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D.怡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9.以下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三那么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
13、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 是游览小石潭。B.三那么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 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C.三那么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 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 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10.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参考答案】11. C【解析】见教材。12. D【解析】(A.念:考虑。B.绝:消失。C.西:向西。)1
14、3. B【解析】(甲文没有写水。)14.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共2分,关键词“但” 1分,表 达通顺明白1分。)(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共2分,关键词“翕忽” 1分, 表达通顺明白1分。)(2018四川眉山)【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拥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
15、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二自。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孥:通“挠”,撑、戈上森衣:细毛皮衣雾淞沆扬:寒气弥漫(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欣然起行欣然 月色入户户:是日更定矣是:上下一白一:(2)选出以下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湖中焉得有此人 C.念无与乐者I).相与步于中庭A.余强饮三大白
16、而别 B.湖中焉得有此人 C.念无与乐者I).相与步于中庭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战于长勺曹列论战(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余孥一小舟/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请比拟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 法。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参考答案】10.
17、(2) D;(3);(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5)情景交融;虚实结合;(2017黑龙江大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18、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雾淞抗扬()(2)望之剧然而深秀者,琅珊也 () 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 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1
19、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15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答:【参考答案】16 . (1)沆碰: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评分说明:(2分)每题1分。17 . C评分说明:(2分)18 .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 之上的,是醉翁亭啊。评分说明:(4分)每题2分,重点词语“白”然”漏译或错译扣1分。19 .
20、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评分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淞沆扬,天
21、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10.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相与步于中庭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I)
2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相与步于中庭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I).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 “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23、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4 .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参考答案】10 、 A 11、 C 12、 D13 .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苻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 的影子。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14 .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 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 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 比较 阅读 17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试题 汇编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231663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