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言文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文言文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文言文阅读一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高考原题】一、(2022全国新高考I卷,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 日:“有诸侯之救,那么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 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 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 魏欷盟于秦是赵与强秦
2、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 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 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 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 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 ”曰:“燕不救 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那么道里近而 输又易矣,王何
3、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 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 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以下对文中画框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
4、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以下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c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那么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 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
5、祸的方法”,由此可概括出“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谦 虚谨慎”。【参考译文】桓谭字君山,是沛国相县人。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郎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威严,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 迂腐的儒生,因此屡次被人排挤攻击。哀帝、平帝年间,(他的)职位没有超过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 这时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做了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沉默寡言,很不得志。 桓谭进言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 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而他的妹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会出现当
6、年卫子夫那样 的变故,能不担忧吗! 傅晏大惊,说:“你说得对,但是该怎么办呢? 桓谭说:“刑罚不能 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之术求 取主人欢心。皇后年轻,很少经历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方术,这不可不防范。另外, 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讥评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 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方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府中常 住的宾客,入宫禀报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暗中指使太医令真钦,让他寻 求傅氏的罪过。于是朝廷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关在诏狱时一无所获,才释
7、放了他,所以 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说桓谭的名声,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前 上书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方法,董贤没有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世祖即位,征召桓谭等待任命。后来大司空宋弘举荐桓谭,(桓谭被)授任议郎给事中, 他就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利弊,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政大臣的 作用。辅佐大臣贤明,才智杰出的人就会充满朝廷,而治理能合乎时务;辅佐大臣不贤明,议论 就不合时宜,而举措多有失误。作为围家的君主都想关教化建善政,然而败事不能治理好,是由 于贤者意见不二”奏章呈上后,皇上没有看。这时皇上正迷信谶语,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
8、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灵台的位置,皇上 对桓谭说:“我想用谶语来决定此事,怎么样? “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谶书。”皇上问 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谶书不是经典。皇上大怒道:“桓谭非议圣上无视国法,拉出去斩了 他! ”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很久才得以赦免。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丞,他内心失意不乐,在 赴任途中病死,时年七十多岁。起初,桓谭著书论述当代现行政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给朝廷,世祖称赞 此书。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把它续写完成。元和年间,肃宗到东部巡行视察,到 达沛国,派使者到桓谭墓上祭祀,乡里以之为荣。四、答案:LD2.C3.C. (1)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
9、,也足够可以称王了。(2)马童面对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汉王从弦歌、诵读声中看出鲁县是信守礼义的地方,当地百姓能为君主尽忠死节,于是改变了 主意。解析:1 .“于谷城”是“葬项王”的后置状语,表示“葬”的地点,不能断到下句开头,排除AB. “哭之而去”语意已完整,“诸”是“项氏枝属”的定语,不能断到上句结尾,排除BC. “略在楚者”是一个整体,作“诸民”的后置定语,不能将“在楚者”断到下句开头,排除AC.应选D.4 .“自周始”不对,应为“自秦始”。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 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
10、称为“始皇帝”。5 .“高帝否认了他们的意见”曲解文意。从下文高帝所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来看,高帝 并没有否认他们的意见,只是认为他们的意见不全面,没有说到最关键的地方。【参考译文】这时,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将船只停靠在岸边,等待他上船,对项王说:“江东虽 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儿十万人,也足够可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 船,汉军来了,也无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况且我与江东子 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除我之外)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悯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 何面目再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于是将所
11、乘的雅马赐给亭 长,命令骑兵统统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数百名汉军,他自己 也身受十多处创伤。(项羽)回头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友吗? ”马童面对 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 金购买我的头颅,分给上万户的封地,我就送你个人情吧。”于是自刎而死。楚地全部被平定 了,唯独鲁县仍不投降。汉王率领天下兵马,打算屠灭它。(大军)抵达鲁县城下,仍然听到弦 歌、诵读之声。因为它是信守礼义的国家,为自己的君主尽忠死节,(汉军)便拿着项王的头颅 给鲁县父老看,鲁县这才投降。汉王用安葬鲁公的礼节(楚怀王起初封项羽为
12、鲁公)将项王埋葬 在谷城,亲自为(他)发丧举哀,哭悼一番后才离去。对项王的旁系亲属都不杀害。把项伯等四 人都封为列侯,赐姓刘氏。被掳掠到楚国的百姓,都准许他们回去。春季正月,诸侯王都上疏, 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汉王于汜水之北即皇帝之位。高帝向西建都于洛阳。夏季五 月,高帝在洛阳南宫设宴,说:“各位列侯、各位将军,不要对我隐瞒,都来说说这个道理,我 取得天下是何原因?项氏失去天下又是何原因?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掠地,谁 攻取了城池、占领了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 妒,对贤能的人怀疑,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只知其一
13、,不知其二。在帷 幕中拟定作战策略,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 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 人都是人中英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 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群臣都心悦诚服。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 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假设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 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
14、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 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考情分析】本篇文章为文言文阅读,共有5个试题,考查形式都为3个客观题和2个主观题。第一小题 考查了文言断句。第二小题考查了谦辞、武器装备、实词含义等。第三小题考查了理解文意。第 四小题考查了文言翻译。第五小题考查了理解文章内容。【变式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
15、言文,完成下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 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假设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 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 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 任,那么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 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线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 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
16、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 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日:“两汉取人,皆 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 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铃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 辟召。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日:“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那么为 天下所观;出一言,那么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 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 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17、。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假设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太平之时,必 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L以下对文中画框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假设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7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B. 假设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C.假设 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D.假设得/ 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
18、画地作饼/不可食也2.以下对文 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宗,谥号,这里的太宗指的是唐太宗。隋朝末帝杨广的谥号是“炀”。B.衣冠,本指衣服和帽子,引申为缙绅、名门世族,文中指其前所言“朝贤君子”。C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后借指文章。古时文职官员常随身带刀笔,故称“刀笔吏”。D.黜陟,亦作“细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亦指褒贬。文中指前者。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唐太宗认为,要根据才能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简官员,任用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B.唐太宗指出,乐工杂艺之人,假设技艺超群,只可赏赐钱帛,定不能给他们官爵。C.唐太宗发现吏
19、部选官只看文才而不知德行,等几年后他们劣迹暴露,虽加处分,但百姓已受 害。D.魏征认为选用官员定要审慎考察其品行,太平年间,必须任用德才兼备之人。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5 .唐太宗为什么引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句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能文章,简易 不修威仪,而意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 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日:“昔武帝欲立
20、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 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 “晏惊动,日:“然,为之奈 何? ” 1覃日: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 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 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庵,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日:“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 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 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 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世祖即位,征待诏。后
21、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I臣闻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那么论失时宜而举多 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I。,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 如? ”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 无法,将下斩之! ”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 余。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 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
22、,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恚:老实,谨慎。1 .以下对文中画框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那么论失时 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B.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那么论失时 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C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那么论失时 宜而举多过事/夫有
23、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D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那么论失时 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以下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妃嫔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 同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设置。B.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为世祖。C.诏,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D.谶,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
24、兆。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桓谭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著有新论,但由于生活中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 威严,所以常受排挤攻击。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谦虚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 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想要与他结交之前,他曾上书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方法, 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 最后被贬出京城。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
25、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慰,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 也。5 .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渡过劫难,保全了性命?请简要说明。四、文言文阅读。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奴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 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以所乘雌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 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假设非吾故人乎
26、? “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 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假设德。”乃自刎而死。楚 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 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病 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春正月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 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日:“彻 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 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
27、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 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 也。”群臣说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L以下对文中画框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 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B.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 侯
28、/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C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 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D.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 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2.以下对文中加粗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旅宿等事。B.弦诵,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教学活动。语本礼记:“春诵,夏弦。”C.皇帝,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号。自周始,天子称皇帝,之前多称帝或王。D.运筹,制定策略,谋划。筹本为计数的用具
29、,多用竹子制成,后代指谋划。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项羽不愿渡江,因为他觉得兵败是上天要灭亡他,况且当初他与八千子弟渡江西征,现在仅剩 他一人生还,他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B.在与汉军厮杀中,项羽身遭十余处创伤,他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买自己的头颅,还有分封万户 之地的赏赐,就送了个人情给吕马童,自刎而死。C.高起等人认为高帝不吝啬,只要臣子有功劳,就一定酬谢他,项羽却妒贤嫉能,残害功臣,因 此失去天下。高帝否认了他们的意见。D.高帝认为张良、萧何、韩信皆为人中英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他们,但能重用他们,这就是 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群臣心悦诚服。4 .把文中画横线的
30、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2)马童面对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楚地都被平定后,唯独鲁县拒不投降。汉王本来打算屠城,后来为何改变了主意?请结合原文 简要回答。答案以及解析一、答案:LC.C2 .A.(1)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3 .对赵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让赵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如果赵王不借兵,那么秦魏就会 结盟,这样赵国就会失去屏障,直面秦国的威势。对燕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威逼,提醒燕王魏 国会
31、在秦国离开后组织四国兵力攻打燕国,那时燕国就会危在旦夕。解析:1 .文言断句;“献盟”的意思是献血结盟,“于秦”表示献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 “献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语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应选C。2,谦辞、武器装备、实词含义等(文化传承与理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 蔽相同”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3 .理解文意;”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日:寡人愿子 之行也! ”,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
32、!,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 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4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 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力、(奈何)? ”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 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 ”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 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 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 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
33、战乱 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 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欷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 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容许(许诺)了,为 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 王前去援救魏国! ”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 办得到呢? ”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 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容许。孟尝
34、君田文说: “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 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 ”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 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悉)韩国、魏 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 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 (道里)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 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
35、:“您借到燕国、赵国 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亟)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 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5 .理解文意;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 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王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 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王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 那么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游说赵王主要是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使赵 王明白其中利害关系;游说燕王主要是威逼,让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二、答案:LA.A2 .A.(1)
36、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会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做好事的人就会争相钻营求利。3 .证明自己“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观点。较前文诗书中的引例更生动形象,能 让房玄龄等更清楚地明白“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这个道理,确定官员职位,选拔任用贤才。 解析:1.“其善者”作“得”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和D项。“其善者”和“其不善 者”相对,应在“纵”之前断开,故排除C项。2 .A项,“太宗,谥号”说法错误。“太宗”是庙号。3 .A项,“唐太宗认为”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1段“故书称官不必备,惟其 人”可知,这句话是唐太宗引用的尚书中的话。4 .(
37、1)将:打算,想要。依:依照,按照。辟召:因才高名重受人举荐,而被征召授以职位。者:判断句,的人。劝:勉励,奖励。竞:争相。【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 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 人做官。(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I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薮斤 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如果)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不根据 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二祠。诗经有言:参谋的人(如果)太多了,在决 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孔子也说:(官员)不
38、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何况 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块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在应当更换减少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 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了。你们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 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 “从今以后,倘假设有乐师、工匠、杂艺之类的人技艺超过同辈,只可以赐给钱财丝帛奖赏他们的 能力,一定不可过度奖赏,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材并肩站在一处,坐在 一张桌子前吃饭,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最近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此人的文才(是 否出
39、众),而不看他的道德品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分 或处死,但是对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人才呢? 杜如晦回答说:“西 汉和东汉选拔的人才,(他们的)美德都闻名乡里,成为众人的楷模,(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到朝 廷),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选拔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 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 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 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征说:“古人说过,
40、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 用。我现在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 的人都会得到劝勉;错用了坏人,不做好事的人就会争相钻营求利。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 的人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会有所戒惧。由此可知绝不可以轻易进行赏罚,用 人更需要慎重选择。”魏征回答说:“知人善任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在考核劳 绩、决定官员升降时,要观察他的善恶表现。如今想寻求人才,必须仔细察访他的品行。如果了 解到他真是好的,然后才可任用,假如此人不会办事,只是才力不够,还没有什么大害处,错用 了坏人,假使他能力强会办事,那为害就太多了
41、。太平时候,必须才能、品行都好,才能任用(这 个人)。”.作答此题,首先要找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在文中的位置,然后联系前后文判断唐太 宗引用这句话的目的。通读第1段可知,唐太宗引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根本目的是 论证自己“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观点,而相比于唐太宗之前摘自诗书的论据,“千 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能更好地让房玄龄等大臣领会唐太宗的意思, 从而落实并执行。二、答案:LC; 2.B; 3.A;. (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 凭借谄媚之术求取主人欢心。(2)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
42、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讥评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 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方法。4 .提醒傅氏防范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方术。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谦虚谨慎。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 “辅佐 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三句间形成顶真修辞;“辅佐贤明那么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 佐不明那么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关系,结构上词性、字数相对应。据此排除 A、D两项。“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之前应该停顿;“有国之君”是“俱欲兴化建善”的主语, 二者之间不宜断开;“然而”引领下文,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
43、之前应该断开。故排除B项。5 .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 为世祖”错,“世祖”是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是开国之君或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 定庙号。他们有的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6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因分析不当,原文“而惠非毁俗儒, 由是多见排抵”,意思是“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因此屡次被人排挤攻击”,可知 受排挤的原因是“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7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无罪:无罪之人。正人:正直之士。求:求取。 (2)多通:广泛结交。贻致:招致。谢遣:辞谢遣散。8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 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句予以概括。原文“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 可不备”,意思是“皇后年轻,很少经历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方术,这不可不防 备”,由此可概括出“防范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方术”;原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 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慰,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意思是“君侯您凭借 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讥评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