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电子教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二、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四、单元教材分析: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本单元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
2、进行的。本单元的实际问题,有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归一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五.教学设计: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
3、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具体如下:1P23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的情境,后面一些例题就以此为背景来解决问题。这里有3个活动区:滑冰区、滑雪区、冰雕区,同时还告诉了三个活动区的人数,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信息。2P4例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通过应用加减法
4、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3P45例2以“冰雪天地”接待游人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归一问题,整理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4P67例3以解决小玲一家三口到“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的问题,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建议:这种数量关系学生也已接触过,只是这里比原来多了一步,原来一般是成人票的钱数儿童票的钱数,现在儿童票价说是半价,所以儿童票价要用成人票价2,而且这里要让学生把儿童票价列式表示出来,如果成人票的钱数用乘法算这样列出的综合算式就是“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通过解决冰雕区“上午要比下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总结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建议:教材呈现了两种不
5、同的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特别是要结合第二种方法,概括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6P11例5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5,它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7P13例6第一学段中有关0的运算是分散在四则计算中学习的,这里专门用一课时进行整理,目的是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
6、材还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8P1416练习二中相关习题的说明六.教时安排:6课时.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学内容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例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二、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
7、单的路线图。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四.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
8、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五.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1主题
9、图。(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3例2。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0、1)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六.教时安排:四课时.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11、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五.教学设计:1.加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
12、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2)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3)例2。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4)例3。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2.乘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2)例1。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
13、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3)例2。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4)例3。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3.简便计算(1)例1。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2)例2。画面是书
14、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例3。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4)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5)例5。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六.教时安排:三课时.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四年级第四单元主备人: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
15、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
1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促进知识迁移。五、教学设计(一)、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例1及“做一做”。(1)教学前可以简要地复习一下三年级上册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特别是分母是10,100的分数。(2)由于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数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重点放
17、在讲清楚千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说一说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同时板书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2)再将情境图呈现给学生,看看长颈鹿父子的身高各是多少,引出小数1.8,5.63,让学生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数?(3)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纵向观察思考:三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多少?表示什么含义?小数点右边一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这两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4)结合板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小数部分哪个计数单位最大?(十分之一)它和整数1之间是什
18、么关系?(十进关系)那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要写在整数右面第几位?(第1位)用小数点隔开,这位叫做十分位。再往下表示百分之几的数是百分位,表示千分之几的数是千分位,再往下还有许多位,如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这些数位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就用“”表示。2.例2及“做一做”。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0。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3.例3及“做一做教学时,教师注意突出:在写小数时,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比如,例3中的零点零零九就写作0.09;在写小数时,小数点的位置要写正确,强调
19、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位之间。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三)、小数的性质(例1-例3)(1)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2)“做一做”,通过在正方形里涂色表示出两个小数0.3和0.30,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教学例2时,说明什么是小数化简:即去掉小数末尾的0。并向学生说明,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教学例3时,说明有时根据需要可在小数的末尾添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必须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根据需要添
20、上0。(四)、小数的大小比较(例4)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然后说明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整数的一样,也是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五)、小数点的移动(例5-例7)例5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例6教学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学例7可以参照例6进行。(六)、生活中的小数本小节包括生活中的小数和名数的改写两部分内容。1、生活中的小数教材通过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
21、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2、名数的改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在改写时,学生先要判断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是从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还是从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然后再确定是该扩大多少倍还是缩小为原来的多少分之一,怎样移动小数点,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2教学将不是整万或整亿的
22、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六、课时安排: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四年级第五单元主备人:一、教学内容: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
23、动手操作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2、会根据三角形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3、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单元教材分析: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五、教学设计:1情境图。教学时
24、,可以先出示情境图,也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看情境图,教师可根据个人的需要灵活处理。2.例1。(1)例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这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2)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可让学生在纸卡上画出三角形,思考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尝试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然后在小组内展示,观察并找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点,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再与课本上的定义比较,着重理解“围成”。(3)
25、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选择画好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然后指出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请学生思考、操作“你还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但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4)最后说明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并说明如何表示。3例2(1)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图上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组织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
26、生活中应用的例子。(2)稳定性的实验也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画框,拉动使其变形,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把画框固定?”然后请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发现特性。最后列举生活实例,并进行应用把画框固定。4.例3。(1)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时,可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
27、究。5例4。(1)教学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剪好的三角形分类。教师不要给出分类的标准,要让小组商量按什么分,然后进行操作。(2)交流、汇报时,首先让各小组谈谈把哪些三角形分为一类,为什么?再请学生给三类三角形命名。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类三角形的三个角,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指出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另外一个角是锐角、直角、钝角中的一个。最后用集合图表示出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3)按边分类,在学生分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后,再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分类,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告诉学生这两种三角形各部分的
28、名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后,可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两种三角形角的特征,然后测量验证,再列举这两种特殊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4)“做一做”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种是让学生任意画,然后说说是什么三角形;另一种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需要学生考虑所围图形的特性,是一个探究与构思的过程,难度要大些。6例5及“做一做”。教学时可先安排猜角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愿望。要注意两点:一是应使学生先理解“内角”“内角和”的含义;二是为了使所得的结论具有普遍性,要分别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操作实验。图形的拼组(第9094页)本小
29、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例7让学生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为图形面积的学习打基础。7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在学生知道密铺的概念后,教师还可以展示更多的密铺图案,让学生欣赏,谈谈感受并说说每种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使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可以用来密铺。同时也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密铺图案,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可安排6课时进行教学。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四年级第六单元主备人: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
3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31、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五、教学设计:1例1。(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
32、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2例2及“做一做”。(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
33、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2)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3例3。(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本例创设的学习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平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4例4及“做一做”。(1)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除教材提供的例4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计算3.561.602.44和1.60(3.562.44)两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计算23组这样的式题,使学生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六、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