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共5页).docx
《《论语》十二章(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注、点评】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注
2、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知道。【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
3、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译文】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点评】从个人
4、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注释】弘毅:弘,弘大。毅,强毅。勇敢刚强。【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5、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点评】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注释】篑(kuì):土筐。【译文】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