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三单元诗词鉴赏-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
《08第三单元诗词鉴赏-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第三单元诗词鉴赏-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此诗是诗人于天宝三载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表现了诗人被排挤出京时的矛盾苦闷心情,但对个人 前途仍怀有美好的期待。B.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浪漫主义诗风。C.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D.诗中巧用典故,含蓄表达出诗人盼望得
2、到朝廷重用的心理。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 B2.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1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辨析。B.理解分析有误。从诗歌后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可知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因此,朋友虽然盛情,宴会场面也很欢乐, 但诗人的心情并非是“愉悦的”。应选Bo2 .此题考查对诗句手法的理解、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
3、来,到那时,将扬起 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意传载:宗意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 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意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 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前者诗中以“病树”比喻,后者用“桑榆”比喻,都传达出了一种、的人生态度。17 .两首诗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6.白居易自己晚年豁达乐观积极进取(意思贴近即可)17 .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酬乐天咏老见示, 语言直白易懂,特别是后六句语言通俗,读
4、来极为亲切。(意思贴近即可)【解析】18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的比照理解能力。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酬乐天咏老见示这两首诗的题目可知,诗题中均出现“酬乐天”, 而“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所以两首诗都是诗人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 以此作为答谢。画线句A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联系诗作可知,诗人以“沉舟”“病 树”比喻自己,并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跖而忧伤,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豁 达的襟怀。画线句B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黄昏,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在诗句 中,诗人以“桑榆”比喻晚年,以不要说
5、日到桑榆已是晚景,它还能发射出满天灿烂霞光,表现了诗人对 生死清醒、乐观向上的认识。由此可知,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通过“树”的意象,传达了诗人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 .此题考查诗歌的比照阅读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颈联对仗极为工整,且颔联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两 个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 作“沉舟”和“病树”,表现出乐观豁达的胸襟。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文雅工整。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顾虑衰老是人之常情, 接着四句用直白形象的语言描绘了 “顾老”的原因:人瘦、发
6、稀、视力减弱、多病,随后四句以“经事还 谙事”“细思皆幸矣”等平实的语言将“老”的长处娓娓道来,最后运用比喻说明自己面对衰老,不消极, 不悲观,也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由此可见,这首诗语言较为平实,通俗易懂,如与人交谈般娓 娓道来,有亲切感。(十)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甲】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0 .以下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语言如行云 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B.【甲】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C.【乙】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 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D.【乙】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
8、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1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20【甲】【乙】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遭遇不同,所抒发的 情感必然也有所差异。试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答案】18. B19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止匕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20 .月夜忆舍弟强烈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
9、苦难,忧国忧民 的情感。水调歌头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 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解析】21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甲】上阙从幻想上天写起,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 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 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表达了对人间的热爱。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 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最后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纵观 全词,苏轼在中秋之夜,感情起伏跌宕,最后以旷达
10、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因此,并非“自 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应选B。22 .此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 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 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 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 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
11、过是“今夜露白”,“故 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23 .此题考查情感理解。【甲】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 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外表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 怎样的含意。末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 “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发奋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 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
12、 应有恨” 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 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抚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达出乐观旷达的情怀。【乙】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 代背景,说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说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 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 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
13、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 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颈联承 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 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 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 沉郁顿挫,而且此诗对仗工整,景中有情,耐人寻味。(十一)诗歌鉴赏。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
14、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杜甫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邮(fu)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邮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云鬟(huan): 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清辉:月光。虚幌(huang):薄到透明的帘帷。双照:共照两人。(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2)请分析月夜颈联“湿” “寒”二字的妙处。(3)同样写“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 同?这两首诗共
15、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案】视觉听觉(2) “湿”“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气氛,说明夜已很深,说明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 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表达。“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了想象的手 法,通过想象妻子单独看月思念自己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思念和牵挂在战乱中离散的家人;吩望战乱早日结束,亲人团圆的思想感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路断行人,这里是写出诗人所见;戍鼓雁声,这里是写出诗人所闻。故诗人从
16、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 写出边塞凄凉的景象,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 景。(2)此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 子的玉臂。“湿”的意思是“湿润”,“寒”的意思是“寒冷”。雾气使妻子的蓬松的双鬓湿润,月光使 妻子的洁白的双臂感到寒冷,说明夜已很深,这两个字描绘出妻子在户外单独站立望月时间久,对自己的 思念深,夜深不寐,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气氛。(3)此题考查诗歌情感比拟。“月是故乡明”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本无差异
17、,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 故乡的感怀。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 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中“独看”是真实写照,却只写远方的妻子“独看”韩州之月而忆长安 的情景,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廓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是杜甫诗中运用想象的表现手 法,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
18、情。故两首诗都表 现出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早日结束战争,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十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乙】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2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诗首联中的“朝”“夕”对照,极言诗人获罪速度之快,流露愤懑不平之气。23 甲文中的“弊事”指的是唐宪宗迎
19、佛骨入宫廷供奉这件事。C.乙诗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绮丽风 光的赞美。D.乙诗尾联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玉龙”在诗中是指宝剑。24 .从画面和感情两个角度赏析甲诗的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25 .两首诗的尾联都或暗或明地提到了 “死”,但表达的感情却有很大的不同,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 析。【答案】22. C26 .画面:回头遥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呢?立马蓝关,眼前积雪覆盖, 道路阻塞,连马儿也不敢向前。感情: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和国家前途命运的 担忧。27 .甲诗
20、尾联借向侄孙交代后事,吐露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乙诗尾联借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典 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解析】28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 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本句运用听觉和视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达了诗人 对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表述错误,应选C。29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的画面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 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跳蹦不前。“秦岭”指终南山,“家何在”指回头望去,再也看不见家,也看不见长安,本句表现了诗人
21、对家乡 对亲人的眷顾与依恋;“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本句流 露出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对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担忧。30 .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 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诗人因上书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千里之外的潮州,自己只身上路,前途 渺茫,生死未卜,亲人不在身边,只能向侄孙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的委屈、凄楚、愤慨、悲伤。“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 战到死。诗人引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写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8 第三 单元 诗词 鉴赏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知识 梳理 能力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