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教案资料.doc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教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教案资料.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包括三个方面: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单亲家庭孩子的主要问题及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整理发现,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早期依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儿童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使终生教育,它始于孩子的出生之日,甚至可始于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对儿童一生的发展
2、起着奠基的作用。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父母情感缺失严重,尤其是在未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对儿童心理健康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影响依恋1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成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早期依恋对儿童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等。儿童焦虑的产生就与亲子依恋存在密切关系。国外研究显示,安
3、全型依恋的儿童焦虑水平较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水平较高19-20。赵金霞(2011)2等采用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84名儿8-15岁儿童进行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六种具体焦虑症状(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恐慌行为、强迫-冲动行为、广泛性焦虑)和焦虑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母子依恋与躯体伤害恐惧的相关除外)。此外,研究者以儿童的焦虑总分为因变量,亲子依恋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等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焦虑情绪。于海琴(2004)3等采用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Buk
4、owski友谊质量量表和邹泓“中学生友谊质量量表”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对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六年级505名学生进行亲子依恋与友谊的关系研究。研究者以性别、年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关系得分做自变量,友谊质量、好朋友提名分依次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母子依恋关系对儿童的友谊质量和数量均有预测力,父子依恋关系只影响友谊质量。再以性别、年龄、亲自依恋两成分(信赖、亲近)做自变量,积极友谊特征、冲突依次作为因变量,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两个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母子依恋的两成分均可预测儿童的积极友谊特征,父子依恋的两成分对儿童友谊中的冲突特征影响较强,而且影响的性质不一致。岳永华(2010)4
5、等人对178名儿童进行追踪,探讨了儿童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在儿童2岁时,进行实验室观察,对录像进行编码将儿童划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回避型、安全型、矛盾型、混乱型;在儿童2岁、4岁和7岁时让母亲填写儿童行为核查表。研究结果显示:2岁时,在焦虑、违纪、内隐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在退缩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事后比较发现,在攻击、违纪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回避型儿童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焦虑、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矛盾型儿童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安全型儿童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水平。4岁时,在退宿、攻击
6、、多动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在焦虑和内隐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事后检验发现,在退缩和内隐问题行为总分上,矛盾型儿童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在多动、攻击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回避型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安全型和矛盾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多动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7岁时,在退缩、焦虑、多动和内隐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在攻击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依恋类型的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抑郁焦虑、退缩和内隐问题行为总分上,矛盾型和混乱型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在多动行为上,回避型儿童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在攻击
7、和外显问题行为总分上,混乱型儿童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综上可以看出,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都是最少的;回避型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较多;矛盾型依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较多;混乱型依恋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都比较多。2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2.1留守儿童的社会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留守现象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但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是劳动强度
8、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农民工的工资较低,很难支撑自己的家庭在城市生活;即使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生活,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其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很困难。据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许多国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的人格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生活上的帮助,家庭教育存在内容狭窄、教养方式不当、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不足等严重问题。2.2留守儿童的研究状况2.2.1留守儿童的
9、心理健康状况王永娟(2011)等人5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MHT)对安徽省马鞍山的一所中学和安庆市的一所小学的117名学生进行测量,其中42名是非留守儿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感、冲动倾向及恐怖倾向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年级差异显著,并且7年级得分最高,表明7年级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可能与学习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即7年级心理健康与学生适应有密切关系;除冲动倾向外,学习焦虑等其他各因素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明显。刘佰桥(2010)等人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MHT)对黑龙江绥化地区3个市县的211名初中
10、留守儿童和223名初中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3个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责倾向差异极显著(P0.001),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这3个因子上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4个因子分差异显著(P0.05),恐怖倾向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分均显示男生状况好于女生。吴雪琴(2009)7随机选取了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中和小学4年级和六年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MHT)进行问卷测量。研究显示:该地区留守儿童与费留守儿童在总分上不存在
11、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01),在其他5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虽然男女留守儿童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这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该研究将看护类型分为了祖辈看护、父辈看护、其他人看护,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维度和总分上,三种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间的差异是极显著的(P0.001)。胡艳(2008)采用8MHT量
12、表,选取了江西省九江市和河南省南阳市的916名中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70人,非留守儿童446人。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的5个因子及总分上,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女孩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平均值均高于男孩,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焦虑及总分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即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留守儿童差;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小学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初中组留守儿童,
13、但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人焦虑上小学组与初中组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因为小学组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之于中学组的差,而在身体症状和过敏倾向两因子均分上初中组要高于小学组留守儿童,差异显著;该研究中,研究者还探讨了监护类型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根据监护人的不同,研究者将其归为四类,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单亲监护和自我或同辈监护,结果发现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或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各因子平均分最高,并且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这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自我或同辈监护留守儿童在总分与独孤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上与隔代、上
14、代和单亲监护存在显著差异。在对人焦虑上自我或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隔代和上代监护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或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在身体症状上与隔代和单亲监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而隔代监护与上代监护、隔代监护与单亲监护、上代监护与单亲监护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黄艳苹(2007)等人9采用MHT量表对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的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三组儿童除了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的差异不显著外,在总分和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多重比较显示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间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将看护类型分为隔代看护、父辈看护、单亲看护、同伴或
15、无看护,结果显示4中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除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单亲看护在总分上低于其他三组,同辈或无看护组的总分最高,在孤独倾向因子上,单亲看护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01)。以上五项研究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MHT)对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该量表主要适用于小学至高中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诊断较为实用。它总共100道项目,共分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敏感倾向、孤独倾向、自责
16、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量表。我们能够从以上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监护人照顾不周,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也不主动求医,常常熬着,在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上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容易出现焦虑;在留守儿童中,男孩与女孩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男孩,尤其是在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恐怖倾向特别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感情相对于男生更加细腻、更加敏感,面对与父母情感上的疏离,心理感觉更加
17、孤独,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没有父母在身边,独立面对青春期生理上、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常常会加重女生的心理负担,加剧她们的焦虑,而且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父母更多关注男孩,而忽视女孩的成长问题,使得女孩在遇到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中,初中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尤其在身体症状的维度上,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留守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期,情绪较小学组留守儿童不稳定,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因此在留守儿童中,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同辈或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可
18、能是因为这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亲都不在家且又在生活学习中有缺乏指导者,当需要在心理上寻求慰籍的时候而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对其心理的健康极为不利,非常敏感极易形成孤独、自责的不良心理,吴雪琴(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隔代看护和父辈看护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胡艳(2008)的研究结果表示隔代看护和父辈看护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研究在看护类型的结果上有所不同。农村的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的倾向,而父辈看护人以物质和放任的方式对待留守儿童,两者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2.2.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张建育(2008)10等人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心理健
19、康诊断测量(MHT)对江西省赣州和九江地区的4所中小学4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儿童198名。结果显示:男女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神经质维度的得分,男留守儿童与同龄常模无显著差异,但女留守儿童的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同龄常模;MHT量表中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倾向于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8个内容量表与神经质均呈显著正相关,冲动倾向与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雷芳(2010)11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量(MHT)对贫
20、困地区和相对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仅在恐怖倾向上两者的差异不明显,在其他维度以及总分上,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而一般认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比富裕地区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研究结果与此相反;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4个维度上,富裕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在内外向以及掩饰性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贫困地区,前者在神经质与精神质上的得分均低于后者;富裕地区的留守男生在内外向以及掩饰性上的得分高于贫困地区的男生,在神经质以及精神质上的得分低于贫困地区的男生,两地区的留守女生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导致差异的原因可
21、能是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比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加外向,但前者的掩饰性也更强,显得更加成熟;前者较后者情绪稳定性更强,而后者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对他人抱有敌意、与环境不能很好相处的特点。范方,桑标(2005)12采用儿童十四种人格问题中国修订本(CPQ)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隆回县、洞口县农村小学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并将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人格因素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娱乐性、情感表达上有显著差异,其中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显著较低,矛盾性较高,隔代教养和寄养的留守儿童在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上有显著差异,
22、寄养的留守儿童亲密度较低,矛盾性、娱乐性较高;留守儿童组在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上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以家庭环境的10个因素(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文化性、娱乐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控制性)为自变量,14PF的次级因素为因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对于“适应与焦虑性”,进入回归方程的有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对于“内外向性”,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控制性,其余因素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该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一,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具有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知识性、娱乐性较低,矛盾性突出,独立性相对较强的特点。第二,“
23、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乐群性低,比较冷谈、孤独;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寄养儿童与隔代教养的儿童在人格整体面貌上相似,没有显著差异,但更为敏感多疑。第三,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的人格特质高相关,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这是得到证明的心理学普遍原理。“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了其家庭环境的恶化,而家庭环境的恶化对其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前两项研究
24、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张建育(2008)的研究显示,与全国常模相比,留守儿童更加内向,掩饰性较差,而且更容易出现孤僻、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特点,雷芳(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富裕地区的留守儿童比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加外向,表现得更加成熟,情绪稳定性更强,不易出现孤僻、与环境不能友好相处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富裕地区的儿童零用钱较多,课后的娱乐活动较多,人际交往也相对较多和频繁,接触得人和物较丰富,成长发育也比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早。虽然两项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但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明显表现得更加内向些。范方(2005)的研究采用CPQ人格问卷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 健康 教案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