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形队列—教学设计【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队形队列—教学设计【教学参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队形队列一、学情分析队列队形一课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 学生的身体姿态和空间体位感觉的基本训练方法,也是组织集体 活动,培养组织纪律性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要手段。但是队 列队形的教学乏味无趣,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队列队形都 有很大的排斥,更别说刚刚跨入小学六、七岁的儿童了,他们往 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注意力不集中,不受束缚, 自由,要他们听从指挥掌握基本的队列队形技能实在是难之 又难,可是他们对情境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生理 特征,我在体育教学时,把整个教材内容溶入到情境游戏中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难度,使学 生易于做到,动作协调、姿态美观就可以视作到达要求。使学生 在学习中有了兴趣和自信,使以后的教学顺利进行。二、教学理念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 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 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因此设计和利用情景游戏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创造和谐的师生 关系,以及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 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 自我,快乐练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整队的方法和要领。3、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开展空间体 位感觉。4、本节课的重难点:重 点:通过队列队形动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口令的敏感度。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不同口令的要领。四、教学环节预设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他 们对新奇的事物,总会产生特别的兴趣,所以我在组织教学上安 排一定的情境游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在队列队形练习 时,将彩纸贴在白色的跑道上,学生更容易看到各种颜色,让学 生站到彩纸上,孩子们更直接的的感受到空间感觉。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我一开始将“
4、抓人”改名为 “喜羊羊与灰太狼”,把学生带入熟悉的动画片场景,老师是灰 太狼,学生是喜羊羊;并在游戏中启发学生通过大家的智慧,如 何不被灰太狼抓住,培养学生的躲闪能力,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 活动兴趣。在基本局部用“快快集合”的游戏进行比赛,在集 合时运用稍息、立正、报数、原地踏步的队列口令来进行队列的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调整,对每个口令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带着学生一起练习, 提高学生集合时的速度与整齐程度。在“穿过小树林”的情境游 戏,让学生在模仿小树中对队列队形中的立正姿势、稍息姿 势更进一步的掌握,最后再以“请你跟我这样做”把每个学习动 作在学生脑子里加深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5、本课的全部教学。本节课我将力求表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在 “情境游戏”中玩,“情境游戏”中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附:教案一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案教学内容队列队形:集合、立正、稍息、报数、体操队形、原地踏步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整队的方法和要领。2、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开展空间体位感觉。3、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内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学习及活动形式准备局部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一、课堂常规: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服装;2、师生问好;3、宣布本节课
6、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二、准备活动:1、游戏:抓人2、徒手操1、用语言要求学生、提醒学生、激励学生。2、简要讲述本课的主要内容及目标要求。3、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游戏。4、教师带着学做徒手操1、体育委员整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2、学生要力求做到快、静、齐。3、学生和教师一同做游戏。4、学生认真听讲跟教师一起做徒手操。组织:VLZ xTx xrx Tx TszjS zts ZTx xTx ZTs xTsxfx vfx %Lz six vlx vfx six sixXTX XjX XjX XTXXTX XTXvizxfxxrx xrx zTx zT Ts Ts xTs xTx Tx zts xtx xt
7、x tx xTx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要求:高度集中注意力基本部分一、队列队形:1、快快集合;2、稍息、立正、报数;3、体操队形;4、原地踏步二、游戏:穿过小树林一、队列队形1、讲解动作和要领。2、做完整正确示范。3、带着学生一起练习。4、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巡回指导。二、游戏:1、教师将游戏规那么。2、教师做示范。3、学生进行游戏活动。、队列队形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1、认真听讲看示范。2、精神饱满。3、认真听动作方法和要领。4、学生练习,分组练习。5、学生练习时精神饱满整齐一致。二、游戏1、认真听游戏方法和规那么。2、学生练习,分组练习。3、学生练习时精神饱满整齐一致。结束局
8、部游戏:跟我做1、讲解“跟我做”的游戏方法2、比一比看谁的姿势最正确,并给予奖励。3、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情况。4、布置练习任务。5、下课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具准备: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
9、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 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
10、读二类字。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帚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一一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 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4、指导写“披字5、采用分角色朗读、帚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游过
11、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 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 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 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 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局部的特征 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 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
12、蛙才游过去 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 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课堂练习: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 ()已经不见了,变成了()。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 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 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 潜 能,因材施教,到达具体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内容:1. 教学主题: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 课。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文中以物拟人,生动 地 描绘了雨天的池塘里青
13、蛙在高兴地“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 以此为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 性。2.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而本课十 分适 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 朗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 间。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写字、识字、朗读课文;通 过学习课文,大致理解几种 标点符号的用法。难点: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教 学突破:将标点符号与相关事物相结合,指导学生感受标点符队形队列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号的“形”,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指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通过对 逗 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学情 分析方法和工具:学情分析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 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进行学情分析时应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 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我确定学情方法如下:1.谈话法: 通过和学生的直接交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进行 不同角度下的比照分析。2.观察法:通过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 提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 水平。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 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限制150内